中國放歸野外大熊貓「張想」被拍:野性十足

14922599745891.jpg

來源:央視新聞客戶端

最近,在四川涼山冕寧縣的冶勒自然保護區,紅外相機記錄到一組大熊貓的畫面。經專家辨認,這正是三年多前被放歸的圈養大熊貓「張想」。「張想」是全球首隻放歸野外的雌性大熊貓,今年已經5歲半,這是紅外相機首次記錄到「張想」放歸後的影像。

  

14922591235666.jpg

  畫面中,大熊貓張想顯得十分警惕,它用嗅聞的方式,仔細辨別是否有同類留下的氣味兒。這組畫面拍攝於今年2月26日下午,從3點19分抓拍到第一張照片,一直到最後一段視頻,大熊貓一共逗留了4分鐘左右。除了對紅外相機感興趣,大熊貓還在另一棵樹旁仔細嗅聞。

  

14922591239664.jpg

  中國大熊貓保護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張和民:大熊貓分佈的三大要素水、竹子和樹,你看針葉林下面有竹子,而且竹子密度又不是很大,那是很典型的野生大熊貓的棲息地「張想」能選擇在這個地方出現,說明我們「張想」完全適應野外的生態環境。

  「張想」是一隻雌性大熊貓,2011年8月20日出生。「張想」的媽媽「張卡」來自邛崍山系,是一隻野生大熊貓。中國大熊貓保護研究中心通過母獸帶仔的方式,讓「張想」從媽媽那裡學到獨立生存的本領。經過兩年的野化培訓,2013年11月6日,「張想」被放歸到四川石棉縣栗子坪自然保護區,成為了全球首隻放歸野外的雌性大熊貓。

  

14922591237768.jpg

  跨保護區活動實現局域種群間遷徙

  大熊貓「張想」的放歸地是在四川石棉縣栗子坪自然保護區,紅外相機的拍攝地是在冕寧縣冶勒自然保護區。這種跨越保護區活動的行為,專家認為科研意義十分重大。

  2013年放歸後,科研人員一直通過無線電信號和頸圈數據分析大熊貓「張想」的行蹤。2016年1月,曾發現「張想」的痕跡,但仍在放歸地石棉縣栗子坪自然保護區內。栗子坪自然保護區位於四川盆地西南緣的小相嶺山系,以108國道為界,東西兩邊的野生大熊貓分別屬於公益海局域種群和石灰窯局域種群。「張想」放歸時位於公益海局域種群範圍內。

  

14922591238978.jpg

  2016年4月,「張想」開始移動到相鄰的冕寧縣冶勒自然保護區,這裡屬於石灰窯局域種群。也就是說大熊貓「張想」完成了兩個相對獨立的局域種群間的遷徙。

  四川省野生動物資源調查保護管理站副站長古曉東:這是第一隻從一個局域種群移動到了另外一個局域種群(的野化放歸大熊貓),應該說是放歸的一個突破。

  科研人員介紹,「張想」也是第一隻被發現跨保護區活動的放歸大熊貓。

  中國大熊貓保護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張和民:這次我們「張想」能遷移那麼遠,和野生大熊貓沒有區別,這個遷徙過去也表明我們的放歸「母獸帶仔」培訓放歸這個方法非常正確。

  野化培訓放歸三步曲

  那麼,圈養大熊貓走向野外之前,大熊貓媽媽是如何培訓幼仔的呢?一起來了解一下大熊貓野化培訓放歸三步曲。

  第一步,也就是第一階段的野化培訓。最初,就跟小孩一樣,靠聲音、氣味兒等簡單的方式,被動接受媽媽的信息。這是此前監控攝像頭拍到的一幕。在媽媽的幫助下,十個月大的小寶貝漸漸學會了行走、爬樹,經常在樹上逗留半個小時。

  

14922591248223.jpg

  中國大熊貓保護研究中心專家黃炎:我們那個裡面有二十米,三十米高(的樹),都不害怕,這樣的樹實際上它是為了躲避天敵。

  到了一歲多,大熊貓就被轉入第二階段野化培訓圈。在這個階段,需要學習更為複雜的生存技能:如何識別和躲避天敵,如何獨立生活,等等。

  中國大熊貓保護研究中心專家黃炎:它(大熊貓)最大的優點就是更加獨立,警惕性更高。

  第三步,就是放歸自然保護區。雖然已有多隻大熊貓野化培訓放歸,其中「淘淘」、「張想」等生活得還不錯,但對於科研項目來說,能否參與當地種群的繁殖、留下後代,需要探索和解答的問題,還有很多。

參考來源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