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炷香文化」從什麼時候開始~?

14922600121746.jpg

近年來,每逢過年,一些旅遊景區便以拍賣寺院「頭炷香」為由,吸引遊客高價進香。不少人也相信在大年初一能燒上「頭炷香」可以得到最好的保祐和祝福,所以徹夜排隊爭燒「頭炷香」,高價搶燒「頭炷香」者接踵而至。

燒香本是一種拜佛、敬神的表現方式,但在佛教、道教界並沒有燒第一炷香,即「頭炷香」的教義規定,查閱多種佛教、道教經典史籍,均無「頭炷香」之說。《中國佛教史》、《中國香文化》、《中國民俗大觀》等也沒有關於「頭炷香」的記述。有學者考證,所謂的「頭炷香」應是從「頭爐香」訛傳而來的。

「頭爐香」又叫「頭香」、「燒頭香」、「燒頭爐香」,即信徒們在農曆新年之際燒的第一次香或第一(頭)爐香,以示虔誠,此風俗由來已久。最早的記載可追溯到宋朝。

宋代《東京夢華錄·六月六日崔府君生日》:「二十四日,州西灌口二郎生日,最為繁盛……夜五更爭燒頭爐香,有在廟止宿,夜半起以爭先者。」由此可見,燒「頭爐香」在宋代已流行,此後各代沿襲。

明代《禪事錄·上香》稱:「年初一子時,拜佛於案前,燒頭爐香,恭表敬佛,俗禮也。」清代《茶香室叢鈔》卷十五載:「(韓元英)遣一親信僕持香往岱嶽(泰山)祈謝,謂曰:『聖帝惟享頭爐香。』……按此知世俗有燒頭香之說,由來久矣。」

14922600124726.jpg

「頭爐香」最初只是在一些民間道場中流行,後來滲透到佛教寺院,並演化為在新年(除夕)之夜燒「頭爐香」,意為給佛的第一個頂禮,並祈望帶來一年的好運,是一種美好心願的表達。

「頭爐香」並不是指第一位燒香者或燒的第一支香,而是一個廣義的概念。從時間上說,除夕之夜子時(即11點至凌晨1點)所燒的香,均可視為「頭爐香」或「頭香」、「燒頭香」、「燒頭爐香」。從地點上說,並非都要去寺院,早年間不少人家都設有香案、佛龕,並置有小香爐。

每至除夕子時,便在自家所設的香案、佛龕前燒「頭爐香」祈福。過去街巷中或村落裡的小廟、小庵、小觀也是人們燒「頭爐香」的地方,並非必須都到那些著名的寺院裡燒香。而且,燒「頭爐香」不分先後,不是搶在別人之前上香被視為「頭爐香」。

從器具上說,在新年的第一(頭)個香爐裡所燒的香,也可視為「燒頭香」,故有「燒頭爐香」之說。此外,就個人而言,凡是自己在正月初一燒的頭一炷香,也被視為「頭香」。

早年間,各寺院僧人也多在除夕之夜的子時燒「頭爐香」,據傳第一爐香功德最大,所以僧人們在主持(或高僧)的引導下,依次上香,以祈求國泰民安。當「頭爐香」燒過之後山門才被打開,以接待眾香客進香。可以說寺院裡的「頭爐香」多為高僧、主持所燒。

「頭爐香」何時訛傳為「頭炷香」現已無以考證,因為在真正的佛教弟子們眼中,根本就沒有搶燒「頭炷香」之概念。

1492260013990.jpg

佛家從不認「頭炷香」

至少在20年前,「頭炷香」之說並不盛行,更不被人們所在意,只是近些年才被一些旅遊景區炒作起來,且勢頭不減。佛教界人士表示,一些人對「頭香」理解存在誤區,佛家不認所謂的「頭炷香」,寺院裡上香也從沒有過「頭炷香」之說,並對人們在辭舊迎新之際爭搶「頭炷香」感到不解。

有多位著名寺廟的主持、高僧曾通過媒體對「頭炷香」之說,闡述自己的看法。北京雍和宮住持胡雪峰表示:「佛家其實並沒有『頭炷香』一說,搶燒『頭炷香』是一個誤區,燒不燒『頭炷香』,與虔誠與否沒有關係,也不會因此而獲得更多的福報,如果相信燒了『頭炷香』就有更多福氣,就是與佛做交易,不是信佛。」「宗教信仰,貴在心誠。人們應該在生活中保持平常心,積德行善,信而不迷。」

搶頭香實在是人們對燒香這一佛教儀式的錯會。一些人花錢買『頭香』,以為有錢就能買到平安,燒高香就能實現願望,在這背後是商人求利炒作故意錯誤引導信眾,是對頭香、高香的世俗化炒作,應當極力避免。

參考來源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