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孩子出現這些表現,父母謹慎!可能影響孩子一生!
教育,關乎孩子的未來,並伴隨孩子的一生,從教育的內容,教育的方式開始,就頗多爭議;面對孩子成長中接踵而至的教育問題,老師和家長都不知從何入手,當孩子出現這些表現,父母謹慎!可能影響孩子一生!
具體如下:
(1)如果孩子很在意別人的評價,暗示著平時的表揚過度
這個問題我在一個經常和多多一起玩的小姐姐身上很深刻的感覺到,小姐姐很喜歡跟多多一起玩,所以邀請來家裡玩過好幾次。她每做完一件事,比如從滑梯上滑下來或者在沙發上跳躍,都會跑到我面前,眼神充滿期待,期待得到你地肯定。後來瞭解到,小姐姐是吃飯困難戶,平常吃一頓飯要吃好幾個小時,可以從早飯吃到午飯,每吃一口,每做一件事都能得到讚揚,“很乖,很棒”更是數不勝數。這些成人的評價,使孩子成為語言的奴隸,他們需要別人的評價來完成對自我的認知。
而如果孩子從小對自己,對別人,對這個社會沒有建立良好的認知,總是祈求別人的評價和反饋,那麼將來他們的生活很容易被別人的眼神,語言,語氣態度影響。在面臨選擇時像面臨巨大的災難,因為他們從小就沒有形成在人群中專注地做自己。
作為家長,當孩子期待你的認可的時候,我們可以說:“你怎麼解決的,能教媽媽嗎?”,“比以前細心多了”,“又長大一點點了”,“是吧,多努力幾次就會了”
(2)如果孩子不服管教,暗示著父母的教育觀點不統一
這個問題真是深有體會,多多看動畫片的時間一直都是媽媽嚴格管控。說20分鐘必須二十分鐘。有一段時間,爸爸有點放縱,想看多久都給放。所以只要媽媽反對,他就哭著跑到爸爸那,以至於後來看動畫片都是直接諮詢爸爸,直接跳過媽媽這一關卡。當然後來媽媽跟爸爸及時溝通,達成一致。
父母的這種不一致性,會讓孩子對於父母的教養方式有不確定感,進而會影響孩子的安全感構建,比如,爸爸就某件事批評孩子,而媽媽卻溫柔袒護的時候,孩子會覺得,也許我事對的,並不應該批評我,這樣不利於孩子內省,客觀地認識自己的錯誤。如果父母觀點長期不一致,孩子就會採取不同的方式對待父母雙方,有可能變成善於迎合,欺軟怕硬的兩面派。
所以父母自己心理要有一致且清楚的原則,底線,溫和而堅定,讓孩子知道什麼是允許的,什麼是不允許的。
(3)如果孩子嫉妒心很強,暗示著你經常拿他跟別的孩子作比較
曾經有媽媽問,我們家雙胞胎的姐姐,看見別的小朋友穿漂亮衣服就會說:她一點都不好看,我不想跟她一起玩,怎麼辦?後來瞭解到,姐姐聰明漂亮,大人經常拿她們倆做比較,比胖瘦,比個子,比語言能力,比外表,凡是任何時候能比的大人都會對孩子評頭論足一番。除了姐妹之間的比較,和同伴之間的比較也是常有的。
對於好勝的孩子這種比較就容易發展成嫉妒的心理,看到別人比自己強,比自己好就不服氣,心裡不舒服甚至怨恨。對於性格弱一些的孩子就有可能產生自卑。
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都有自己的個性和特點。作為父母我們要去接受個體的差異,瞭解自己的孩子,當他們人格獨立時能夠找到自己喜歡的方式度過一生就是最大的成功。
(4)如果孩子經常撒謊,暗示著你曾對他所犯的錯誤反應過度
有媽媽問“孩子總是不做作業,愛撒謊,不敢承認錯誤。”我問,是不是經常挨駡?回答是肯定的。在孩子犯錯時,我們為之做過什麼努力幫他改正以避免下一次的再發生?或者讓孩子從中成長來擔負自己的責任?打罵只不過是我們在面對“孩子的問題”這個困難時手足無措,把挑戰與責任推到孩子身上的無能表現。當誠實和認錯得不到你的幫助而只是加重心理的負擔,孩子就開始撒謊。
(5)如果孩子總是故意打擾你,暗示著你忽視孩子了
一起上心理學課的有一位幼兒園的老師,是一位很優秀的老師。說他們班裡男孩子每天放學都要等她一起走,有時候她7點多走,也能看到那個男孩子和奶奶在外邊等著。於是我問,她媽媽是不是很忙?當孩子渴望這種親子關係的時候,一種可能是他到別人比如老師身上去尋求。另一種可能是不斷打擾你,引起你的關注,比如在你和朋友侃侃而談的時候,在你忙碌工作的時候時不時過去打斷你。當出現這種情況的時候我們就要想,在這一段時間裡,是不是陪孩子的時間太少了?
(6)如果孩子很沒禮貌,暗示著父母可能言行不慎
孩子的成長從模仿開始,模仿你的表情,發音,模仿你的行為,動作,模仿你的品格,言語。有一次多多爸爸被多多氣得拍了一下桌子,接下來的一個星期裡,小傢夥只要一生氣就皺眉頭拍桌子。像鏡子一樣赤裸裸地照射著我們 家長的不當言行。所以在指責孩子“言語不禮貌,行為不友好,態度惡劣”等之前,反省一下自己是不是曾經有過這樣的“榜樣”,希望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就先讓自己成為這樣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