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萬別逼孩子考第一!做個愛學習的孩子就夠夠的了

什麼?超級媽媽(ID:e_supernanny)你說不讓孩子做成績最好的學生?是的,我就是這個意思——家長要培養肯學習、愛學習的孩子,而不要培養把成績最好作為自己追求目標的孩子。 

我這樣主張的第一個原因是:讓孩子成為成績最好的學生,加重孩子的心理負擔,不利於其身心健康。

在學校裡,什麼樣的學生面臨的心理壓力最大?不是成績最差的,不是成績中等的,而是成績特別好的。成績特別好的學生總想考得更好,先是想著超越班上其他同學,超越了班上的同學之後,就想著超越其他班的同學,成為全年級成績最好的。這樣的上進心當然是好的,家長應該為有這樣的孩子感到慶幸。但與此同時,家長也應該關注此類上進孩子的身心健康問題。

為什麼成績特別好、對自己存有較高預期的學生容易心理壓力過大?最主要的是他們太在乎別人的評價,心理上輸不起,因而長期處於高度緊張狀態,考試時尤甚。而且怕輸的孩子,往往不願意將自己的負面情緒與他人分享,長期積壓在心裡,壓力得不到宣洩,久而久之就容易出現心理問題,有的甚至釀成慘劇。

所以,如果你家孩子學習好、上進心強、對自己要求高,你有理由感到慶幸,但切不可沾沾自喜,更不要一味給孩子加碼,要求孩子考更高分,甚至考第一名,而應該在引導孩子積極上進的同時,幫助孩子認識到一時的成績與排名並不是最重要的,從而把孩子從緊張、高壓狀態中解脫出來,讓孩子始終快樂、輕松地學習。

而且從長遠看,能夠快樂輕松學習、不太看重分數和排名的孩子,比那些過分看重分數和排名的孩子,往往會有更好的學業表現,因為他們更能體會到學習的快樂,考試時也更加放松,反而學業成績更好,考試時更加穩定。相反,那些自我期望過高、長期壓力山大的學生,面臨大考時更容易表現失常,甚至遭遇完敗。

我這樣主張的第二個原因是:把過多精力放在課本上的孩子缺乏後勁,對其長遠發展沒什麼好處。

對於學生來說,考試要得高分,最重要的途徑是在課本上多花時間,在題海戰術和死記硬背上多花時間,但這樣做,往往得不償失。

坊間和教育界人士對教材的批評一直不斷,認為現行各個版本的教材過於老套、死板,觀念和內容都跟不上時代。現行的考試制度也過於注重死記硬背,或者通過一些變態的題目,來考察學生的知識根基是否牢靠。

為了得分,許多學生把大把大把的美好時光花了在課本上,花在了死記硬背和題海戰術中,這勢必會擠佔學生課外閱讀的時間,擠佔學生發展興趣愛好、從事體育鍛煉的時間,從長遠看,這樣做是得不償失的。

我們注意到,有些孩子初中階段成績非常好,但到了高中階段成績卻不那麼如意,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是:初中階段過於注重課本和考試成績,而忽略了閱讀和拓展自己的興趣,缺乏厚積,所以高中階段無法薄發,這才是部分高中學生“成績退步”的真相。

2015年北京市推出了教育改革新舉措,明確了教育各個階段的目的和要求。我們發現,越是往後,越是強調“寬”,光把時間花在課本上,即使是在未來的考試中,也是不容易取得巨大成功的。北京市教育改革對各個教育階段的要求是:

學前教育要“玩”,要玩起來、玩得好,重在啟蒙,增強他們的注意力,激發和引導他們的興趣和好奇心,提高他們的動手能力和自律能力;

小學教育要“慢”,回歸小學教育的基礎性,包括打好健康的身體基礎,學會基本的知識和技能,具備獲取知識技能的能力和素質,促進個性、情感、價值、態度方面的融合和發展;

初中教育要“寬”,要增強初中教育的拓展性,讓初中階段成為一個厚積的階段。要考寬、教寬、學寬。學生要多讀、多看、多實踐,重視積累,拓寬知識視野,廣泛涉獵,自由交流和表達,重視學生的真實真心、本色自然;高中教育要“活”,鼓勵高中教育的多樣化。

高中教育要多樣化,要提供個性化的、適合的教育供給,滿足不同的發展需要,為學生成人、成才做好准備。

超級媽媽(ID:e_supernanny)認為,北京市教育主管部門對於教育各個階段的認識和規劃是符合學生身心發展和教育的一般規律的。一向注重應試的教育主管部門正在做出改變,做家長的更應該順應這種趨勢,把學生把課本中解決出來,從題海戰術中解放出來,讓學生把更多時間用到課外閱讀、發展興趣愛好、參與社會實踐之上。只有這樣,到了高中和大學,孩子才能厚積薄發,越發顯示出學習的後勁。 

 

我這樣主張的第三個原因是:把過多精力花在難題怪題上,是一項低投入產出比的投資。

要想考出好成績、爭得高排名,學生就必須把大量時間花在做難題怪題之上,但是,做難題怪題幾乎是投入產出比最低的事情之一。

北京的教育主管部門去年做出了一個重要決定:從2015年起,中考取消難度系數為0.2的題目。教育部門做了一項統計研究,結果發現:2011年中考時,全北京市的10萬多考生中,只有130人全部做對了難度系數為0.2的高難度數學題。2011年中考的學生3年後參加高考,統計發現,在北京市2014年的高考考生中,高考數學140分以上的學生1700人,其中只有56人在參加當年即2011年中考時全部做對了難度系數為0.2的題。

統計研究還發現,全市2014年高考650分以上的學生大約2000人,其中做對了2011年中考數學0.2難度系數的學生只有90人,只佔了2000人中的4.5%。這說明,這道難度系數為0.2的題對於最高分段的學生的影響是極小的,當年沒有做對0.2難度系數的題的學生,在650分以上的高分段學生中佔到了95%。

0.2難度系數的題到底有多難?可以用三個95%來形容:

95%的學生要練習他們在中考中根本拿不到分的題目。他們要麼放棄,沒考就輸了,要麼拼命做題,拼命補習,負擔很重,但仍然拿不到分。

95%的初中學校的教師教不了這類題,即使有能教的老師也很快就“被”交流到一些熱門學校去了。

95%的高中學生高考時成績與中考時0.2難度系數的題沒有關系。

既然學生不會做,老師又教不了,要千萬百計拿這個分,只有上補習班,催熟了補習,增加了學生學業負擔和家長的經濟負擔。加上取消該題對高考選拔並無影響,所以,北京市教育主管部門做了一個決定,從2015年開始,中考取消難度系數為0.2的難題。

北京取消了,全國都取消了嗎?倘若沒取消,倘若你還總想讓孩子考最高分、進前幾名,孩子就得花費大量時間去做這種超難度的題目。但是,你必須慎重考慮這樣一個結果:即使上了補習班,最終也可能一分也拿不到。與其這樣,還不如讓孩子把做難題的大量時間,花在打牢基礎之上,花在廣泛的課外閱讀之上,花在發展興趣愛好和參加社會實踐之上。他們在另外幾個方面的投入,或許收獲的會更多。

把時間花在後面這些事情之上,對孩子的未來發展更有好處,許多人都明白這個道理,但他們就是做不到,最終可能會為自己的短視行為付出代價。要把孩子從難題怪題中解決出來,得先解放家長,只有家長不片面追求孩子的成績和排名,孩子才有可能按照教育的規律學習和成長。

當然,如果學生學有余力,有精力去做那些超出大綱要求的高難度題目,我並不反對。但是,在我看來,對於絕大多數孩子來說,把功課學好、把基礎打扎實,功課之余多讀點書、多發展點興趣愛好,多參加些開闊知識面和眼界的活動,可以讓孩子的學習和生活更加放松,也更有利於他們積蓄發展的後勁,這或許是更為明智的選擇。

各位親,我的意思,你現在明白了嗎?

參考來源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