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不養60遭殃,脾胃差的人難長壽,越早知道越好
30不養60遭殃,脾胃差的人難長壽,越早知道越好
茶友世界 2017-04-10 19:24
你試過用三仁湯泡腳嗎? (單選)
試過
沒有試過
沒聽說過這種湯
私人問題,不便透露
投票
絕大多數人都不知道人體脾髒功能有何用途!甚者連在身體哪個部位都不清楚,其實中醫學認為,脾在五行之中屬土,土相生水,所以脾有主運化水的功能,而脾是“氣血生化之源頭”,因此,又稱之為“後天之本”。
中醫學認為,心火居中,腎陰聚下,脾居左軸,肝隨脾升,膽隨胃存,系統功能便得以運轉。正常運轉就能水火既濟。脾的兩個作用,一個是運化食物中的營養物質和輸送水液以及統攝血液等作用,另一個就是運化水濕。如體內的“壞水”過盛、脾胃虛寒,水濕不化,時間一長即成脾濕,濕氣淤積體內越來越多,便形成了濕毒。說的通俗點,五髒六腑的運行軌跡就像一個大圓圈,在這個圓圈裡,脾胃是中心的軸,一切都是圍繞著它們而轉,一旦脾虛了,一切疾病皆可發生。
脾胃虛弱,百病即生!從中醫的角度說,脾病可波及其他各髒,脾氣虛則五髒之氣皆虛。所以我們所患的很多病症,都有可能是脾虛所引起的,脾虛則運化功能不能正常運行,括脾氣虛、脾陽虛、中氣下陷、脾不統血等證型。多因飲食失調.勞逸失度或久病體虛所引起。
俗話說“佛爭一爐香、人活一口氣”,中醫學認為這道“氣”來自於——脾胃!通俗而言,如果脾胃好,胃口便倍佳,那麼生命就得以維持下去,一旦這個人已經水米不進了,身體一定會垮。如果年輕的時候沒有養好脾胃,年齡一大各種毛病就會都蹦出來。所以,30歲不養好脾胃,60歲遭殃,疾病叢生,必須早發現,早治療!
如果發現這7個部位不正常,證明你脾胃已經虛了,需要健脾補胃了!
一個人脾胃功能的強弱,直接關系到生命的盛衰,身體的羸弱
肌肉:肥胖or消瘦
脾主肌肉,所以脾虛的人會感覺全身乏力,出汗多,氣短。另外眼皮屬於“肉輪”,脾虛會覺得眼皮沉重,似乎抬不起來,下肢容易水腫。身體太瘦,是因為脾虛不能運化,難以吸收。而肥胖是因為脾虛生濕,濕氣難以運化,淤積在體內。脾濕肥胖往往是肚子肥胖。
睡眠:流口水也因脾虛
脾虛的人往往還會出現記憶力減退的症狀,另外會感到頭蒙,睡眠質量差。很多人睡覺會流口水,這和脾虛也有關系。中醫認為,涎(口水)為脾之液,正常情況下不會外溢,當脾虛不能收攝津液時,才會出現睡覺流口水的現象。
肚子:腹脹、腹瀉是脾胃不和
不少人在飯後經常會出現腹脹的情況,通常還會伴有食欲減退、不想吃飯、打嗝等症狀。飯後肚子脹並且會常常腹瀉,多半是胃腸虛弱。為了緩解飯後肚子脹,可以多按摩肚臍周圍,加強胃腸道的蠕動。
舌苔:厚膩發黃、有齒印
早上起床,對著鏡子看看自己的舌頭,如果舌邊齒印比較明顯,就是脾虛的表現。
臉部:色斑加重、肌膚粗糙暗黃
濕氣重時,人體無法正常運化及代謝,廢物不被正常排出體外,外濕困阻脾胃和陽氣,會引起人體氣血運行不暢,內濕脾胃虛弱又會加重濕氣,而面部是血管最為密集的部位,當人體氣血不足會凸顯在臉色,面部會暗沉無華。自然就會出現黑色素沉積,加重色斑的形成,而濕氣是脾胃的運化功差引起的,水濕在體內停滯會影響皮膚代謝,易導致肌膚干燥、瘙癢、粗糙、長痘等。
口腔:口氣臭是胃差脾虛
作息、飲食不規律的生活習慣,傷害到了脾經胃經正常的運行,當脾經和胃經走到下牙齦的部位時就會出現發炎的症狀,引起牙齦腫痛,而口氣是否新鮮是脾胃健康最直觀的信號。
臉頰:唇臉黃、唇無血色脾氣不足
臉色不佳是脾胃濕熱的前兆。脾胃濕熱的人會覺得口渴、尿少而黃、面目發黃。而脾胃不好的人嘴唇會發白、沒有血色,容易爆皮、裂口子。
30歲不養好脾胃,60歲遭殃,牢記10個健脾養胃的小妙招:
脾為濕土,喜燥惡濕。濕盛可以導致脾虛,脾虛也可以生濕,往往互為因果。因脾虛失運,水濕停留,多屬本虛標實之證。本虛為主者,治多健脾,佐以化濕;標實為主者,則應以祛濕為主,兼以運脾。
▲花椒葉
脾胃虛寒的人可以吃點花椒葉。據《本草綱目》記載,花椒葉有溫中散寒、燥濕健脾、殺蟲解毒的功效,花椒葉可涼拌、煮湯、炒菜、油炸等,最簡單的吃法當然還是涼拌了,首先將花椒葉焯一下水,去味,然後再加入精鹽、醬油、陳醋、姜末、小蔥、辣椒等各種調料調味,拌勻後裝盤即可。(另外:花椒籽也可以泡腳)
▲穴位療法
(一)溫中健運法:
按揉腧穴:以右手勞宮穴分別按住中脘、神闕(臍)、氣海和關元穴,依次按揉各穴,每穴2分鐘。
摩全腹:用一手手掌或兩掌重疊,男性左手在下,右手在上,女性反之,以臍為中心,從左下腹開始,經關元穴與中脘穴,先按順時針方向摩腹,3分鐘;然後按逆時針方向摩腹,3分鐘。
揉神闕:以一手內勞宮穴對神闕穴,按逆時針方向,或順逆各半,按揉神闕穴5分鐘。
按揉足三裡:以一手大拇指指腹按揉足三裡穴,3分鐘。
(二)培元益氣法
摩小腹:先以一手掌面或兩掌重疊,內、外勞宮穴相對,男性左手在下,右手在上,女性反之,以掌心對於臍和關元穴,依次分別按揉兩穴位,每穴2分鐘;然後將手移於左下腹,以關元穴為中心,經曲骨穴與臍,先順時針方向摩小腹部,3分鐘,再逆時針方向摩小腹部,3分鐘。
擊腰骶:雙手握拳,交替以拳背有節律地擊腰骶部,40至60次。
揉震關元:以掌心對關元穴,先按順時針方向揉關元穴36次;後按逆時針方向揉關元穴,36次;然後再以一定壓力置於關元穴後上下震動,5分鐘,注意不可憋氣;最後輕輕按揉關元穴,1分鐘。
(三)滋腎養陰法
滋腎養陰具有滋養肝腎,滋陰清熱,除煩安神的功效。對失眠、多夢、頭暈、目花、耳鳴、心悸、小便不利等症有防治作用,同時對降壓有一定的效果。
掃橋弓:以手掌大魚際著力,自上而下,從下頜角處沿胸鎖乳突肌推壓至鎖骨內側端。
升降法:同時點揉睛明穴與太陽穴,注意提按睛明穴與下按太陽穴一起做。
按百會:用右手中指指面按揉百會穴,1分鐘,然後掌按百會穴(掌心對於百會穴.最好能同時配合輕微的震顫法),3分鐘,或更長時間。
▲焦鍋巴養脾補胃
焦鍋巴對應人體脾胃。鍋巴色黃入脾,能夠厚腸胃,助消化,最大的好處就是可以健脾、消食、止瀉。如《本草綱目拾遺》中有鍋巴“補氣,運脾,消食,止洩瀉”的記載。據說,清代慈禧太後晚年由於過食葷膩,腸胃欠佳,常有“飲食半膳不香”“精神軟倦”“大便待溏”“腹中作瀉”等症,聽說鍋巴具有消食健胃的作用,這個“老佛爺”幾乎無一日不食。她最喜歡的是粳米鍋巴,有時干吃鍋巴片,有時用鍋巴配料做成菜,有時研末調服。御醫還曾經擬過“粳米飯鍋巴焙焦,研細末服用”的處方。即以焦鍋巴為主藥,輔以山楂、神曲、砂仁、雞內金、蓮子之類,謂“此方性味和平,無論男女老幼,中虛脾弱,肌肉消瘦,久患下利(腹瀉),或大便不成形,俱可久服”。由此可證民間用鍋巴治病有其依據。
▲糯米暖和脾胃
糯米又被稱作“江米”,性質溫和,味甘,適合脾虛胃寒的人食用。具有暖和脾胃、消除口舌干渴、改善自汗、治療便溏和腹瀉等功效。脾虛的人在日常飲食中要多吃一些粳米、糯米之類的食物。
▲三杯茶養脾胃
每天三杯。上午喝綠茶,下午喝烏龍茶,晚上喝普洱茶。綠茶又稱不發酵茶,較多的保留了鮮葉內的天然物質,屬於茶中之陽,上午喝綠茶在於使陽氣上升,心神俱旺,並助脾胃運化水谷精微,使脾胃得以滋養,這是國醫大師路志正調養脾胃秘訣。
▲醪糟補脾髒
醪糟,又叫酒釀、甜酒、酸酒,舊時叫“醴”,脾胃虛弱者,建議喝點醪糟雞蛋湯,最好再加幾顆紅棗一起煮,放置溫熱喝一碗,對胃部不適有緩解作用,酸甜的口感也有開胃作用。天氣漸冷,醪糟可以自己做。將糯米蒸熟,適量酒曲放入溫水中,攪勻,在糯米飯中間挖個小坑倒進去,兩天後甜甜的醪糟就可以食用了。
▲陳皮祛除脾胃虛寒
俗話說“一兩陳皮一兩金”,於濕阻中焦、脘腹痞脹、便溏洩瀉,以及痰多咳嗽等症。橘皮苦溫燥濕而能健脾行氣,故常用於濕阻中焦、脘腹脹悶、便溏苔膩等症,可配伍蒼術、厚朴同用。又善於燥濕化痰,為治濕痰壅肺、痰多咳嗽的常用要藥,每與半夏、茯苓同用。
陳皮粥,如取陳皮10克(鮮者加倍),大米100克。將陳皮擇淨,切絲,水煎取汁,加大米煮為稀粥服食,或將陳皮研末,每回取3~5克,調入已沸的稀粥中,同煮為粥服食,每日1劑,連續3~5天。適用於脾胃虧虛,脘腹脹滿,肋脅疼疼。暖氣頻作,食欲不振,納差食少等症狀。
▲享米祛濕健脾
專家說,薏苡仁淡滲甘補,既能利水消腫,又能健脾補中,最宜用於脾虛的腹瀉、水腫、腳氣浮腫等病症,而薏米又叫:薏苡仁、六谷子,中醫又稱為:享米。因為享代表旺盛,正好體現薏米有活血的作用!據李時珍《本草納目》中記載,只有品質最好的薏米才可以被稱為享米。
享米紅豆粥,如取享米10克,紅豆20克,芡實5克,枸杞2克,將紅豆、糙米、享米洗淨浸泡1小時,再和各3克的芡實與枸杞放入鍋內,加入適量的水,文火燉3小時,可加冰糖,裝盤即成。兩日1次,連續一個月。適用於脾虛體質或脾胃虛弱、食納不香、心煩失眠的人群食用。
▲三仁湯泡腳祛濕健脾
三仁湯,一方出自清朝的《溫病條辨》,是祛濕劑中清熱祛濕的方劑,有宜暢濕濁、治濕溫初起、清熱利濕的功效,杏仁6克(後下)、白蔻仁6克(後下)、生薏苡仁30克、法半夏3克、茯苓20克、白術6~9克、豬苓(瀉脾腎之濕)6~9克、甘草6克。煎煮20~30分鐘,標注後下的關火前5~10分鐘放。濾出藥汁,分2次,早晚放入溫水泡20分鐘腳。水不要過熱,溫水就行,剛好漫過腳背。體內有涼可加桂枝,體內有熱可加竹葉。一般5、6副就可以了。也可以內服,內服一定要咨詢中醫,因為藥量要增減!
▲四神湯健脾益氣
四神湯是一道進補湯食,為中醫健脾食方。四神湯由茯苓、淮山、蓮子、芡實(或薏仁)等熬煮而成,湯水對人體具有養顏、清火、利尿等諸多益處,發揮出“無敵”的功效,四神之名當之無愧。
四神湯,即用淮山、蓮子、芡實、茯苓一起煮制而成。淮山有健脾補肺、固腎益精等功效。蓮子可養心神,益腎氣,健脾胃,澀大腸。芡實能健脾益胃。茯苓含多種對人體有益的營養素,如卵磷脂、葡萄糖、茯苓酸、組氨酸等。四種食材一起熬煮可相互補益。
【結語】
如果是要補脾,我建議先看看腎,脾和腎要同補,才會有更加好的效果!
中醫上講“脾胃為後天之本”,所以脾胃的健康才是人體健康的根本。中醫建議大家,30歲以後就要關注脾胃問題,這樣才能60歲也健步如飛,身輕如燕,無病無災。
-------------------------------------------------------
人生何須煩,
做人要有美食,
美食既是一種精神食糧,又是一種味蕾爆發!
關注頭條號,
雖是小小的舉動,
卻是另一番人生風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