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嘴會痛怎麼辦?深入解析牙骹痛的原因與治療對策

常遇到患者帶著滿臉困惑地說:「醫生,我這幾天嘴巴一張開就痛,還會聽到怪聲,是不是牙齒壞了?」但在進一步檢查後,問題卻不一定出在牙齒本身,而是「牙骹」出了狀況。

這種狀況其實就是我們說的「顳下頜關節綜合症」,簡稱TMD,是顳顎關節或其周邊結構出現功能異常所導致的疼痛綜合症。根據臨床統計,有高達八成以上的牙骹痛患者,其實都是因為「咀嚼肌肉緊繃」或「下顎活動異常」而非蛀牙或牙周病造成。

顳顎關節在哪裡?為什麼會痛?

顳顎關節的位置就在耳朵前方,負責我們每天張嘴、說話、咀嚼的動作。這個關節看似不起眼,卻是全身活動最頻繁的關節之一,一旦運作失衡,就會引發連鎖反應。

牙骹痛的成因可分為「肌肉型」與「關節型」:

肌肉型通常與咬緊牙關、磨牙、長時間咀嚼硬物(像香口膠、魷魚絲)有關,會讓顳顎周圍肌肉長期處於收縮狀態,造成疲勞甚至發炎。

關節型則是關節內的軟骨或關節盤位置異常,如關節盤滑脫或移位,會在張口時出現「喀」聲,甚至感覺卡住,導致咀嚼困難與劇烈疼痛。

此外,顎部外傷、牙齒咬合不正、長期用單側牙齒咀嚼,以及高壓生活環境,都可能誘發或加劇牙骹痛的發生。

牙骹痛的症狀:不只是嘴巴痛這麼簡單

常看到的症狀包括:

張嘴時疼痛、下巴活動受限、下顎偏移、咀嚼時痠痛或無力感。部分患者還會伴隨耳鳴、頭暈、耳痛,甚至肩頸痠麻與睡眠障礙。

這些症狀的背後,反映的是顳顎關節與中樞神經、耳部結構、甚至頸椎的相互影響。由於顳顎關節與三叉神經相關聯,所以當關節發炎時,會牽連到周邊神經系統,引起一系列非典型症狀。

我們曾經遇過一位患者以為自己得了「梅尼爾氏症」(內耳失調導致的眩暈與耳鳴),檢查後才發現問題來自牙骹關節發炎。由此可見,牙骹痛的影響遠超出大家的想像。

醫師會怎麼處理牙骹痛?

在診所中,我們會依照病情輕重採取不同的處置方式。輕微的牙骹痛可透過保守治療處理,通常包含以下幾種方法:

  • 物理治療

    :冰敷可緩解急性期發炎,熱敷則有助於肌肉放鬆。也會搭配超聲波、肌肉放鬆按摩、針灸等方式幫助減壓。

  • 藥物治療:對於發炎或緊繃疼痛,我們會視情況開立止痛藥、非類固醇抗炎藥或肌肉鬆弛劑。

  • 咬合護具(牙套):夜間磨牙患者配戴牙套可有效分散牙齒壓力,保護關節不受進一步傷害。

  • 口部運動:協助訓練張口肌肉與關節穩定性,讓關節慢慢恢復彈性與功能。

  • 飲食調整:暫時改為進食軟質食物,避免咀嚼堅硬食物,以減少關節負擔。

若是以上保守療法無效,關節功能嚴重受限或疼痛遲遲未改善,則可能考慮進行「顳下頜關節沖洗術」。這是一種微創療法,透過沖洗關節腔、移除發炎組織,再注入透明質酸潤滑關節,療效快速且恢復期短,適合中重度病患使用。

醫生的建議:不要忽視初期的下巴不適

我們在臨床上經常遇到病人拖到嘴巴打不開、吃飯說話都有困難,才願意尋求治療。事實上,牙骹痛如果能及早處理,大多不需手術,只要調整生活習慣、搭配簡單治療就能明顯改善。

所以,如果你發現自己有以下情況,請盡快諮詢牙科醫師:

  • 張口或咀嚼時會痛

  • 嘴巴開合時有異常聲音(咯咯聲)

  • 耳鳴或頭暈伴隨下顎不適

  • 睡醒後下巴痠痛或卡住

  • 長期偏側咀嚼或咬緊牙關習慣

記得,牙骹痛不是小事,它可能是身體其他系統出現警訊的表現。越早治療,越能避免長期後遺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