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他的》

【書名】:管他的

【作者】:馬克·曼森

【譯者】:鍾玉玨

【出版】:大塊文化

—————————————————————

《管他的》是一本光看書名,便知道內容極具個人色彩的作品。

作者曼森是位創業家兼知名YouTuber,他的頻道總是用幽默的口吻,分享能運用在人生各個面向的哲理。

我很喜歡他在書中,真情流露的分享個人經驗。

和一般個人成長書籍不同,曼森提出的方法,第一時間看到的反應可能是:

「認...認真嗎?」

但看完曼森的解析,便會覺得這些顛覆傳統的論述,其實還蠻有道理的!且讓人躍躍欲試。

以下就分享三個書中,我認為值得實踐在人生的心法。

▍愈想要、愈得不到?

想像一下:你拼命追求快樂,卻發現自己越來越不開心。

你渴望富有,卻總覺得自己一文不值。

這聽起來荒謬嗎?然而,這正是生活中一個令人不安的真相。

❝  冀求正向思考、正向經驗,其實是負面作為。  ❞

這句話像一記當頭棒喝,挑戰了我們對幸福的固有認知。

曼森在《管他的》一書,引述有"哲學娛樂家"之稱的艾倫.華茲所提出的「逆向法則」(The Backwards Law)。

這項法則大概是再說,我們愈是去追求什麼,我們便愈難獲得我們想要的。

一個人愈是追求快樂幸福,變愈難得到快樂滿足。華茲認為,愈是去追求什麼,代表我們愈缺少什麼。

這個打著「正正得負」的法則,我一開始也是不相信,但仔細思考就會發現,生活中確實有很多事情都是這樣。

一個滿腦子想要致富的人,不管他賺再多的錢,愈是會覺得自己窮、一文不值。

因為在他心底,自己永遠對金錢是感到匱乏的,因此總是欲求不滿。

同樣的,在我們面對痛苦時,愈是抗拒它,反而會感覺痛苦纏得自己愈緊。

曼森在書中提出的解方是「退一步」、「留餘地」。

當負面思維侵蝕自己時,若是反過來退一步,先不要抗拒、甚至是接受它,負面思維其實反而能激發正向意識。

我想健身是很好的例子。在訓練中所經歷的,不論肉體或是精神上的痛苦,都是為獲得更健康、更理想體態前的必經路程。

假使我們總想要跳過這段痛苦,那我們永遠也無法得到內心所期望的。

❝ 人生裡值得的一切均得經歷一番波折等負面的生命經驗才可得,逃避、壓抑、消音只會招來反效果。

逃避受苦會繼續受苦,逃避糾結會繼續糾結,否認失敗會繼續失敗,掩飾丟人現眼的一面才叫丟人現眼。 ❞

▍「責任」≠「有錯」

我們的任何行動都源自於自己的選擇。選擇可以大至決定人生伴侶、小則可以是午餐要吃什麼。

但無論大或小的選擇,我們勢必都要為其行動負責。

當面對自己選擇所造成的結果時,如果和預想不同、或者更糟。自責的聲音便會響起、侵蝕自我。

而很多人害怕這種感受,遲遲不敢對自己所遇到的困難負責,持續讓自己陷於痛苦中。

這些人認為,負責代表自己有錯。但事實上,這兩者並非同一件事。

若我撞了你的車,我不僅有錯,也必須負責賠償。儘管撞到你的車是意外,我仍有錯、仍要負責。

但是有些問題並非我們的錯,但我們仍得負責。

舉我自身的經歷,我在全球新冠疫情爆發那一年,申請上了國外的大學。那時我【選擇】去就讀,但結果是,大學前兩年,我幾乎是在家裡上著線上課程。

既沒有體驗到留學生活、也錯過了很多原先預定會參與的活動。

那時候我沒有對象能傾訴內心的感受,因為是我自己的選擇,所以我要承擔這個結果。

但當時除了要負責任的心情外,我更多的時候是在自我苛責。

我認為一定是自己做錯了什麼,才導致了無法如期留學的結果。

從否定當時提交入學申請的自己、同時準備台灣及國外大學考試的自己,甚至否定了最初開始有出國念書想法的自己。

不過其實客觀來看,很容易就會發現這個些思考的謬誤。

一來我選擇留學這條路根本無法用對錯衡量,二來,也是最重要的,發生疫情是意料之外的事,也絕對不是我所造成的。

「我的選擇所導致的結果令我感到痛苦,我必須為此負責,但並不代表這是我的錯。」

當我們把負責與有錯畫上等號時,我們是在否定自己的價值。

一個人否認自己的價值是很嚴重的,這代表他認為自己根本不值得存在、不被世界需要。

當我們意識到「責任」≠「有錯」,便能不去指責做出選擇的自己,相反的,也能發現「負責」其實是很了不起的行為。

那些無法為選擇負責的人,往往會將錯推給他人,或是陷入受害者情節中。

因為這麼做,自己不但不需要做出改變、甚至還能博取同情。

所以選擇負責、並努力改變狀況的自己已經很不容易了。

最後想引述周慕姿心理師的一句話:

「是很糟糕的事情發生在你身上,不是你很糟糕。」

▍你其實不需要動機就能行動

書本的後面幾個章節,我想都很好的回扣到本書的書名《管他的》。

例如第七章<失敗是前進的動力>中提到的「行動吧」原則,很好的將我從拖延中拉出。

我們很常認為做一件事一定要有明確原因,也就是動機。

我們認為促使我們去行動的過程如下:

內心受到感動或激勵 → 產生動機 → 採取適當行動

也就是,當我們沒有足夠受到激勵,或是擁有明確動機時,我們很難付諸行動。

但曼森卻不這麼認為,他提出了「行動吧」原則中指出,行動並非只是動機的結果,也是動機的成因。

因此上面的過程應改成:

行動 → 受到激勵 → 動機

我拿我親身嘗試的結果與你分享,每當我坐在電腦前,決定寫些東西時,經常不知道該怎麼開始,遲遲無法敲下鍵盤。

其實我內心擔憂的是,自己能否寫出一篇好文章,這篇文章能否幫助到其他人。

明明我什麼都還沒寫出來,我就在擔心發表文章的事情,這其實是完美主義在作祟,是我用來拖延的藉口。

這時候如果用「行動吧」原則,不管三七二十一,先寫完一行再說。

很神奇的,一行字會變成三行、七行…接著變成好幾段文字。

一旦掌握「行動吧」原則,失敗彷彿不存在,因為只要一行動就表示你成功了,隨行而來的任何結果都是重要的進展。

提摩西.費裡斯在《人生勝利聖經》 中提到,他聽過最棒的寫作建議是:「每天寫出蹩腳的兩頁。」。

這和曼森的原則核心相同,別管寫出的內容如何,重要的是實際去寫,就算寫出的文章沒有拿出來用,你也會因為自己的行動受到激勵。

▍這本書適合怎麼樣的人閱讀?

如同我在文章一開始提到的,《管他的》這本書和一般的個人成長書籍相當不同,既沒有難懂的心理學理論、也沒有以過來人姿態說教的感覺。

這本書閱讀起來就像是在聽一位朋友,分享他人生的所見所聞,並無私的與你分享,幾個能讓人生過得更好的心法。

誠心推薦給看膩了一般成長書籍、想要來點不一樣的讀者閱讀!

參考來源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