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叢林到文明,人類身體的演化和疾病的產生》
【書名】:從叢林到文明,人類身體的演化和疾病的產生
【作者】:丹尼爾‧李伯曼
【譯者】:郭騰傑
【出版】:商周出版
—————————————————————
從書名就能看出這是本主題宏大的書
作者丹尼爾.李伯曼是哈佛演化生物學教授。書中,他從演化的角度出發,結合基因與文化,探討人類如何「變」成現在這模樣。接著,再進一步細談這些演化如何讓導致許多現代生活中惱人的健康問題。是本精彩絕倫的優質科普。人何以為人?
雖然自詡為萬物之靈,但推動人類演化的動力與其他物種並無太大不同。我們現在的眾多特徵就是在天擇的汰選下,經過代代的遺傳變異產生的,也就是天擇所說的「較適者生存」。接下來,就讓我們看看人類究竟產生哪些演化,而這些特徵又是為了適應什麼。
基因演化
書中談的很多,這邊我舉兩個主要特徵:雙足行走與超級大腦:
雙足行走
其他動物只能偶爾使用雙足前進,換言之,人類是唯一使用雙足行走的動物。
為了能穩健地大步向前演化出了什麼適應特徵
朝向兩側的骨盆
S 型的脊椎
足弓
為什麼人類需要使用雙足行走
很可能是為了適應氣候變遷。在一千萬年至五百萬年前,地球經歷了一段非常長的酷寒時期,導致雨林萎縮,食物減少。雙足行走在這狀況下變得相當有優勢:
優點一:可以更方便地採集水果
優點二:更有效率,能減少長途跋涉時的體力消耗
雙足行走的缺點
我們失去了速度(隨便一隻山羊都可以贏過頂尖人類跑者…
總的來說,雙足行走的演化還是利還是大於弊,因
超級大腦
普通人的腦容量大約是一千三百五十立方公分,而成年的大猩猩只有四百六十五立方公分。
為什麼人類需要超級大腦
優點一:可以更有效精準地溝通與協作
優點二:可以更有邏輯地建立演繹能力雙足行走的缺點
非常「耗能」。人的大腦一天會耗掉兩百八十到四百二十大卡,雖然這只是一個甜甜圈的熱量。但在舊石器時代卻是個大數字。
不過總的來說,大腦的優勢終究還是壓過了劣勢。這顆大腦便一直伴隨我們到現在。
文化演化
除了基因,還有另外一個重要的演化動力:文化。
文化是什麼
一套習得的知識、信仰或價值觀(語言就是文化演化的一個典型例子)。與基因只能從父母遺傳不同,文化可以通過各種媒介傳播(比如你正在看得這篇圖文),因此有時候更具影響力。
人類史上的重要文化演化
人類史上首個標誌性的文化演化就是農業革命。學會馴化植物並大規模種植的人類,首次獲得了相對穩定的食物來源,迎來了人類史上第一次的人口激增。不過,改變人類最為劇烈文化演化的大概還是非工業革命莫屬。從瓦特改良蒸汽機以來,我們的生展力迎來前所未有的高峰,生活型態也發生了天翻地覆的改變。
成也演化,敗也演化
工業革命後的這一百五十年來,許多方面,比起祖先我們有顯著的進步,例如:
拜生產力爆發所賜,大多數的人已不再受飢餓所苦
在醫療技術的進步下,人類的壽命也來到歷史的頂峰
然而,進步的同時也有壞消息。雖然人們幾乎不會在年輕時死於營養不良或傳染病,但卻有越來越多人在年老之際罹患各種惱人的慢性疾病。
文明病是來自演化失調
當前的許多疾病問題都與演化有關,這現象稱為「演化失調」。簡單的說,我們這副從石器時代流傳至今的身體,無法適應某些當前的生活行為與環境。
以肥胖為例過去人類為了存活產生一個很重要的演化適應:高效率累積脂肪。這些肥肉可說是食物短缺時的保命符,在過去那樣容易挨餓的時代可說相當重要。
遺憾的是,曾經的優勢,在今天卻變成累贅。拜工業革命所「賜」,我們正活在人類史上第一次能量過剩的時代。生活中更是充斥著各種沒營養又高熱量的工業化飲食。
人們的生活型態也發生了巨大變化。不但工作上太需要「動」的環境。生活中也充斥著像汽車或手扶梯等各種省力設施。
種種因素加乘之下。難怪減肥幾乎成了「不可能」的代名詞…
解法?
肥胖問題只是演化失調的冰山一角。像蛀牙、近視乃至下背痠痛等問題都可能是失調惹的禍。無過,既然我們已經了解演化失調的原因,即我們從舊石器時代沿用到現在的身體,無法適應當前的「環境」,那我們便可以針對這點著手。
以對抗肥胖為例,政府或許可以針對汽水或速食課稅(就像菸酒那樣);或是可以規定建築物多設置樓梯而非電梯。這樣的作法其實就是《推力》所說的「選擇設計」。既然我們的身體就是天生不愛動又喜歡儲存能量,那就必須透過外在的環境去誘使我們回歸健康。
小結
當然,我們完全沒有必要放棄現在這個「進步」的生活型態,但同時還是可以進行些微調,讓自己活得更輕鬆、更健康。如李伯曼在書末說的:「我們必須陶冶我們的身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