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練太極拳30載,無極而生

亞健康逐漸成為城市生活中快節奏人群的主流狀態。擺脫亞健康,不能僅靠醫生的診斷和藥物治療,而應該進行積極的自我調理。

我曾經也屬於這個群體,但幸運的是我在年輕時就學習了太極拳,每次工作繁忙,心身疲憊時,就打一段太極拳來緩解亞健康狀態。現在我退休了,把更多的時間用在太極拳的研究和教學上。

1978年醫學院畢業後,我在三甲醫院工作,當時正趕上走毛主席提出的「中西醫結合」道路,號召西醫學中醫。我被院裡推薦到北京中醫學院進修學習,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中醫在課上講,「中醫師不會太極是半個中醫。」從此,我對太極從好奇到喜愛到研究,把太極作為生活中很重要的一部分。

太極拳有陳、楊、吳、武、孫等幾個門派,每個門派都有自己一些獨特的練功方法,但每個門派的太極拳都很重視無極樁。剛接觸太極拳的時候,往往是對各個招式感興趣,不太願意站樁。其實,無極樁是太極拳的核心功法。《拳論》曰:「太極者,無極而生。」所以,無極樁也是太極拳的入門功法。

無極生太極,具有整體觀和平衡和諧觀,揭示了宇宙萬物的生存規律,具有深刻的哲學道理,對人們的社會活動也有著重大的意義。我通過進修學習中醫、太極拳和幾十年的臨床實踐,漸漸地理解和領悟到從無極到太極的內涵和奧秘。

練太極拳就是要追求返璞歸真,去除雜念,陰陽平衡,強身健體。開始學練太極拳時,老師們大都要求學員從站無極樁入門,指導學員從身體松靜站立、精神內守體驗無極狀態,感覺人體內外的完整性。身體哪裡有問題?哪裡有矛盾?哪裡有病癥都會顯現出來,這在練習太極拳中叫「靜查」。

我練習太極拳三十餘年,能夠明顯地感受到自己的身體狀態,就是說,能夠很好地了解自己的身體。工作中,我雖然出身西醫,但比較喜歡用中醫的思維看待病患,從人體整體觀再到局部病癥,全面調治,由表及裡,標本兼治,綜合平衡。其實,不僅是治療,人們無論做什麼事都要懂得事物的整體性,認清陰陽兩個方面,進行協調和處理,最終達到平衡和諧之目的。

無極樁樁法簡單易學,不受時間、場地的限制,無論男女老少、體質強弱均可練習。而且與一般氣功不同,它不講究導引行氣,更不會出偏差。

通過上中下三盤的調整,練功者基本就進入了無極的狀態,身心逐漸放鬆,呼吸逐漸變得均勻細緩,四肢和各個臟腑器官的功能逐漸加強,對調理亞健康、治療慢性疾病以及強健身心均有顯著的效果。脫離亞健康狀態,指日可待。

太極拳是亞健康的剋星。亞健康是各種病癥的基礎,有一個不自覺的形成過程。長期修煉太極拳可以糾正和調理亞健康狀態,希望太極拳運動生活化,生活太極化,成為人們的健康生活方式。

這裡想跟大家分享一下我對無極樁的體會

基本樁勢:雙腳分開,平行站立,與肩同寬,雙手自然下垂,腋下感覺像是夾著一個雞蛋,頭正身直,雙目平視,視線在遠處找一個目標物,而後逐漸收至眼前、輕輕閉上雙目,舌抵上顎,呼吸要順其自然。站定之後,要從上向下節節調整,使之合乎無極樁的規矩,同時又要感覺輕鬆自然。

上盤

對於上盤的調整主要是頭,頭頂感覺有一根繩子繫著似的,這樣頭的中正就有了。接著就是頸部的調整,微收下顎,這時候就會感覺到頸部被拉長了,這就是拳譜中所說的「馳頸」。「馳頸」的狀態下,站樁者的頸椎會被拉長,椎間打開、頸側韌帶得到放鬆和鍛煉,這對長期伏案的人群是一個很好的調理姿勢。

中盤

中盤的調整重點在鬆肩沉肘和含胸拔背。「鬆肩沉肘」時雙臂自然下垂,雙手手指放鬆,感覺手垂到了地上,此時雙臂的氣血流暢;「含胸拔背」時橫膈膜之上的心、肺等器官的壓力驟減,脊柱被拉伸,胸椎和腰椎得到有效鍛煉和放鬆。

下盤

下盤的調整也極為關鍵,因為下盤是整個無極樁的根基。雙腳平行站立,雙膝自然微曲,兩胯微微向左右張開,臀部就像坐在一張高凳子上,卻又似坐非坐。這種狀態下,下肢血液循環加快,各個部位都得到有效鍛煉,下肢會逐步變得強健有力。

更多運動相關知識,請多多關注粉絲團「運動大聯盟」

參考來源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