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到底修什麼?

作家馮唐談到過一個有意思的話題;

他有一些朋友,總喜歡報名到海邊,或山中,去參加修行的研修班。

每天布衣素食,打坐冥想,焚香書道……

等回來之後,朋友就感覺自己的靈魂得到了升華,勸馮唐下次一起去。

聽完這話,馮唐連聲拒絕。

因為在他看來,這些朋友和以前並沒有本質的區別,貪嗔痴一樣不少,自以為在修行罷了。

什麼是「修行」

德芬老師曾一語道破修行的本質,她說:“真正的修行,是修你所不行”

Image

它不在於你身處什麼環境,穿著什麼樣的衣服,是否能說出一些高深的道理。

真正的修行,一定是在具體的生活中,修你自己那一顆心。

Image

什麼是“你所不行”?

第一種,修那些「引發你痛苦的外在境遇」。

生活中90%的事,其實都不為我們所控。

比如延誤的飛機、跑路的投資公司、突然失聯的客戶······

甚至你身邊最親密的人,你不知道身邊躺了十幾年的伴侶是不是有了二心;

在你眼裡強大可靠的父母,會不會哪一天突然病倒;

人生的許多痛苦都源於我們無法預知的無常。

我們無法改變外在環境、無法對抗命運的滾滾向前,所以我們才要去修自己,來面對生活的「無力感」

Image

去年熱播劇《我的不惑青春》中,梅婷飾演的女主角沛瑾就遇到過相似的情景。

沛瑾和丈夫是校園情侶,高中畢業就結婚生子,丈夫賺錢養家,她安心做全職太太。

但隨著丈夫的事業蒸蒸日上,接觸到的人層次越來越高,他們的關系出了問題。

彼此之間的話越來越少,她接不住丈夫事業上的思想層次,丈夫也不懂她操持家庭的辛苦。

沒多久兩人就離了婚。

但是,離婚帶給她的疼痛遠超過分離本身。

她意識到這些年,她把所有精力和期望都掛靠了家庭和丈夫身上,失去了自我。

她痛的不只是分離,更是痛自己竟然沒有一點獨立行走的能力

離婚後,她茫然了,陷入了失去“左膀右臂”似的無助。

離婚的痛讓她進入了一場漫長的自省,她意識到,自己遠離社會、職場太久。

讓自己再次去找到一份感情、婚姻、甚至是男人來作為依靠,或許可以解決她的燃眉之急,但是,她不願意再回到那樣的生活了。

她決定走出舒適區,在年近40的年齡中,重新開啟了學習的旅途。

Image

離婚,是引發她痛苦的外境,而她從中看見了蛻變的機遇,面對了自己的「不行」,並勇敢修正。

人們常說:“煩惱皆菩提”。

那些帶給你難受、痛苦的人和事,讓我們直面自己的脆弱、無助、悲傷,卻也給了我們重生的機會。

當我們換種角度去看待,抓住機會去修這些暴露出來的「不行」,補缺自己,那麼,你便會理解那句——生活的裂縫,也是光照進來的地方。

第二種,修那些「讓你反復跌倒的坑」。

很多人終其一生都在重復的模式裡吃同樣的苦,卻苦於找不到緣由,而白白吃苦。

曾經,德芬空間有個學員說,父母離婚後,她最討厭母親和她說“你跟你爸簡直一模一樣”。

這句話就像她的情緒爆炸按鈕,每次聽到,她都會跟母親大吵一架。

以前,她只知道用憤怒、用怒吼來表達對母親的反抗,但從未去探尋過:我為何如此反感這句話?是不是所有孩子聽見母親這麼說,都會這樣?

直到後來,她在家庭系統排列的課程裡認知到:對抗,也是另一種對父母的忠誠。

Image

原本,她以為自己一直很恨父親從小拋棄了她,讓她一人獨自面對喜怒無常的母親。

但直到那一刻,她才明白,她在用反叛渴望父親的愛。

後來,她遵從自己的內心去找了父親,表達多年來對他的思念和怨恨。

那一刻,她突然就感覺心裡某塊石頭落地了。

從此,母親的話也再不會激起她強烈的情緒反應了。

我們每個人都會有自己天生攜帶和後天養成的各種「內在模式」這些看不見的模式隱藏在我們的潛意識裡,在某個特定的時候以某種特定的方式出現。

比如,你可能會因為同一句話,被惹怒無數次;你的親密關系,可能總因為不會溝通而破裂;你在感情裡,總是會遇到出軌男......

當這些卡住你、讓你反復受傷痛苦的“情節”出現的時候,你可以先不要自怨自艾,而是停下來,去回觀這些頻頻出現在你生命裡的問題

或許,這正是你需要修行的一個個功課。

Image

為什麼我們無法做到“修自己”?

為何大多數人無法做到真正的修自己?

因為修行的難點在於,很多人根本就察覺不到自己的「不行」,也不知道自己到底有什麼功課要修。

她們對自己的人生中迷茫、掙扎、壓抑習以為常,覺得這就是生活,生活本就是苦的。

這,是「無知無覺」

Image

真正的修行,是時刻帶著覺知,在行住坐臥中實修。

而造成我們內在混沌無覺知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最常見的有3種。

第一,陷入“受害者思維”。

“都是你們的錯,所以我才活得這麼累。”

“我為這個家付出這麼多,你們為什麼不理解我的心情?”

“我的不快樂,源於童年缺失的愛。”

……

這些想法,都是典型的“受害者思維”。

他們認為,自己所有的苦難,都是因為別人的錯。

需要改變的也不是自己,而是別人。

但就像德芬老師常說的那樣:

誰痛苦,誰改變。

Image

我們沒有辦法去改變除了自己之外,任何其他的人。改變自己是神,改變他人是神經病。

逃避問題、把問題轉嫁到別人身上,固然要比自己主動正視與解決問題來的容易。

但人生哪有那麼多捷徑可走呢?

當你把自己人生的方向盤親手交到他人(愛人、孩子、父母……)手中時,你就失去了把握自己人生航向的主動權。

那麼等待你的,就只能是無盡的麻煩與苦痛。

第二,是“以自我為中心”。

我曾咨詢過一個失戀的女孩,男朋友提出分手讓她很痛苦,無法自拔。

而對方提出的分手的原因,僅僅是因為一件小事。

那天男友剛下班回來,女孩就催促他趕緊收拾,陪她去逛街。

但男友以“工作太累了,想休息一下”為由拒絕了她,並告訴她下次再陪她去。

這話一說完,女孩就不高興了,開始吵嚷著:

“你昨天明明答應我的,為什麼說話不算數。你是不是不愛我了……”

兩人互不相讓,大吵一架。

男友非常失望、沮喪,提出分手。

Image

女孩跟我哭訴對方的種種不是,完全忽略了對方作為一個完整獨立個體的存在

她覺得,你是我的男朋友,就應該無條件愛我、遷就我、照顧我……

以自我為中心的人,很少能夠覺察並共情到自己和對方的真正需求和感受,

對方是不是累了?他的內心是不是難過了、受傷了、生氣了?

她只知道“我很委屈、很傷心,需要安慰和擁抱”。

第三,喪失主動愛的能力。

“修自己”的一個很重要的前提,是學會愛。

這種愛,是一種強大的付出能力,因為真正會愛的人,一定是先學會了給,而非一味的要

當你的生命被愛的能量所包圍的時候,你更能客觀的看待發生在你生命裡的一切,你不會一味的責怪、抱怨、索取、陷入關系的牽纏中走不出來。

你的內在容器會逐漸變大,如此,你就有更多的能力去容納事情的發生,也能看見自己的問題出現在哪裡,從而進入「修行」

Image

我們該如何在生活中修行?

真正的修行,其實就是在紅塵俗世中修,落實到生活當中去修。

它是一點點改變的過程,比如:

以前會惹你生氣的,現在你遇到卻不生氣了,或者以前要氣三天,現在只氣三分鐘;

以前你會非常沖地去跟別人說話,傷害別人,現在能退後一步,氣定神閒地處理了。

Image

下面是我結合了心理學上以及其他人的一些生活中實修的方法,總結出了6條幫助大家在生活中實修的技巧——

1. 關注自己的呼吸

當你感受到某種情緒時,嘗試放慢自己的呼吸並集中於它。深呼吸幾次,與此同時意識到任何身體的感覺或想法,看見它們。

2. 注意你的感受

不要試圖否認或逃避你的情緒,相反,要接受它們。嘗試用詞語描述你的感覺,例如“我現在感到心煩意亂”或“我感到不安和緊張”。

3. 問問自己“為什麼”

采訪一下自己,情緒發生的原因。比如,“我剛剛為什麼很生氣?”這種情緒來自哪裡?是對方的問題,還是我對這個問題太敏感?這有助於你更好地理解你的情緒,更快地面對它們。

Image

4. 給自己花時間

約束自己時間表,使自己有時間靜靜地思考自己的情緒,並嘗試找出處理它們的方法。這可以是花幾分鐘做冥想,或在散步時嘗試專注於你的思想。

5. 堅持愛和感恩的冥想

平日裡,也可以試著做一些小練習。

坐在一個舒適的姿勢中,雙手放在膝蓋上或交叉在胸前,閉上眼睛。

慢慢地調整呼吸節奏,放松肌肉。

將注意力放在身體感受或呼吸上,然後開始回憶你的生活中讓你柔軟的回憶,比如你的家人,你的朋友,你的興趣,你的事業等等。

可以想起一些你喜歡的人或事,感受愛和平靜慢慢湧向自己。用一些簡單地字句“我愛你”、“感謝你”,來表達感激和愛。

每天堅持練習10到20分鐘,享受這種充滿愛和感恩的狀態……

6. 找朋友傾談或聆聽

在安全且理解你的人面前表達你的感受,可以幫助你的感受調整得更好、更快一些。

如果沒有人可以傾訴,也可以嘗試寫一篇日記來記錄你此時此刻的感受。或者,也可以尋求專業咨詢老師的幫助,有利於更好地修行。

Image

我們人生的很多苦,其實是不必受的。

如果你總是感覺被壓力和苦難所包圍,那麼不妨從生活中做起,去覺察、修正那些你所不行的地方。

當你開始改變自己看待和回應事物的方式,在行動中一點一滴不斷收獲正向反饋時,你會發現,人生不必是每天淒風苦雨、愁雲慘淡,也可以是風和日麗、鳥語花香。

參考來源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