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前,六國的文字語言真的不通嗎?他們怎麼交流?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一統天下,結束了從春秋戰國以來的群雄割據局面,開創了我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的王朝,秦朝。

在這之後,秦始皇為了改革制度,下令「書同文,車同轍」,同時又統一了度量衡,在語言文字方面等,都做出了極大的改變。

我們都知道戰國時期,七個國家各自為據,這也導致了文化差異的不同。俗話說橘生淮南淮北,各有不同,而當時的七雄也是如此。

從文字上,也有細小的差別,那麼在秦始皇一統之前的七國,到底該如何交流呢?

(秦統一文字)難道他們的語言、文字真的不相通嗎?當我們走進先秦時代的語言文字,就知道答案了。

一、秦統一文字:小篆秦朝建立之後,李斯發明了小篆,從此成為了秦朝的官方漢字。小篆逐步取代了戰國時期的其他文字,而秦始皇這麼做的原因,便是希望實現文字的統一,方便人們的使用和書寫,從此小篆進入了歷史舞台。

對於混亂的春秋戰國時期,各國之間文字不同,難道他們就沒有辦法交流了嗎啊?

這個觀點,顯然是錯誤的,首先我們來看這些所謂的諸侯國,其實都是由周天子進行分封的,早些年間,都是臣服於周王室的統治的。

(西周分封圖)不可能沒有互通的文字,我們再來看我國的漢字發展演變,在我國的殷墟中發現了大量刻有文字的龜殼,而這些漢字也被稱作「甲骨文」。

這是來自商代中後期的文字,在當時主要用來佔卜記事,距今為止已有三四千年的歷史。

這些文字,便是商朝時期運用的官方文字,多以象形為主,有些漢字甚至和如今的,也十分相似。

後來發展出金文,是篆刻在青銅器上的文字,出現在商朝早期,一直到春秋戰國時期,都有出現,從這裡可見,至少在戰國時期,金文是可以加以使用的。

周宣王時期,發明了大篆,也被稱作籀書,出現在西周晚年時期。而秦朝李斯發明的小篆,就是從大篆演變而成的,通體更加細長一些。所以我們可以看到,在先秦時期的文字,本身就是比較繁雜的。

(大篆)春秋後期諸侯國開始各自為政,不再受命與周天子,這也導致大家的文字就開始出現了變化。你寫你的,我寫我的,畢竟春秋時期的諸侯國多達幾十個,一時之間漢字寫法變得更加多樣。從周到戰國時期,文字異形,「眉」這個字就有104種寫法。

不過到了戰國中後期,當時各國之間的文字,有了一些派系之間的差別。那就是其他六國和秦國,當時其他六國的文字,使用的更加偏向於金文,只是稍作簡化,但是漢字之間的結構十分混亂。秦國用的文字,便是接近西周的大篆。

所以你要說,在秦一統六國之前,他們的文字不相通嗎?

(戰國時期)

我覺得是不可能的,首先這幾個諸侯國都是從慢慢發展、吞併、演變流傳下來的,對於春秋時期的文字,尤其是王公貴族,肯定是十分熟悉的,否則各國之間也不會有書信往來。

但是每個國家的漢字有區別,也只是一些細微的變化,總體來說影響是不大的。

一般會根據地域的不同,有所區分。比如接近齊國的文字,變成做齊系文字,主要使用者都是他附近的國家,一般異體字很多。

(戰國時期 不同國家之間的書寫)燕系文字主要囊括在北方,楚系主要在南方,有一些特殊字體。

不過雖然各國的地域色彩鮮明,並不代表他們不熟悉,就行我們現在看簡體字和繁體字的區別,總體的問題自然不大。而且這些文字都是從商周時期流傳下來的,總體來說是「一脈相承」。

而秦統一六國之後,也正是為了避免出現,在某些漢字使用上的不同,改革文字是秦朝發展中十分重要的一項選擇。

從大篆演變成小篆,結構更加嚴謹規範,身形修長,便成為了後世流傳的篆書,給人們一種秀麗挺拔之美。

二、戰國時期語言相通嗎?一個文明的語言、文字,組成了這個文明最基礎的形態,而在戰國時期各國文字上,存在著細小的不同,那麼他們的語言,也會有差別嗎?其實從諸侯國地域上的分布,我們也能夠想到,他們之間的語言是肯定存在差別的。

(戰國時期地圖)比如靠近河南,也就是以前商周時期中心的諸侯國,他們的語言一般也就是以前商周使用較多的,洛陽話。

向秦國位處陝西地界,而且秦國先祖是從甘肅,一路東行至此,他們的口音,便會帶上一些陝西等地的味道。

齊國臨海靠東,其語言上肯定也會有差異。就像我們現在一樣,儘管大家都規範使用普通話,但是依然存在著許多方言,十裡不同音這樣的情況都是存在的。而且一般也會根據地域,來劃分他們的口音。

(孔子)在幾千年的土地上,我想這樣的情況也是一定存在的。那麼戰國時期的人,他們到底應該怎麼互相交流呢?

那就不得不提到了,先秦時期的普通話「雅言」。這是在古漢語當中,大家通用的上古音系,而他具體是誰發明的,我們已經無從而知。

(春秋時期畫像 圖文無關)

甚至連雅言這個名字,也是後人給他們冠上的。相傳雅言是周王朝時期的通用語言,也是周朝的標準語,從《詩經》而言,便是雅言。

而商周時期,都是在附近發展文明,沿著黃河流域,成文了文明中心。

所以從夏商周開始,都是在以洛陽為中心,從而擴展到整個中原,於是上古的雅言,根據推測,便是以古代的洛陽話,作為標準。

尤其是東周在洛陽定都之後,雅言的推廣就更加廣泛了。而在早期西周的分封制下,都是以周天子為尊,那麼「雅言」的掌握,可以說是每個諸侯國王室,都必須去掌握的,就像是現在的方言與普通話。

(孔子講學)到了春秋時期,當時孔子講學便是運用的雅言傳播,《論語》記載中寫道:「子所雅言」。可以說這種官方語言,便成為了王公貴族,以及遊走各國的商人、使者之間,必須要學會的一種語言,有了通用語言的出現,才可以更加快速的發展。

而在中國的歷史上,統一方言被看做了極為重要的事情,因為這在某種程度上,代表著文化的一統。

否則,雞同鴨講,這對於國政影響是很大的。所以到了秦朝時期,便直接將整個國家的官方語言,定為了雅言,擴大了普及率。

雅言的發展對於整個中國的語言體系發展,都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所以儘管在秦朝以前,人們就使用雅言,但是範圍性不高,大部分的人還是會說方言。秦朝將語言的統一,再次提高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秦統一語言、文字)到了漢朝時期,更是繼續沿用了雅言,而漢朝的國語也被稱為「洛語」,可見古代洛陽的語言影響深遠。

漢朝將雅言的標準音被稱作「正音」,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儘管時局混亂,但是洛語依然是國語。

不過北方多以洛語為主,在南方則是融合了吳語,在南朝流行起來。到了隋唐時期,便將古洛語與南面的金陵雅音結合起來,作為基礎正音。

(隋唐時期)再到唐朝繼承了這一點,於是這時候關中地區的官方漢音有了一些小改變。

不過北宋時期,由於洛陽是西京,於是國語又再次成為了洛陽雅言,到了南宋,又再次和南方的語言有所混合。

明朝時期,最初在南京建都,於是包含南京口音的中原雅言,又開始作為標準語,哪怕是遷都北京,也沒有改變過。

(明朝遷都)清朝時期,開始大範圍推廣了以北京音為正音,隨後北京的官話逐漸取代了前朝的南京官語。再到如今我們新中國的普通話,也是在考慮了北方的語言體系之後,誕生的。

所以我們可以看到,來自上古時期的雅言,一直影響深遠,許多語言都是在他的基礎上演變的。

而在這個過程中,秦朝實現了大一統,實現了文字、語言的統一,這對於雅言的發展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

(秦始皇)所以哪怕是戰國前,世族們運用雅言甚廣,而在秦朝建立之後,雅言被更大範圍的推廣,不再局限於世族。

三、秦始皇統一語言、文字的意義有了統一的文字和語言之後,對於促進整個國家的民生、經濟發展,都是起到正面的作用的。

也更加有利於民族團結,而這個舉動也是中國文明的裡程碑。畢竟在之前的戰國時期,大家都按照自己國家的字體來寫,無法做到規範。

(各國文字)而在秦朝建立之後,文字的一統能夠加強民族之間的關係,而且也不會出現人與人之間,書信往來出現問題的場面。

更加利於人們之間的交流,而不同的書體之間,我們也從書法作品中,體會到不一樣的美。

統一語言的發展,可以說從秦漢時期一直影響至今,雅言的發展,能夠讓我們清晰的看到,我國曆朝歷代的發展。

就像我們現在看一個文物,看的不是他有多麼的值錢,而是去看,他能不能給我們的文化,帶來新的東西。

(秦始皇)所以秦一統語言文字,包括車同轍,統一度量衡這些舉措,都是在歷史上起到了一個積極的、正面的作用。

借錢好夥伴

想了解借錢知識線上借錢速借網當鋪 車貸等各種服務都有。私人借款 借貸服務小額週轉,找安貸網銀行貸款融資周轉紓困服務找立借網

參考來源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