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船借箭曹操為啥不用火箭?赤壁之戰如果沒東風怎麼辦?
《三國演義》中的赤壁之戰可謂是全書第一個小高潮,一計連一計層層疊加,把可惡的曹操耍得團團轉最後落得大敗,但看完後不禁有幾個問題覺得奇怪:
1,草船借箭時,曹操為什麼不射火箭
2,草船被射了一面後轉身又射一面,曹操是不是人傻錢多?
3,「東風」有那麼重要嗎?萬一「借不到」東風怎麼辦?
第一個問題
曹操也想用火箭,但是沒有呀!
在《三國志》中,第一次有火箭的記載是228年冬,諸葛亮第二次北伐攻打陳倉時使用到了火箭,赤壁之戰是208年,兩次戰役相差20年。
有人要問了,火箭不就是箭頭上纏上布點火射出嗎,又不是什麼高科技為啥不用呢?原因很簡單,火箭效果沒想像中那麼威力大,也沒有必要用火箭!
我們印象裡的火箭射中後就會譁啦一片全燒起來,其實這是影視作品給我們的一個假象,想要達到這個效果比如目標物體上倒滿了如汽油、酒精這類的助燃物,那射中後才會譁的一片燒起來。
那麼這就引出第一個原因——助燃物太貴,成本極高。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動物油脂少又貴,植物油還沒有大面積種植,箭頭就算綁上布浸上油,射到船上後破壞力遠遠不夠,甚至舀一桶江水就能熄滅。所以赤壁之戰時黃蓋沖向曹營,那可是點燃了好幾船膏油,才能燃起大火,下了血本的。四百多年後的唐朝,跟三國時代比不差錢的唐朝,「火箭」雖大大進化,為了達到譁啦一下的火燒效果,箭上捆的是裝了油的「小油葫蘆」,但也是因為助燃物油脂稀缺,一支「火箭」的造價昂貴,不輕易使用。
到了北宋,才出現了人類歷史上最早、最原始的「火藥箭」。把火藥裝在紙筒裡壓實,綁在箭桿上,用弓發射。當然有了這個誰還綁小油葫蘆啊。
第二個原因就是火箭頭後部綁附浸滿油脂的麻布等易燃物,必然箭身要加長,不然燒到弓是小,若燒到手豈不是燙得把弓都要丟了;然後呢箭支必然加重,導致發射費力,射程變短。
第三個原因是當時江上起霧,濕氣很重,諸葛亮船上的稻草已經被霧氣打濕了,即使點燃了,想要成功燃燒掉船不可能,火箭的破壞力再打個折。
綜上所述,曹操何必用這個吃力不討好的火箭呢?
第二個問題,草船被射了一面後轉身又射一面,人傻錢多給人家送箭,是不是真事呢?
的確是真事,草船借箭的原型,出自赤壁之戰五年後的濡須之戰裡,但沒《演義》中那麼誇張。
《魏略》:(孫)權乘大船來觀軍,(曹)公使弓弩亂發,箭著其船,船偏重將覆,權因回船,復以一面受箭,箭均船平,乃還。
可見吳軍和曹軍雙方都是在無準備的情況下相遇,於是曹軍開箭,吳軍只有一艘船並非一支船隊。吳船一面受箭之後立刻調轉船頭,以至於後面射上來的箭落到了船的另一面,這樣看來並不是等吳船換一面後曹軍又射箭這樣的畫面,曹操是損失了很多箭,但並沒有像《演義》中那般白送了10萬支。
東風是不是那麼的重要?
東風是《演義》赤壁之戰最後的「神助攻」,有了「東風」才能讓整個計劃得以實現,沒有東風諸葛亮能借來東風,證明諸葛亮此戰最大亮點,諸葛亮就是能壓周瑜一頭。所以《演義》諸葛亮肯定能借來東風,借不來也會有buff加持,直到有了東風才會下一步劇情。
歷史情況則是:有沒有東風都無所謂,周瑜、黃蓋軍才是此役最大的亮點。
赤壁之戰的這把火併不是去燒死曹軍,而是借摧毀曹營之際,配合後面疾如迅雷的進攻一下子奪走了曹軍的兵勢,打亂他們的節奏,曹軍一時間來不及做出反應,在亂跑中被吳軍砍死。既然無法應敵,那曹操就決定立刻撤退,所以歷史赤壁之戰中有沒有東南風並不重要,真實的戰爭會借用自然之力,但不會把輸贏全壓在自然之力上。
有人說了書上說了不是燒死曹軍很多人麼?要知道這麼大地方要燒死是燒不死多少人的,人是會跑的,充其量只是燒成重傷而已,再說了火又不長眼睛光燒曹軍怎麼不燒吳軍?所以火攻為的是打亂敵方節奏。
《演義》畢竟是小說,它是在歷史的基礎上用了藝術誇張的手法,重新塑造人物形象形成鮮明對比,製造故事衝突。比如周瑜與諸葛亮,周瑜要害諸葛亮,可諸葛亮怎麼都弄不死,還把周瑜活活氣死,連讀者看得都牙癢癢。
除此之外還有劉備和曹操組,也是用對比的方式塑造人物性格,圍繞劉備那句「操以急,吾以寬;操以暴,吾以仁;操以譎,吾以忠。每與操反,事乃可成耳。」在這樣的對比寫作下,曹操更殘忍奸詐,劉備更寬厚仁德。
所以《演義》我們就欣賞其文學性,歷史,我們就學習其得失。
曹操赤壁之戰為什麼失敗?
主要原因在於,曹操一統北方後自身驕傲了,也大意了;低估了孫權和劉備。北方士兵不習水戰,那都是次要原因。
劉備為什麼能稱帝?
堅持,堅持,再堅持
從年紀輕輕開始就立志光復漢室,奮鬥了30年還是沒有看到希望,直到50出頭才入益州,然後又是艱難地奮鬥了十年,60歲才坐上皇帝的寶座。有多少人能堅持不懈地奮鬥到60歲?劉備不成功才怪。
友站推薦 : 97速借網
借錢服務私人小額借款找97,線上借錢安全快速沒煩惱,快速借錢首選97速借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