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媽媽、奶奶、外婆的味道…..
一鍋,一灶,一火爐,一生的記憶
爐膛的柴火、柴火的餘溫、餘溫的氣息、再夾雜著父母的期盼和教誨,
陪我度過了漫長卻又短暫的童年
看過汪曾祺大師的《冬天》,裡面寫道:天冷了,堂屋裡上了槅子。
槅子,是春暖時卸下來的,一直在廂屋裡放著。現在,搬出來,刷洗乾淨了,換了新的粉連紙,雪白的紙。
上了槅子,顯得嚴緊、安適,好像生活中多了一層保護。家人閒坐,燈火可親。
小時候,最不喜歡冬天上學,溫暖的被窩和即將到來的春節總是讓人無心念書,家在村裡小學的西邊,
放學回家的路上, 南回歸線的殘陽總是帶著白天的最後一絲溫暖迎接著心不在焉的少年,
遠遠地還未到家,習慣性得抬頭找自己家的廚房,看到煙囪裡不緊不慢的炊煙,心中就會莫名得踏實起來。
囫圇寫完作業,爐膛裡的柴火還餘溫尚存,
一家人圍著四方小桌,就著冬日剛晾曬的白蘿蔔乾,稀飯香甜,蘿蔔乾咸脆,呼哧中一碗稀飯就已下肚,
有時候隔壁的大爺大娘會過來串門,村裡鄉外,家長裡短,總有說不完的話。
晚飯後踱步屋外,鄉村儘是廣闊的平原,遠處的麥田、樹木、房屋盡在眼前,
河對岸人家微弱的燈火在繁星滿天的夜空下顯得格外靜謐,隔壁人家的大黃狗零星的叫聲讓人心生溫暖,
在這鄉間安靜得讓人窒息的夜晚,伴著爐膛的柴火、柴火的餘溫、餘溫的氣息、再夾雜著父母的期盼和教誨,
陪我度過了漫長卻又短暫的童年,而如今,童年已不再,灶膛猶溫暖
在外面吃的飯菜,總覺得不如老家的飯菜順口,尤其是老家土灶台上,那口笨拙的大鐵鍋裡燒出來的,
說不出來的感覺,就是很對胃口。
老灶台和大鐵鍋,在農村基本家家戶戶都有一口全能的大鐵鍋。
蒸、煮、燉、烙、炸,樣樣精通!
柴火帶來的都是家的味道,是媽媽、奶奶、外婆的味道...
小時候,每每到凜冬之際,最期待的就是坐在媽媽的灶台前,看著燒得紅通通的柴火,烘手取暖。
那時候不流行空調,不流行暖寶寶,這種最原始的取暖方法卻是大家最樂衷的。
灶屋四壁被煙燻得黑漆漆的,有時候不注意手一碰一手全是黑,
柴火有乾的樹枝也有稻草,抓一把塞進去,噼裡啪啦地就燃開了,大自然的美味也瀰漫開來。
灶膛前閃爍的火苗,映著媽媽慈祥的臉龐。
那個時候,會順手丟進去一個番薯,聽著柴火噼裡啪啦的聲音,眼巴巴的等著番薯被煨熟。
然後「呲…哈…」著熱氣迫不及待的往下吞,滾燙的番薯從喉嚨一直暖到胃.......
那是最本味的食物,也是最具代表性的記憶裡的味道。
遺憾的是,現在很少烤番薯了,我家的土灶也很少用了。
柴火和鐵鍋大概是最滋養飯菜的,也許,只有那自然的人間煙火,才能燒出最美味的飯菜吧。
至今都忘不了土灶上蒸出來的糯米飯,那剛出鍋時的香味,是無法用具體語言形容的。還有媽媽在灶火上做的鹹食,那我吃過的最美味的食物!
柴火帶來的都是家的味道;是……媽媽、奶奶、外婆的味道…..
看更多,請FB搜尋:【大瓶台_FB粉絲團】_ 按讚,接收新訊息
喜歡知足,快樂就越來越多!
喜歡分享,朋友就越來越多!
相信你:不會吝嗇給個「讚」
相信你:不會自己「獨享」~
【大瓶台_FB粉絲團】按讚網址
【大瓶台_youtube頻道】免費訂閱
【心靈木橋_FB社團】歡迎加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