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朝帝王留下的殉葬兵馬俑爲何比秦朝的小得多
自從因乾旱而掘井的鄉民無疑中發現了深埋地下兩千年的秦兵馬俑以來,始皇帝陵墓一側這雄偉的古代軍陣就震撼了世界,這些真人大小的陶製俑人高大魁梧、甲冑齊全,手中的兵刃雖然脫落在地,但就憑整齊的隊列和驚人的數量就足以讓每一個親眼目睹它們的人嘆為觀止。
但這種龐大的兵馬俑陣並非秦人所獨有,實際上代秦而興的漢代君主也曾有過類似的葬制,例如高祖劉邦的長陵就有陶俑殉葬,著名的漢景帝在他的陵墓陽陵旁陪葬過數量更超秦人的陶俑。而徐州獅子山漢俑的出土證實漢代諸侯王也可以使用這種葬制,其他各地發現的漢代陶俑也時有報導。不過發現的數量雖然不少,但漢俑普遍比秦俑要小得多,這是什麼原因呢?
就以漢景帝陽陵兵馬俑為例,這裡殉葬的陶俑有超過十萬之多,不過和秦俑相比,這些俑人中最高的也沒有超過50釐米,而且其製作工藝也很隨意,似乎是用一些固定的模具統一澆築的。這些陶俑的手臂是木製的,早已腐壞;衣服也是外加的布衣,自然已化作黃土,所以它們出土時赤身裸體,看起來有些滑稽,和秦兵馬俑巍然而立的氣勢實在沒法相比。這些陶俑與其說是模擬現實中存在的漢軍精銳,還不如說是好像現代人賞玩的兵人手辦,精美有餘、威嚴毫無。
其他類似的漢代陶俑也和陽陵的極為相似,而且越是漢代後期,陪葬陶俑越是小而精緻。這反映了秦漢兩代在審美觀、道德觀和價值觀上的一些差異。秦人尚武,軍功爵制度的推行使得秦軍之強威震六國,不斷的勝利提升了秦人的自豪感和榮譽感。所以秦人以高大強悍為美,秦兵馬俑中的每一個俑人可能都有一個現實中的模特,所以才能成千上萬個俑人面目無一相同,但他們共同的特徵都是威武的壯士,身高普遍達到了一米八以上,表情嚴峻、目光敏銳,當他們列陣而立時氣勢堅不可摧。
而漢朝初年天下殘破,經濟民生比秦朝反而有所後退,所以文帝景帝時期開始偃武修文、奉行無為而治的黃老之術。這使得當時民風轉為優雅平和,這種民風的轉變也體現在了殉葬的陶俑身上。這些小巧精緻的俑人遠沒有秦俑的氣勢,但面孔精緻柔和,推測其布帛所制的服裝也是華美異常,當他們排列在一起的時候,更多體現的是雍容大度的漢家氣派,但威懾性就有些不足了。
到了文景之後的武帝時期,開始實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戰略,儒家從百家之一逐漸成為文化霸主。儒者們對殉葬時以人俑為伴的葬制非常反感,孔子甚至詛咒說:「始作俑者,其無後乎!」認為這是對人的尊嚴的侮辱,是非常惡意的行為。在儒者們的不斷宣講之下,在陵墓中用大規模陶俑陪葬的葬制慢慢消失了。到了漢代後期貴人墓中就算有人俑,數量也變得非常少,而且也以精緻小巧為美,氣勢雄渾的兵馬俑軍陣就這樣消失在了歷史的長河之中。
友站推薦 : 97速借網
借錢服務私人小額借款找97,線上借錢安全快速沒煩惱,快速借錢首選97速借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