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笑女孩」紅遍全網:那些積極、樂觀又自信的孩子,只因父母做到了這些……
都說孩子的笑容,是世界上最治癒的東西。
當我看到網上一位紅衣女孩的笑容時,才真正體味到這句話的含義,心都要被融化的感覺。
這名微笑女孩,名叫鐵嘉欣,今年7歲,是寧夏固原西吉縣馬建鄉大坪小學的一年級學生。
西吉縣,地處西海固核心區,也是電視劇《山海情》故事的發生地之一。
而這則意外走紅的視頻,拍攝者是該小學的一名支教老師,馬瑞。
她說,鐵嘉欣漂亮、愛笑,學習認真,成績也好。
馬瑞表示,自己雖然來支教的時間不長,但越來越喜歡這裡的孩子。
馬瑞從父輩口中和自己的親身經歷,見證了西吉縣的變遷:
以前,學校是低矮的土坯房,校園和操場也都是土場地,坑坑窪窪;
學生們用的課桌也都是舊的,作業本捨不得扔,用完正面,在背面接著寫。
但如今,校舍早已煥然一新,教學方式也越來越先進,多媒體和網際網路教學進入了校園。
這大大拓寬了學生的視野和見識,學生的精氣神兒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山海情》裡的「水花」用微笑詮釋生活,而今日的西海固,鐵嘉欣一般的孩子們的笑臉成為美好新生活的註腳。
他們的眼裡,流露出的是天真、自信和燦爛!
擁有近20年教學和心理諮詢經驗,為數千個家庭進行過家庭教育指導的心理學家王明姬老師認為:
養育一個積極、陽光、樂觀的孩子,先要滿足5個層次的需求,即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
小測驗:
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包括人類需求的五級模型,通常被描繪成金字塔式的等級。
從底部向上依次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歸屬和愛的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
想要養育積極樂觀的孩子,就要滿足孩子這5個層次的需要。
滿足這一點需求的核心要義就是:科學養育,飲食均衡。
有些孩子會因身體過瘦或過胖而被小夥伴嘲笑、排斥而出現心理問題。
這樣的孩子也並非不能再積極樂觀,但可能要花更多的時間進行自我調整,走過更艱難的一番心路歷程。
給孩子打好人際關係的底色孩子的成長需要穩定、安全、有秩序的環境。
很多心理學的研究表明,早在理解語言內容之前,嬰兒就能聽懂成人說話的語氣、語調,也能敏銳地感受到生活環境是不是穩定、安全。
因此,父母要努力營造和諧的家庭氛圍,讓孩子有安全感。
另外,在2歲之前,孩子與撫養者之間建立的信任感和安全感也非常重要,因為這是孩子的第一份情感連接,這份人際關係會為孩子今後的人際關係打上底色。
也就是說,孩子以後能不能相信別人,能不能跟別人建立起健康的人際關係,都與此有關。
父母對孩子的積極關注以及積極回應,有助於安全型依戀關係的形成。
這一層需求是一道「分水嶺」相較於前兩個層次的需求來說,孩子對後面的需要沒那麼容易被滿足,需要父母格外用心。
我們把父母穩定的情緒和積極的養育態度放到這個層面來談。
如果父母對孩子的態度一會兒和風細雨,一會兒狂風暴雨,沒有明確的規則和標準,就會讓孩子感覺迷茫和無邊界感,會破壞孩子的安全感,更會破壞孩子的歸屬感和對愛的正確感知。
因此,父母知道如何調整自己的情緒,給孩子立好規矩,是滿足孩子歸屬感的基礎。
孩子在3歲之後,要進入幼兒園,其實此時他對家的歸屬感會特別強烈——每個孩子在從幼兒園出來時都特別開心,因為他「要回家了」,這正是孩子開始意識到家是一個溫暖、自由的棲息地。
此時讓已經步入社會的孩子感受到家的溫暖,感受到父母的接納和包容,格外重要。
3歲左右,孩子開始對成年人的個性品質進行模仿,在模仿中形成一種認同感,比如:
我長大後要像爸爸一樣,總是願意幫助別人;
我長大後要像媽媽一樣,特別能幹,會做好吃的,還會講好聽的故事……
通過模仿以及對父母身上一些優秀品質的認同,孩子在固化他的歸屬感。
此時父母千萬不要忽視「言傳身教」這4個字。
言行不一、不注重自身品德修養、只對孩子提要求對自己沒要求等做法,都會破壞孩子的歸屬感。
到底什麼是愛?父母愛孩子跟孩子感受到父母的愛,經常是兩回事。
應該說,絕大多數的父母都愛孩子,但是,孩子是不是能認同這一點可不一定。
經常有孩子說:「我覺得父母根本不愛我。」
父母聽到孩子這麼說,往往會特別委屈,因為他們認為已經為了孩子傾其所有。
孩子的成長煩惱,統統交給
《成長沒煩惱》吧!
誤解到底是怎麼形成的?
原因可能有很多種,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父母的表達方式。
比如,孩子比賽拿了金獎,媽媽會說:「我愛你,寶貝你太棒了,你是媽媽的驕傲!」
這種在孩子取得了好成績後才表達愛意的做法,呈現給孩子的感覺就是—如果我足夠優秀的話,父母是愛我的;
但如果我沒那麼優秀,或者沒能達到父母的標準,他們就不愛我了。
慢慢地,孩子會固化這樣的想法:一旦自己不夠好,就得不到父母的愛,就不值得被愛。
這種情況在心理學中被稱為「有條件的愛」,容易養出「愛無能」的孩子。
因此,我們要經常審視自己對孩子愛的表達方式,及早糾正愛的錯位——不管孩子是不是優秀,也不管他犯了什麼錯,都要讓孩子感受到一種無條件的愛。
換言之,就是應讓孩子感受到,是否被愛與是否能達到父母的要求之間,沒有因果關係。
孩子一直在爭取孩子得到尊重的途徑就是抗爭——通過反抗父母的命令,自己做主來追求人格和精神上的獨立。
然而在父母眼中,就算是已經十七八歲甚至成年了,也依然是個孩子,父母忍不住要給孩子很多意見,甚至是替孩子規劃人生。
這在孩子看來,就是得不到尊重。
尊重孩子,並不是一句口號,而是日常點滴的做法。
孩子小的時候,父母要在給予正確引導的前提下,讓孩子有更多的機會自己做主;
當孩子能承擔後果之後,要學會及時放手。
另外,尊重需求中還有自尊得到保護的需要。
3歲左右,60%的孩子開始出現自尊心,6歲的時候,90%的孩子都有自尊心了。
進入小學之後,孩子的自尊心會受到學業成績、老師評價以及同伴關係等影響,如果再加上父母的指責,孩子的自尊很可能會被打擊。
父母要特別小心,切忌成為一起打擊孩子的「幫凶」,而要成為孩子的「戰友」,保護好孩子的自尊心。
其實,問這個問題的父母都可以反問一下自己:你愛自己的工作嗎?如果愛,為什麼?
不愛工作的理由可能有一萬條,但是如果愛工作,那麼肯定有一條理由是這份工作讓你有成就感,讓你覺得自己有價值。
這也是心理學在研究的「成就動機」。
同理,想讓孩子愛上學習,就需要幫助他在學習中找到這種成就感和價值感。
而且,這種成就感和價值感不應該僅來自於學習成績,而是要讓孩子體驗到「我能超越自己」「我有很大的潛能」這樣的感受。
這才是孩子在今後漫長人生中不斷體驗自我實現、體驗價值感的重要基礎。
養育一個積極樂觀的孩子,滿足孩子這5個層次的需求缺一不可。
希望每位父母都能懂孩子、無條件接納和包容孩子,早點在孩子的心靈裡種下積極樂觀的種子。
友站推薦 :
97速借網借錢服務私人小額借款找97,線上借錢安全快速沒煩惱,快速借錢首選97速借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