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2022|那些融入自然、歷史的建築與設計

雖受疫情影響,但2022年中國國內仍然湧現了不少讓人眼睛一亮的新建築。

從“正反拱”大屋頂造型的隋唐大運河文化博物館,到屹立城市綠地中的玉石建築——上海圖書館東館,再到以“現代宋韻”為核心的杭州國家版本館等,這些項目雖然有不同的尺度、功能和語境,但都承載著傳播文化、藝術的功能。

而由火車站改造而成上海星美術館,石宕、啤酒廠等改建而成的文化場所等,則展現了建築師們對於歷史與當下的思考。《澎湃新聞·藝術評論》“回望2022年”,本期盤點是國內建築設計及改造案例。

隋唐大運河文化博物館

河南洛陽,5月

隋唐大運河文化博物館

隋唐大運河是世界上開鑿最早、規模最大的運河。公元605 年,隋煬帝下詔開鑿通濟渠,歷經5 年,建成以洛陽為中心,南起餘杭(杭州),北通涿郡(北京),全長2700 餘公裡的大運河。大運河的開通產生了久遠而積極的影響,對中國經濟文化的發展起到了巨大的促進作用。

2022年,由建築師李立設計的隋唐大運河文化博物館正式對外開放。

大運河文化博物館坐落於洛陽市主城區瀍河入洛河口的西北角,內設展覽陳列、公共休閒、研學會議、文物儲藏等多個功能區,是集文物保護、科研展陳、社會教育於一體的綜合性運河主題博物館。

該建築的佈局一方面尊重並呼應洛河大堤上已經形成的仿唐建築群“瀍壑朱櫻”的中軸線,另一方面在內部空間組織上用層層遞進的功能空間佈局規避不利的地形影響,形成了完整連續的展廳單元和富於變化的內部空間體驗。

隋唐大運河文化博物館(局部)

隋唐大運河文化博物館(局部)

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設計師李立談及這一建築的設計理念為9字——“運河源、隋唐韻、洛陽造”。他從隋唐大運河這一古代水利工程的技術特徵為切入口,以洛河上架設的拱橋結構為原型,用現代建造技術的自然呈現來取代對傳統風格的具像模仿,從而實現古今文明的對話。

館內大跨度混凝土拱彷彿將一座座橋“搬”到空間內,橫縱相交,勾勒出獨特的空間秩序。室內下垂的屋頂與外部的拱形基座恰好相背,形成“對偶”狀態。建築師李立表示, “我們用這種'正反拱',來回應一種隋唐韻味的再現。”此外,室內的吊頂《雲帆》由126986 個三彩陶瓷單元組成了迄今世界最大的陶瓷吊頂藝術作品。

隋唐大運河文化博物館(局部)

開館之際,陳列展“國運泱泱——隋唐大運河文化展”呈現文物330件套,以隋唐時期的陶器、鐵器、瓷器、三彩器為主,以貫穿大運河歷史的時間脈絡為線索,分“形勝天下,運河中心”“千年運河,萬物通濟”“東都盛世,國運繁華”“古今輝映,源遠流長”四大部分,給觀眾講述了隋唐大運河沿河都市的繁華和欣欣向榮的運河貿易,充分展示了洛陽在隋唐大運河中心城市的歷史地位與現實影響,以及運河開鑿的文化背景和驚天的技術成就。

上海圖書館東館

上海,9月

上海圖書館東館© RAWVISION Studio : SHL

今年9月,隨著上海圖書館東館的正式對外開放,圖書館如何“更新”的秘密也逐漸在公眾面前顯現。作為一個以藝術、文化和科技驅動知識分享的平台,上海圖書館東館是當代圖書館飛速發展的成果體現。

SHL建築事務所董事、設計總監Chris Hardie表示,“設計這座對上海市民充滿重要意義的文化地標,我們的理念是'從書籍到交集'—— 一個能夠將人們聚集在一起的空間。這是城市對市民的饋贈。”

上圖東館總建築面積11.5萬平方米,地上7層,地下2層,是目前國內單體建築面積最大的圖書館。它的外觀如同一塊不斷被雕琢的玉石,安靜地屹立在城市綠地中。

上海圖書館東館© 田方方: ArchDaily

上海圖書館東館的建築設計、室內設計和功能劃分都能讓人們自然而然地聯想到中式園林中的奇山異石:建築主體就像一塊被雕琢過的玉石,漂浮在一片翠綠的樹冠之上;內部空間猶如太湖石般相互連通,是人們探索和分享知識的源泉。上圖東館項目建築師林婧表示,“古時候,學者們聚集在太湖石周圍觀察它們的竣削的孔穴、斑駁的紋理和奇特的造型,凹凸曲折、玲瓏透空的石頭在不同角度下呈現不同的畫面,讓人浮想聯翩。今天,讀者在圖書館相互交錯的空間中行走、閱讀、思考,也將獲得類似的啟發和體驗。”

上海圖書館東館內部© 田方方: SHL

上海圖書館東館內部的公共區域和公共藝術

同時,在上圖東館內,藝術家在設計過程中發揮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十位來自全球各地的當代藝術家,包括徐冰、谷文達、申凡、鄭重賓、艾米莉·弗洛伊德、倪有魚、劉文瑄、普拉默&史密斯、馬興文以及楊振中,為館內創作了多件場域定制的永久藝術作品。這些作品將在公共空間中發揮更深遠的意義。

上海東館每年還將為400 多萬訪客舉辦200 餘場講座和上千場的各類學術活動。在這個11.5 萬平方米開放、靈活和互聯的空間裡,知識通過各種形式被傳授和分享。在功能上,上海東館則與已有的以藏書為主要功能的上海圖書館(本館)形成互補。

北京豐台火車站

北京,6月

北京豐台火車站

經過4年的改擴建,百年老站北京豐台站也在今年以全新面貌開通運營。改建後的豐台站是亞洲最大鐵路樞紐客站,也是中國首座採用高速、普速重疊的雙層高架車場的火車站。

豐台火車站始建於1895年,曾服務老京張鐵路、京廣鐵路、京滬鐵路等多條線路,開辦客貨運輸、列車編組技術作業等業務。隨著首都城市建設和鐵路的快速發展,車站承擔的相關業務相繼移交北京西站、豐台西站等站辦理,至2010年運輸業務全部停辦。

同年,gmp參加了新豐台站的建築設計競賽,之後與中國鐵路設計集團有限公司合作接受設計委託,並於2016年對設計方案進行了改進。2018年,項目正式動工。豐台站的擴建緩解了北京另外兩座重要火車站——北京南站和北京西站的壓力,並加強了郊區與城市基礎設施的連接,也促進了豐台區自身的發展。

北京豐台火車站

北京豐台火車站剖透視圖© gmp

改建後的豐台火車站採用懸浮屋頂,站房面積近40萬平方米,將不同的交通路線系統匯集在一起。車站頂層是高鐵列車的站台層,包括京港線(含張家口—上海段)在內的12條南北方向的高鐵線從這裡始發。首層站台歸20條普速車列停靠使用,地下層運行兩條地鐵線。豐台站的規模在北京三大火車站中居於首位,它的建成為北京增添了一座新的重要交通樞紐。在高峰時段,每小時的聚集人數可達1.4萬人。

北京豐台火車站內部

北京豐台火車站內部

該建築採用了柱廊立面。與機場類似,高大的、擁有自然採光的入口大廳不僅設有安檢區,還設有旅服配套,從而形成一個新的重要城市交通樞紐。建築整體呈中軸對稱,四面都設有入口。車站南北兩側的兩個大型公共廣場面向城市空間開放,旅客可步行經過廣場到達車站。機動交通被引導到上面一層,從那裡可以直接進入設有候車區、售票處和商舖的出發層。

豐台站的部分設計理念旨在為站內引入大量自然光,引導旅客在站內穿行。495米長的中央光庭以及玻璃幕牆便於採光,並將自然光引導到下面幾層。此外,車站屋頂還鋪設了太陽能電池板,預計每年可發700萬度綠電,從而滿足站內部分設備的電力需求。

杭州國家版本館

杭州,7月

杭州國家版本館(鳥瞰圖)

國家版本館的中華版本保藏傳承體系,包含位於北京的中央總館和3個分別建在杭州、廣州和西安的分館。四個館共同承擔中華文明種子基因庫和版本資源異地災備中心的重任。其中,杭州國家版本館為國家版本館的杭州分館,位於良渚古城遺址東側。

作為杭州國家版本館的設計者,在這個以“現代宋韻”為核心定位的國家當代“藏書樓”中,從空間格局到材料與建造技術,建築師王澍與陸文宇希望能形成一套完整的建築語言,去探索這個時代新的《營造法式》。

杭州國家版本館南大門

在接受媒體採訪時,王澍坦言,整個項目的挑戰之一,在於如何在缺乏直接參照物的情況下,以宋代園林為背景進行設計。最終,王澍從南宋畫家馬遠的一張小畫中獲得了靈感。王澍說,那幅畫“畫的是宋代的西湖邊上,一個文人在彈琴,兩個人在聽。有意思的細節是他們戶外活動的雅緻:彈琴人身後還擺有一個U字形屏風,屏風上畫有鬆樹,形成一個非常建築化的空間。”由此,他想到了以平遠的層層遞進來“破題”:“這個層次的魅力可以用屏風一樣的層層屏扇去表達。”

該建築採用“南園北館”的佈局。南側的南門、南書房、南閣、繞山廊、長橋等圍繞水景佈置,塑造江南園林意境,北側的主館區域設置庫房、北閣等,建築之間以展廊相連。“我們採取了大疏大密的策略,南邊的園相對疏朗,北邊則密度很高,在與自然對話的同時滿足藏書功能需求。項目內最大的建築有一個雙曲面屋頂,是這個園林的核心;如果你去看蘇州園林,每一個裡都有這種作為核心的建築。”王澍介紹道。

杭州國家版本館的青瓷板

值得一提的是,杭州館原址是一處廢棄礦坑。設計團隊通過綜合修復,將殘山剩水中的山岩石壁利用起來,與整個園林建築融為一體,形成依山立閣、繞山為廊,就勢鑿池、引水入園的效果。

台北表演藝術中心

中國台北,5月

台北表演藝術中心

士林夜市,是每個去台北的旅客都不想錯過的一站。今年5月,台北表演藝術中心則在這裡落成,這棟建築從設計到落成歷時14年,被稱為“皮蛋豆腐”的建築。

台北表演藝術中心坐落於台北劍潭捷運站旁,由普裡茲克建築獎得主雷姆・庫哈斯(Rem Koolhaas)領軍的知名建築公司OMA(荷蘭大都會建築事務所)組成國際團隊負責設計。在設計圖曝光後的十餘年間,這一設計圖形一直飽受爭議。有人認為這是當代設計史上值得記上一筆的藝術品,也有不喜歡的人認為這座建築多出來的球體很奇怪。

台北表演藝術中心(內部)

台北表演藝術中心(內部)

儘管如此,你依舊無法否認的是其想像的大膽,以及最終的落成。這一建築是於邊界之間遊走的建築︰專門卻靈活、專注且開放,成就自由的地標。三個劇場嵌入一個中央立方體,讓劇場空間可以組合起來造就新體驗。立方體從地面升高,讓台北的日常生活透過貫穿其中的公共迴路,延伸進去劇場。劇場嶄新的內部可能性和空間連結,在創作人、觀眾以及大眾之間產生各種關係,同時凝聚成一個耳目一新的標誌。

中央立方體將三個劇場的舞台、後台和其他設施,以及為觀眾而設的公共空間,整合成為一個有效的單元。劇場可以獨立或組合在一起使用,成就意想不到的場景和功能。

台北表演藝術中心

此外,公共迴路向不論有否持票的大眾敞開進入北藝的大門,迴路貫穿通常被隱藏的劇場基礎設施和製作空間,沿途設有劇場風景窗,讓參觀者看到劇場裡的演出,以及劇場之間的技術支援空間。而在劇場空間之下則是地面景觀廣場,為台北這片密集而充滿活力的區域,帶來又一個讓大眾匯聚的舞台。

星美術館

上海,12月

星美術館建築(航拍圖)

在2022年接近尾聲之際,一個長向的、坡屋頂的建築佇立黃浦江岸,其堅實流暢的結構顯露出銀灰色的色調,在晨光的襯托下,幾乎與水和天接連在一起。這是上海新開的星美術館。

星美術館的原址為中國近現代歷史上第一個海陸轉運鐵路平台——“日暉港貨棧” ,始建於光緒三十年(1907) 。1937年八一三事變,上海南火車站遭日軍飛機投彈炸毀,日暉港貨棧便承擔起兩站的貨運量和一小部分客運業務,改稱為日暉港火車站。1958年日暉港火車站更名為上海南火車站,隨後又更名為南浦火車站,在世博會前關閉。2014年,收藏家何炬星受政府邀在徐匯西岸籌建一座代表國際當代藝術前沿思考的美術館。最終,這一設計任務落到了普裡茲克獎得主讓·努維爾手中。

星美術館的原址舊照

星美術館建築效果圖。照片由讓·努維爾建築事務所提供

努維爾在設計上選擇了延續歷史,不去破壞建築與歷史的連接性,使得星美術館不僅是新建於“日暉港貨棧”之上,更是對過去歷史的繼承與延續。建築結構上承續工業風格,將原有建築風格做出了當代的呈現。整個高挑的空間沒有一根橫梁,最大限度地拓展了室內空間面積,通過精心設計的夾層很好地承載和抵消了水平力,使得整個室內空間穩固且簡潔美觀,完美地承受住了重力。

星美術館正面

星美術館內部

同時,努維爾強調光基於建築的首要性,他認為光就是實體,是一種可以運用的基本材料。每個下午日光都會如約照進場館的內部,光彷彿成為了星美術館的影子,被建築拉得許長。這種合理對光的可能性和多樣性的運用,讓建築語彙豐富多彩,更為美術館增添了些許詩意。隨著星美術館的開館,這裡既承接著歷史的記憶,也將譜寫作為美術館的新藝術故事。

張園

上海,12月

張園鳥瞰。圖片來源:上海市靜安區

在上海茂名北路伸向南京西路的幾百米上,向西是豐盛裡,酒吧、麵包店、墨西哥餐廳摩肩接踵地佔據了這個昔日街區,大名鼎鼎的張園位於馬路的東側,一排老石庫門樓房安靜地朝向這些熱鬧的店鋪。

張園始建於1882年,是上海最大的市民公共活動場所之一,被譽為“海上第一名園”。張園地處今南京西路之南、石門一路之西,舊址在今泰興路南端。從上海小校場年畫作品《海上第一名園》中,大致能夠想像出清末時張園的景象。19世紀80至90年代,1882年,上海掀起營造經營性私園的熱潮。正是在這一年,寓滬富商張叔和重金從英國僑民手裡買下21畝農莊土地,取名“味蓴園”,俗稱“張家花園”,後又在原園之西購得農田40畝,闢為園區。

《海上第一名園》,上海小校場年畫

熊月之在《張園與晚清上海社會》中寫道,張叔和一改江南園林小巧而不開闊、重悅目而不重衛生的特點,仿照西洋園林風格,以洋樓、草坪、鮮花、綠樹、池水為築園要素。到19世紀80年代後期,張園已被認為是以西為主、中西合璧的新式花園。1893年,地標建築“安塏第”的建成更令張園在上海聲名大噪。20世紀20年代末,張園作為經營性私園的歷史結束,逐步改建為石庫門裡弄住宅及花園住宅。這些住宅在接下來的歲月裡逐漸衰敗。

2018年,靜安區啟動張園地塊保護性徵收,採用“徵而不拆、人走房留”的方式,展開了保護性修繕。

2022年11月25日,改造後的張園開放前夕

2022年11月27日晚,茂名北路沿街,張園上演石庫門燈光秀

張園西區修繕項目設計師沈曉明看來,張園的建築呈現出了歷史的文獻性,反映出不同歷史階段,人們的使用所帶來的影響。“透過斑斑駁駁的樣子,我們就可以讀出它擁有的那些歷史。”

改造和開放後的歷史建築內部

改造後的張園內部© 如恩設計研究室

對此,整個修繕過程遵循“留、改、拆、建”的原則。對外立面格局——包括庭院、天井的外立面和屋頂做了嚴格保護,而室內則成為了設計師創作的語境及畫布。設計師將室內結構重置,用更加安全的、鋼結構和鋼筋混凝土結構替換了原有的磚木結構體系。

縉雲石宕

浙江縉雲,10月

改建成書房的8號石宕

浙江縉雲縣凝灰岩資源豐富,由此衍生了歷史悠久的採石文化。宋代以降至上世紀八十年代,當地留下三千多處開採遺跡,被稱之為石宕。

隨著當地政府決定禁止對岩石進行開採,石宕的安全隱患和文化遺產的活化利用便逐漸成為了新的課題。2021年,縉雲縣委託建築師徐甜甜及其事務所團隊DnA_Design and Architecture,在與地質安全檢測、岩土加固工程與隧道施工單位的探討及合作下,從3000多個廢棄石宕中挑選了9個具有代表性的石宕進行生態活化利用。

縉雲仙都山谷© 王子凌

現在,有3個項目改建成功並對外開放:一個石宕被改成了書房,一個被改建為具有良好聲學效果的錐形演繹場,還有一個被改成了演示採石的表演地。隨著改建成功,這裡迅速成為網紅景點吸引了眾多遊客前來拍照打卡。

其中,入口處的是10號石宕,也是這一遊覽路線的出發點。該石宕是一個三面圍合的空間,呈現特有的幾何形態,常年的雨水沖刷在岩壁上形成了峻黑的、富有衝擊力的痕跡。據說,這裡曾是村民的養雞場,在最初的設計中,石宕被設計成了採石文化的戶外表演場所,採石匠在這裡一鑿一鎚,演繹著昔日的場景。而現在,10號場所已增加了功能,成為了多媒體藝術放映場。

改建完的10號石宕

9號石宕,其外觀像一個傾斜陡峭的屋頂,很有辨識度。通過狹窄的入口,便能看到一個矩形的區域,凝灰岩(火山噴發後凝固的石頭)在陽光下泛紅,呈現出溫暖的色調,而最特別的則是紅色凝灰岩圍合產生的聲學效果。據悉,這是清華大學的聲學專家燕翔教授對石宕進行了聲學優化,在岩壁上增加了吸音欄板。

8號石宕是一個內部空間高聳,向山谷中延伸空間。這一空間深度約50米,高度近40米,是自上而下手工開采的結果。建築師用一條“之”字形的樓梯,串聯起原有的數個採石作業台。在原來的作業台上,現在加工安置由竹楠木製成的書架與欄桿。這個石宕現在名字叫“岩宕書房”,是一個供遊客休息的圖書館,底部售賣咖啡,向上延伸的書架上則安置了有聲讀物。

9號石宕改造後上演的婺劇表演© 王子凌

徐甜甜此前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說,石宕的改造設計原則是將乾預、投入成本減到最低,同時得用生態修復和可持續的改造方式。如今,經過改造的岩宕被賦予了新的功能,成為了公共基礎設施的一部分,將千年的採石文脈以及民俗文化遺產並置於全新的語境之中。

金山嶺上院

河北金山嶺,9月

金山嶺上院整體鳥瞰© 蘇聖亮

由大捨建築事務所設計的金山嶺上院位於北京和承德交界處的金山嶺五道樑的長城腳下。它並非古寺,但目力所及之內的古長城卻是曠古奇蹟。上院的出現為這一片山谷建立了新的時間點。

金山嶺上院選址的這段山谷,既有過煤礦開發,也有過梯田耕作。現場的雜草下還能看到村民自建梯田台地的擋土牆位置,已然變成一個地形景觀的存在。新的上院建築除了下部台地上的開敞的禪堂,上部建築依山就勢,將1.6米退級的台階式景觀地形轉譯為建築的空間形式與尺度,它既是地形,也是建築。

金山嶺上院(局部)

入口庭院則圍繞一個空院石庭佈置,一側是安置佛像的佛堂。空院以向內垂墜的薄鋼板與附著在混凝土圍合牆上的細鋼柱傳遞了傳統廊院的空間氛圍,空院向上的開口刻畫出了一個朝向天空的框景,從院內望去有遠山、烽火台,有斷崖峭壁和天際緩緩游弋的雲彩,而朝向西側山谷的水平開口則正好框出古長城和一尊自然石像。佛堂名為“遍知堂”,取以周遍了知之智慧來斷除煩惱之意。佛堂內有自然山石裸露於空間中。

阿蘭若雲起堂及其周邊山谷

由阿蘭若雲起堂看滿山秋色© 蘇聖亮

拾級而下至阿蘭若禪堂,這也是這一項目最核心的空間,其平面佈局參照了佛光寺大殿的“金廂鬥底槽”形式,即由內外兩圈矩形柱網相嵌套圍合而成,將殿身空間分為內外兩層空間組成。當人們身處禪堂室內,低低的屋頂壓住視線範圍,在被簷廊包裹保護的同時又可與自然無限親近。

金山嶺上院(局部)

而上院內的大小幾個內庭園由枡野俊明創作,他既是景觀設計師也是一名僧人。入口石庭由五塊形態各異的自然山石構成,寓意佛教文化中的“色、受、想、行、識”五蘊,五蘊和合而生萬物。石庭地面為淺色鑿毛細石混凝土,傍晚時分,石庭光線猶亮,如月色大海,五塊石頭的山峰分立三組或立或臥,有大海無邊無盡之意,此庭取名“無盡意”。

金啤坊

深圳,12月

改造完成後的“金啤坊”

12月,第九屆深港城市\建築雙城雙年展(深圳)主展場在深圳粵海城·金啤坊對外展出。此次“深雙”主展場“金啤坊”則是深圳第一例在工業遺存保護中,將拆除重建與綜合整治模式融為一體的複合式舊工業區更新項目。

金啤坊位於深圳粵海城項目,前身是原金威啤酒廠(一廠)。曾孕育著深圳唯一土生土長的啤酒品牌——金威啤酒,那是深圳人的共同記憶,它陪伴著來自五湖四海的第一批城市建設者乾杯暢飲、追逐夢想。從世界工廠到設計之都,從務工者到創造者,從物質生活的滿足到自我實現的追求,原金威啤酒廠工業生產的屬性漸漸褪去,廠區留下佔地約1.16萬平方米的具有標誌意義的工業遺存,深圳曾經的奮鬥與輝煌也濃縮到了這一小片工業遺存中。

金啤坊改造前實景圖©️粵海置地

啤酒廠改造策略示意圖

2012年,金威啤酒廠成為了轉型房地產行業後的粵海置地的首個項目。2019年,URBANUS都市實踐建築設計團隊負責項目整體改造,該團隊採用整合、插接、介入性的改造策略,統合原本散落的工業遺存建築單體體量,將零散的廠房遺構在場地中串聯成完整的空間序列,以整體的力量與未來周邊大尺度的新城市環境取得平衡。基座內部結合現狀地下空間開挖一系列下沉庭院、通道與活動空間,創造出一條空間敘事主線,引導市民參與豐富多樣的文化活動。

改造完成後的“金啤坊”

在對原工業遺存原建(構)築物進行加固,並適當進行空間插建介入的基礎上,對交通流線進行優化。除了基座加強了空間使用的靈活性,創造出一條南北貫穿的空間敘事主線,地面及空中的鋼樓梯及連橋也將新的流線引入工業設備的空間之中,人們可以進入切開的原污水站之中,穿入不同大小的啤酒罐體及管道形成廊道,感受一系列超越日常的工業建築及設備的空間體驗。

建築單體改造手段主要以保留現狀混凝土建築、原啤酒廠發酵罐罐體等基礎上,進行節點性空間介入為主要改造手段進行個性化改造,創造靈活可變的活動場地,為空間功能提供更多的可能性,將原來單一的工廠生產線改造為未來多元的文化場域。

借錢好夥伴想了解借錢知識線上借錢速借網當鋪 車貸等各種服務都有。私人借款 借貸服務小額週轉,找安貸網銀行貸款融資周轉紓困服務找立借網

參考來源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