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雷厄姆教你如何追求投資大師們的年化收益
很多投資者總有個誤區,那就是價值投資太保守,一味地講求安全邊際,卻對企業成長漠不關心,特別是格雷厄姆。
顯然,絕大部分人並沒有讀完名著《聰明的投資者》,再加上網上的以訛傳訛,以及在世巴菲特的深刻影響,格雷厄姆就落下了個只會圖便宜撿煙屁股的名聲。
但是,真相是這樣的嗎?
價值立本,成長發家
投資界似乎已經形成定論,格雷厄姆是「價值投資」的代名詞,是典型的「菸蒂」投資者,但很少有人知道「價值投資之父」人生最大的財富其實來自於「成長股」的投資。他曾經在一家成長型公司身上賺了200多倍從而在其人生的後半場實現了華麗轉身。
格雷厄姆曾用他1/4的資產以每股27美元的價格買入了大量蓋可保險的股票,在之後的幾年裡蓋可保險股價一路飆升至54000美元,這筆投資成為格雷厄姆人生最大的獲利。雖然他後半生的持倉和財富數據無可查證,但查理芒格在史丹福大學法學院演講時曾提到,格雷厄姆「對賺錢不那麼用心,去世時卻腰纏萬貫」。
格雷厄姆對於成長股有多重視?
說出來大家可能不信,他自創了一個關於成長股估值方法的公式:IV=E(2R+8.5)x4.4/Y
這是格雷厄姆發明的判斷股票內在價值高低的簡單公式。其中:
E表示每股收益:每股收益的大小決定了公司內在價值的基礎。每股收益一般取用上一年度的年終數值,通常情況下,也可酌情考慮使用最近三年平均值。每股收益為負的公司,其實沒有內在價值。
R表示預期收益增長率:股票的價值完全取決於未來收益。預期收益增長率一般選用隨後7-10年的預期增長率。如果預期收益為負或逐年遞減,市場會認為此公司沒有前途,不管現在的每股收益E有多大,內在價值都會急劇下降。預期收益為持續增長,說明公司處於上升通道,增長率越高,將來的股價升得越快。
8.5是格雷厄姆認為一家業績穩定增長的公司比較合適的市盈率。從歷史數據來看,8.5倍市盈率遠低於A股市場一貫的平均市盈率(上證綜指的市盈率PE一般在8.8~18區間),也低於歐美市場這些年的平均市盈率。我們雖然可以將此數值調高,以便更接近今日的經濟發展狀況和節奏。但考慮到預測要保守,要謹慎,我們還是使用8.5這個數值,也表示對格老的尊重。
4.4的指的是平均利息。
Y表示AAA級公司債券的當前收益率。在中國A股市場的實際應用中,Y可以用最新的國債利息代替,如2009年3月中旬新發行的國債,最高利息是五年期的4%。根據股市的一般規律,低息利好股市,高息壓低股市。
在利息Y為4%的低息時,4.4/Y=4.4/4=1.1,說明在每股收益和預期增長率不變的情況下,內在價值可按110%溢價評估。若利息Y為8%的高息時期,4.4/Y=4.4/8=0.55,意味著在每股收益和預期增長率不變的情況下,內在價值只可按55%減價評估。
內在價值=E*(2R+8.5)x 4.4/Y公式為我們定量的評估當前股價的高低提供了一種簡便易行的方法。
成長型和價值型
成長型公司是指長期發展速度高於平均水平,並讓投資者可以從中獲得滿意回報的公司。如果市場大多數公司的每股收益平均增長率為4%,那麼一家成長型公司的增長率將超過4%,它也將為股東帶來令人滿意的資本收益率。
班傑明·格雷厄姆在1949年版的《聰明的投資者》中提出了自己對成長型公司股票的定義:「一隻成長股可被視為在過去幾年中表現好於平均水平,並有望在將來繼續保持卓越的股票。」他在1962年出版的《證券分析》中進一步闡述了這一定義:「『成長股』一詞適用於過去每股收益大大高於普通股,並預計將來還會繼續保持領先的股票。」
此外,關於成長型投資者和價值型投資者,格雷厄姆也曾給過定義:
成長型投資者就是致力於投資成長型公司的人。諷刺的是,價值型公司至今沒有一個被廣泛認可的通用定義。圍繞本書主題,我們嘗試對價值型公司做如下定義:一家成熟的、成長速度低於行業平均水平的公司,其中可能包括許多長期沒有增長的公司。
價值型投資者就是致力於投資價值型公司的人。具有諷刺意味的是,內在價值與股票價格之間的差異有時候可以使一家公司由成長型轉變為價值型,反之亦然。內在價值和股票價格之間的差異使得股票分類變得困難。如果股價過低,分析師是否要繼續將成長型公司的股票歸入成長股?
作為價值投資者,在他大部分投資生涯中,格雷厄姆利用價格波動提供的買入賣出時機,為他的投資組合做了無數的交易和買賣。
然而,到目前為止,他最為著名的投資卻是對於成長股的投資——格雷厄姆曾投資了成長早期的蓋可保險公司,並持有很多年。格雷厄姆在這一筆交易中賺的錢遠比他通過價值股交易賺的總和還要多。換句話說,格雷厄姆一生都在追求價值投資,但使他富有的卻是成長股投資。
風險與收益並不一定成正比
人們已經形成一種普遍觀念,即投資者應該追求的收益率,應該與他準備進行的投資風險程度(波動程度)成正比。我們認為,投資者追求的收益率,應該取決於投資者願意、並能夠為他的投資付出多少智慧型努力,這與傳統的觀點恰恰相反。
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經常聽到「風險越大,收益越大」這句話,如果你有一定的投資經驗,並仔細去思考,就會發現這是一句在投資領域被用爛了、但卻荒謬無比的話。
一件物品,打折越厲害的時候,買的人承擔的風險是越小的,對這個人而言,潛在的收益是越高的。
這是我想說的第一個觀點,下次再有人告訴你「風險與收益成正比」時,你就知道他大概率是不懂投資的。
格雷厄姆曾經說過一句話,大意是:「普通人只需要轉變一點觀念(例如長遠來看,股票才是賺錢的),以及掌握一些基本的投資技巧,就可以獲得令人滿意的收益率,但是如果他想要超出這個的收益率,那就要付出艱苦卓越的努力。」
在我看來,這段話的前半部分和後半部分,都是遠遠被大眾低估的。
一個極端是:大眾要麼相信,「普通老百姓不管怎麼努力,想獲得比銀行存款收益率高的投資收益率,是不現實的」,因為「有那好事,能輪得到咱普通老百姓?」
另一個極端是:有些人認為,既然我能獲得5%、6%的收益率,那我努力一下,10%、15%甚至20%,都不會多難吧。
就我個人的經驗來看,格雷厄姆說的這句話,前後兩端都很準確。
嚴格按照他的思想脈絡來投資,只要你買的夠便宜、公司本身質地夠靠譜(其實這一點格雷厄姆非常強調),你虧錢的概率是微乎其微的,也能獲得令人滿意的回報。但是,動輒想獲得15%甚至20%的年化收益率,是非常困難的,難度超出了常人的腦力認知。
各位可以看看知名的投資大師的年化收益率,就知道我在說什麼了,最厲害的巴菲特,截至目前的年化收益率已經不足20%了。
但是大家也不要氣餒,在我們資金還不多的時候,在我們還沒有受到各種投資監管限制的時候,追求15%以上的收益率,還是非常值得我們努力的。
友站推薦 : 97速借網
借錢服務私人小額借款找97,線上借錢安全快速沒煩惱,快速借錢首選97速借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