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怕變老的眾人教母,羅大佑為她癡,李宗盛為她哭,37歲未婚生子,如今69歲三封影后,這一生太精彩
她是從上世紀70年代就活躍在電影界的影視才女,
是兼歌手、演員、導演、編劇、制片人等於一身的全能女藝人。
她被稱為台灣的「眾人教母」,像羅大佑、李宗盛、
楊德昌、侯孝賢等教父級別的人物,都跟她的發掘或引薦分不開。
她的一生可以說是從「愛的代價」 到「輕描淡寫」,只是無論以何種姿態綻放,她都自成風景。
傳奇影後
上個月,台灣金馬獎的頒獎台上迎來了一位傳奇影後——張艾嘉。
之所以說她傳奇,是因為這是她第三次封後。而距離她上一次拿最佳女主角獎,已經過去36年。
這些年,她提名20次金馬獎, 光是女主角就多達十次,是目前的紀錄保持人。
優雅走上領獎台,她哽咽地說:「我真的是很怕電影會被小熒幕取代,我希望電影永遠永遠地存在。」
這種感慨,或許只有像她一樣,在電影界活躍了50年之久,才能感同身受。
張艾嘉憑借電影《燈火闌珊》獲得第59屆金馬獎最佳女主角獎
說起張艾嘉,不經常看電影的人或許不是很了解,但多多少少聽過《童年》
《光陰的故事》《愛的代價》這些耳熟能詳的歌吧,原唱就是張艾嘉。
她不僅是歌手,更是演員、導演、編劇、制片人.....身份多得羅列不過來,各種獎項更是拿到手軟。
李宗盛稱她為「張姐」,羅大佑視她為感情生活中最重要的一個女人,兩個人都將音樂上的「第一次」獻給了她。
她的人生很精彩,借用網上的一句話就是「所有女人都想活成的樣子。」
但其實她的人生也很沉重,只是最後選擇了輕描淡寫地說。
張艾嘉身上有很多標簽,也有數不盡的光環。而人們每每提起她時,總愛從那段「閃耀」的青春期開始說起。
1953年,張艾嘉出生於台灣一個書香世家,父親是空軍軍官,母親是著名的名媛。
不幸的是,父親在她1歲時遭遇空難去世,後來母親改嫁,她是跟著外公外婆長大的。
曾是台灣新聞局局長的外公家教森嚴,對外孫女實行的是棍棒教育,
這滋生了張艾嘉叛逆的性格,以至於她13歲隨母親去往美國讀書後,徹底放飛自我。
那時的紐約是嬉皮士的天堂,逃離約束的張艾嘉像掉進兔子窩一樣,終於能自由地奔跑。
她學著穿上迷你短裙,雙手戴滿戒指,頭頂花環,赤腳混在反越戰的游行隊伍裡,高喊「Make love,not war」;
她不斷談戀愛,沒錢花就利用課余時間去打工,幫別人照看小孩或是遛狗,別人一次遛一只,她最多時遛四只。
16歲那年,因為「太喜歡談戀愛」,母親直接將她送回台灣去讀寄宿學校,本以為會安分一點,沒想到玩得更瘋了。
她仍然穿短裙,不斷約會,頭髮剪得比男生還短,常常被認為是「不良少女」。
後來高中畢業,張艾嘉自認不是讀書的材料,一門心思地想進電視台唱歌,母親拿她實在沒辦法,就由著她去了。
連她自己都沒想到,只是在電視上蹦蹦跳跳地唱歌,就有香港的電影公司找她拍戲。
她哪知道什麼是演戲,只覺得好玩,便懵懂地去了香港,並於1972年與電影公司「嘉禾」簽了5年約。
至此,張艾嘉正式踏入演藝圈。
上世紀70年代,是港台武俠劇的黃金時期。張艾嘉的處女作就是一部叫《龍虎金剛》的武俠片。
只不過電影裡都是一群男人在打來打去,她只負責貌美與可愛。
張艾嘉其實學過跆拳道,但公司的人覺得她長得不像會武打的人,並沒有給她很大的發揮空間。
更打擊人的是,沒多久她就被「雪藏」了,原因是公司禁止藝人談戀愛,
但戀愛已經成為她生活和成長的一部分,她沒辦法遵守這一條。
無奈,自由慣了的張艾嘉向公司提出解約,最後還是靠外公出馬才得以順利離開。
初回到台灣,張艾嘉並沒有發展得多好,她過於洋氣的長相常常被老板說「不上鏡」,
如果考慮票房,公司一般不會首選她作為女主角。
好在她演技不錯,1976年瓊瑤的《碧雲天》要拍成電影,她被找來當女二號,
在劇中飾演一個命運多舛的可憐女孩。憑借精彩的表現,23歲的張艾嘉獲得了人生中第一座最佳女配角獎杯。
之後她相繼主演《我的爺爺》《最愛》《阿郎的故事》《天長地久》等多部影片,
橫掃台灣金馬獎、香港金像獎等各大獎項,成為名副其實的雙料影後。
不過相比於台前,張艾嘉似乎更喜歡在幕後。她26歲就與朋友成立了電影公司,
投資的第一部戲就是許鞍華的處女作《瘋劫》。這部作品後來成為了香港新浪潮的重要作品。
之後她又陰差陽錯地執導了前公司嘉禾投資的電影《某年某月某一天》,
但因為不太會拍,電影最終以慘烈撲街的票房收尾。
張艾嘉直言:「自己還是膽子太大了,真的是還差一截。」
也是從那時起,她才開始認認真真去關注其他導演如何拍戲,去學習電影技巧、電影語言等相關知識。
直到她發動整個台灣的新銳電影人拍了電視單元劇《十一個女人》,才重新恢復信心。
當1986年拿著《最愛》歸來時,除了是金馬獎、金像獎雙料影後,
她更是攬獲了當年的最佳導演、最佳原著編劇提名獎。
那時候,台灣沒什麼女性導演,張艾嘉幾乎是眾星捧月般的存在。
在還沒有狗仔的演藝圈裡,她演戲,當導演,出唱片,談戀愛,結婚、失婚,一樣都沒落下。
年輕時的張艾嘉有一句豪言:「不可一日無戀愛。」
或許是從小缺乏父愛的原因,她直言不諱地稱自己有戀父情結,向來容易喜歡比自己年長的,或是有才華的男人。
但熱衷於戀愛的她,卻在26歲時,嫁給了比自己大16歲的劉幼林。
只是結了婚才發現,戀愛和結婚是兩碼事,「婚姻真的不是每天都是浪漫,反而是最不好的一面讓對方看到。」
劉幼林是二婚,渴望有一個穩定的家庭,但張艾嘉熱衷拍戲、
做電影,常常到一個地方拍戲,一拍就是幾個月。
最終這段婚姻只維持了6年。
隨著年紀的增長,張艾嘉也越發明白,「有時候跟有才華的男人相處是件很辛苦的事情。」
比起做戀人,保持長久的朋友關系或許更好。
所以即使她十分欣賞羅大佑的才華,羅大佑也願意將千辛萬苦創作的《童年》
《光陰的故事》等歌曲給她唱,當他們短暫的戀情以分手告終時,她仍願意做彼此最熟悉的好友。
後來張艾嘉組織創作公益歌曲《明天會更好》,她請羅大佑譜曲,羅大佑立馬答應。
除了羅大佑,李宗盛也將音樂上的第一次獻給了張艾嘉。
他剛加入滾石後制作的一張專輯,就是張艾嘉的《忙與盲》,
當時兩人還共同主演了一部愛情喜劇《最想念的季節》,一時間緋聞不斷。
幾年後,李宗盛又為張艾嘉寫了一首歌,就是那首傳唱至今的《愛的代價》。
在2006的演唱會上,他邀請張艾嘉當嘉賓,介紹她時說:「我生命中很重要的女人。」
她叫他「小李「,他叫她「張姐」。
他在台上說:「《愛的代價》這首歌,是我少數幾首寫的時候就流淚的歌,
這首歌是想著你寫的,想著你為什麼嫁給別人了。」
說完兩人哈哈大笑,以往紛擾皆已過去,唯有歌詞唱道:
「走吧走吧,人生難免經歷苦痛掙扎;走吧走吧,為自己的心找一個家。」
最初唱這首歌時,張艾嘉正處在輿論的中心。
她37歲未婚生子,孩子父親不得而知,直到一年後與香港富商王靖雄低調完婚,眾人才得知實情。
只是他們相識相戀時,王靖雄尚未失婚,這段關系公開後,一切跟婚姻道德有關的指責全都指向了張艾嘉。
她說她沒想到王靖雄會失婚,甚至公開承認:「我最不能容忍自己犯的錯誤就是傷害到他人,這讓我一直不安。」
她早已不是懵懂少女,做這個決定時,就已想到了後果,可哪怕身敗名裂,她都堅持要把孩子生下來。
她給孩子取名為奧斯卡,就是覺得兒子是人生中最好的獎品。
張艾嘉自稱是一個不差的媽媽,兒子4歲時,已經會說一口地道的英式英語,小提琴、鋼琴、演講等才藝無一不會。
「老公說我不像是在養兒子,像是在組裝電腦,把所有最先進、最頂級的軟件全部塞進去,卻不知硬盤本身能否容納。」
直到兒子奧斯卡被綁架,她才重新開始審視當下的生活。
那是2000年的一天,王靖雄突然接到一個電話,電話裡的人說:
「你兒子在我手上,馬上準備兩千萬現金,否則撕票。」
正當王靖雄半信半疑時,只見送兒子去上學的菲傭慌慌張張跑進來,
遞上一張字條,上面寫著,「你報警,我殺他,回去告訴你老板。」
得知此消息,張艾嘉趕緊從劇組趕回了家,與丈夫思量再三,最終選擇了秘密報警。
與綁匪周旋的7天裡,張艾嘉一邊裝著正常生活,一邊配合警察追蹤調查,幾乎沒合過眼。
救出兒子那一刻,她才抱著兒子嚎啕大哭。
奧斯卡回來了,心裡也留下了巨大的陰影,一度患上自閉癥和嚴重的精神疾病。
張艾嘉很自責,花了三年時間才讓兒子慢慢好轉。
經此一事,她終於明白,「最重要的並非盛名,最珍貴的財富也並非那個熠熠的金字招牌。
熙熙攘攘,皆為利來;攘攘熙熙,皆為名往。」
從此往後,她不再想成為那熙熙攘攘中的一份子。
「生命是沉重的,但到了某個時候終於明白了,是可以輕描淡寫。」
所以很少有人知道,張艾嘉近30年來一直在做公益,足跡遍布了埃塞俄比亞、
索馬裡、肯尼亞、盧旺達等地方,主要幫助貧困地區的人得到教育、工作的機會。
她曾資助過一個蒙古國的貧困小女孩,一直資助到大學畢業,後來女孩當了媽媽,專門寫了封信告訴她。
年輕時,她覺得自己渾身是傷,做了公益才發現,不帶目的地付出,也能感受到了人性的溫暖和天真。
同時她也學會了:即使面對的都是最悲哀的事,也永遠帶著笑容。
有人說張艾嘉的電影都很文藝,「情節靠猜,感覺靠悟」,看不懂的佔多數。
其實她的電影本來就是不同人生階段,她對愛的不同表達,可以說是夾帶了一點私心。
像1999年的《心動》,是因為她發現很多年輕人對愛情似乎喪失了那份炙熱,
不再勇敢,怕受傷害。於是她想拍一部純粹的愛情片,讓人看了之後有想談戀愛的沖動。
到了2017年的《相親相愛》,她的電影主題轉變為了親情,因為她覺得,愛的教育是每個人的必修課。
她不在乎現階段流行什麼類型的電影,只拍自己想拍的。
「你不是很刻意很勉強地做,而是真誠地做。當你很真誠地想拍一個東西,
故事打你心眼裡寫出來的時候,就會變得自信。雖然不是所有人都認可你,但就這樣寫,是沒有錯的。」
事實證明,哪怕已經69歲,張艾嘉拍的電影仍然能引起很多人的共鳴。
從上世紀70年代到如今的2022年,幾乎在每個時代都有她的代表作。
總有人問她什麼時候退休,她的答案是「不要來問我,我還沒有準備離開。」
電影是一輩子的事業,這是在她二十幾歲時就定下的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