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事从自己身上找原因,是一个人强大的开始
凡事從自己身上找原因,是一個人強大的開始
怨天者無志,怨人者心窮。
法學教授羅翔談過一件往事。
上大學的時候,他特別討厭他的上鋪,因為這位舍友睡覺總是翻來覆去,而且呼嚕聲陣陣,吵得他不得安寧,因此他心裡產生了不少惡毒的想法。
但他後來才發現,自己才是宿舍呼嚕聲最大的人。
他的上鋪之所以輾轉反側,只是被他的鼾聲吵得睡不著覺,但是不好意思叫醒他。
就如羅翔所說:道德判斷,永遠要先己後人。
愚昧的人,永遠喜歡從別人身上找原因。
真正成熟的人,觀心自省,對自己多一分審視,對他人少一分苛責。
01
- 自反,強大自己。
顧長衛執導的電影《立春》裡,心高氣傲的黃四寶一門心思想考美院,卻連年落榜。
年近三十的他還沒有一份正經工作,整天待在家裡啃老。
心情一不好就喝得醉醺醺,還自詡是藝術家的清高。
直到第六次落榜,他依然沒檢討過自己,逢人就抱怨老天故意作弄,自己懷才不遇。
甚至埋怨母親,沒能給自己好的出身。
反倒是表哥周瑜,早就看明白了他心比天高,卻好吃懶做,一針見血地指出:
“整天怪這個怪那個,我看最該怪的就是他自己。”
怨天者無志,怨人者心窮。
一個人最大的悲哀,不是身上有毛病,而是不自知有毛病。
作家金惟純早年曾有一段頗為慘痛的經歷。
那時候他帶著滿腔熱情,創業做《商業周刊》,誰料想,雜志剛辦了一年,就遭受了嚴重的經濟危機。
公司耗費大量的人力財力,出版的雜志卻無人問津,最後入不敷出,只能不斷地借債還債。
有資源,有才華,可為什麼雜志就是賣不出去?
向外尋求原因無果後,金惟純便朝內剖析自己的問題。
在一次年終大會上,他當著全體員工展開了自我批評:
“是我經營無方。”
“我們做地一無是處,都是我的錯,是我假裝很厲害。”
……
第二年,雜志竟然起死回生,並且越辦越好,成為台灣第一大雜志。
這是為什麼呢?
因為抱著“這一切都是我的錯”的念頭,金惟純開始低頭干實事兒,改變管理方式,公司也開始走上坡路。
後來再回憶起這段經歷,金惟純感慨道:
“認錯不是對外的事情,而是一個對內的修煉。認到極致了以後,你生命的能量才會完全地展現。”
沒有深刻的自我自省,就沒有驚人的自我超越。
從自己身上找原因,是一個人變強大的捷徑。
每改正一個問題,每補上一個漏洞,人生的台階就會往上升一層。
02
- 內求,完善修養。
看到一張頗有寓意的圖片。
反省是一面鏡子,也是一把尺子,照出自己的瑕疵,量出真實的自己。
有一回季羨林受邀外出講課,出門前想起還沒給君子蘭澆水,便囑咐保姆幫著澆水。
沒想到等他回家時,發現君子蘭死了。
詢問之下才得知,保姆給君子蘭澆完水後,瞧見窗外陽光正好,特意把君子蘭搬到太陽底下。
可她卻不知道,君子蘭喜涼爽,懼高溫。
心愛的君子蘭死了,季羨林感到很難過,保姆一時間也有些手足無措。
恰好季羨林的兒子季承來探望父親,知道此事後便想說保姆幾句,季老卻擺手為保姆說話,還反過來安慰了她一番。
季老給兒子解釋道:
“這件事確實不怪她,責任在我。他人犯錯,常有己過。
我明明知道阿姨不懂得怎樣照顧君子蘭,可還是把這件事交給了她,你說這是不是我的錯?”
責人先問己,恕己先恕人,是刻在骨子裡的修養。
《周易》 革卦裡有一個詞,叫“君子豹變”:
君子像豹一樣出生丑陋,但是經過修煉,最終像矯健美麗的成年豹子一樣,成為一個有品質的人。
曾子一直秉持內省慎獨,每天都要叩問自己來正己修心,後世尊其為“宗聖”。
曾國藩長期寫日記反思自己一言一行,改掉諸多毛病,成了“天下第一完人”。
內求,是一個人最深的修行。
每個人都是一塊璞玉。
自我鑑照,一寸寸雕琢,去雜質留精華,然後溫潤有光。
03
- 自省,和諧處世。
明代江陰有個大戶望族,族長人稱夏翁。
有一天他乘船過江,有個人往他的船上潑糞。
夏翁盛怒之下,讓人把他抓去見官。
但是夏翁轉念一想,為何有人無緣無故對自己潑糞呢?
於是他找來管家詢問,原來這人在夏家借了錢,夏家幾次催要,催得太緊,才讓他做出這樣的事來。
夏翁知道後,寬恕了這個人,並告誡下人,不要再去催債,等他有錢了再說。
此人也與夏家冰釋前嫌,重新建立了良好的關系。
人與人的關系之所以陷入困境,往往是因為我們只盯著對方的問題,而對自身的缺陷視若無睹。
別人冷眼相待時,先想下自己的刺是否扎傷了別人;
別人蠻不講理時,先思索下自己做事是否合乎情理。
用一只眼睛看別人,留一只來審視自己。
管理培訓家章義伍曾經在院子裡種了許多竹子。
在他眼中,竹子是提升房子格調的上佳之選。
可剛種上沒幾天,鄰居上門來找他。
指責道:“你這竹子,到時候穿牆而過到我們家來,不就麻煩了。”
章義伍很納悶地說:“竹子即便生長過去,也是增添了一份雅氣,怎麼會麻煩呢?”
可鄰居卻不以為然:“我是做生意的,你的竹子是空心的,不吉利。”
聽到這樣的理由,他有些無語,但稍作思考後,他還是挖去了院裡的竹子。
身邊的朋友打抱不平地說:
“你在你家種竹子,他來提抗議,本來就不合理。而且種竹子花那麼多錢,你就這麼挖掉,太虧了。”
可章義伍卻笑著回答:
“我想了想,同一棵竹子,你認為是節節高,別人覺得它對做生意不利,從人家角度看,並沒有什麼問題。
而且,如果對方內心一直膈應,鄰裡關系就會不和諧。所以為了大家都舒服,一定要挖。”
這世上多少關系,都傷於自我立場,而成於換位體量。
與人相處,從自己身上找原因,是一種和諧的處世觀。
每個人心中的尺子,當用於量己,而非量人。
▽
有位心理學把人的價值觀分為兩類:一類叫弱勢價值觀,一類叫強勢價值觀。
兩者最大的區別就是,弱勢價值觀遇事問:憑什麼?喜歡向外歸因。
而強勢價值觀卻習慣於問自己:為什麼?善於向內求因。
人與人之間的差距也由此產生。
凡事歸咎於外因,在抱怨中消耗自己,困於樊籠。
而凡事從自己身上求因的人,不斷成長,越來越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