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家庭经营好,就是在赚钱
把家庭經營好,就是在賺錢
2022年高考分數放榜後,江蘇男孩劉振傲以總分685分的成績,成為清華大學預錄取生。
令人備受關注的是,劉振傲姐弟三人,兩個清華,一個211。
是什麼樣的家庭,培養出如此優秀的三個小孩?
劉振傲的父親在外務工、賺錢養家,母親沈玉蓮一人在家,撫育三個小孩。
沈玉蓮風雨無阻,早上5點、晚上11點接送孩子,孩子說:“看到父母不怕苦,自己也不覺得辛苦”。父母勤勞善良的樣子,是孩子心中的榜樣。
而母親卻把這份榮譽還給孩子:“孩子學習都是靠自己,我只教他誠實做人。”
當訪問父親時,父親說:“我們家能有今天,全是靠我老婆。我在外務工,家裡大小事情都是老婆在處理。”父親覺得是母親成就了這個家。
一家人臉上洋溢的笑容和流露出的贊善,都在訴說著,這是一個有愛的家庭。
常聽說:“寒門難出貴子”,但這個家讓我們看到:家裡有愛,就不是寒門。
哈佛大學幸福課中指出:
與我們所愛的人,真正聯系在一起,就是一種幸福。幸福的根本就在於處理好人際關系。
把家庭經營好,就是在賺錢;擁有圓滿、舒適的幸福家庭關系,就是最高級的炫富。
而其中最關鍵的,就是要找准合適的位置,扮演正確的角色:
做好自己的“父母”,當好孩子的榜樣,成為伴侶的摯友。
人與他人之間的關系,歸根結底,其實都是人與自己的關系。
因此,很多人經營不好親情,深層原因大多是因為在跟自己較勁。
與家人建立良好互動的第一步,就是要與自己的內心和解。
著名心理學著作《給內心的小孩找個家》中提到:
人人都有內在小孩,他是我們情緒上的自我,是感受和欲望的表達。
只有我們與內心的小孩建立起真正的情感鏈接,才能獲悉自己內心真正的渴望,提高自身的價值,而我們內心的小孩也將找到他自己的家。
台灣才子金惟純的一生,深刻地詮釋了這一點。
金惟純29歲成為台灣《中國時報》的主筆;35歲創辦《商業周刊》並將其運營成台灣紙媒第一大刊,後又賣給李嘉誠。事業上可謂功成名就。
但是他自述一生叛逆,與母親感情疏離;自己的婚姻家庭之路不順,結婚三次離婚三次。
用他自己的話來說:感覺靈魂深處回不了家。連自己建立的家也想逃。
在他的著作《人生只有一件事》中,拼湊出了他五十多年的“回家”路程:
因為是遺腹子,生活困苦,母親對他非常嚴格,奉行棍棒教育;經常向他訴苦;還恐嚇他若不好好讀書,將來就是她這樣的下場。
年輕時候,他理解不了母親,總是想“擺脫”母親。
後來年歲漸長,內心修煉了很長時間,金惟純終於在內心回到過去,接納了童年和母親,說出了是母親的嚴厲、訴苦、哪怕恐嚇成就了現在的自己。
他重新回憶起一個場景:年輕的母親,從打工的紗廠坐了整夜的火車回來看他,背著他彎著腰刷牙,他趴在母親的背上聞到花露水的味道,心中充滿了愛的感覺。
也許母親還是原來的母親,但是金惟純帶領內心小孩回到過去,賦予母愛全新的涵義。
在某種程度上來說,他成為了“自己的母親”。
這就正如弗洛姆說的:
“一個成熟的人,最終能達到既是自己母親、又是自己父親的高度。”
每個人的內在小孩多多少少都受過傷,我們不能對此置之不理。
成年後,學著給他足夠的支持、關注和愛,正如他想擁有的父母的樣子。
引領他成長,給予他溫暖,允許他成為自己,允許我們成為自己。
只有內在小孩真正的“回家”了,我們才能在其他關系中自洽、圓滿。
心理學家榮格說:
“內在小孩是一切光之上的光,是治愈的引領者。”
也許,治愈就是我們能送給伴侶和孩子最好的禮物。
曾經的人氣歌手陳美齡女士因為教育刷爆全網:三個“學霸”兒子全部被斯坦福大學錄取。
很多人想知道她的教育方法,聽來聽去最後發現,陳美齡女士自己就是家裡的第一代“學霸”:
作為歌手出道,演繹事業並沒有影響她的學業,一邊唱歌一邊上學;
歌唱事業如日中天時,赴加拿大多倫多學習社會兒童心理學;
婚後,她又帶著老大、懷著老二遠赴美國斯坦福大學,攻讀教育博士。
托爾斯泰曾經說過:
“全部教育,或者說千萬分之九百九十九的教育都歸結到榜樣上,歸結到父母自己的端正和完善上。”
孩子的優秀不是橫空出世的,一切都有跡可循。
如果人生有起跑線,父母的表率就是孩子的起點。
20世紀90年代末,美國教育部開展了一項關於兒童早期教育的長期跟蹤研究。
調研樣本涉及一千所學校裡的共計兩萬多名兒童,調查內容是“究竟哪些因素與孩子的學業進步相關”。
結果顯示:在所有的因素裡,“父母是什麼樣的人”遠比“父母為孩子做了什麼”更重要。
現代家庭中的親子關系緊張,多多少少都離不開“雞娃”兩個字。
而實踐證明,“雞娃”,不如雞激勵自己,這才是效率最高、效果最好、孩子最心甘情願接受的育兒方式。
紀伯倫的詩歌說:
“你的孩子,其實不是你的孩子,他們是生命對於自身渴望而誕生的孩子。”
孩子有自己的渴望,而父母就是生命最初展露給他們的樣本示范。
不用語言教唆孩子,用自己影響孩子,允許讓孩子成為他自己。
這也許是比學區房更輕松的投資,也是家庭關系緩解的一劑良藥。
文豪巴爾扎克曾寫道:
“所謂愛情能夠滿足一切,只是對於情侶而言。至於夫婦,除了以蒼穹為屋頂和以綠茵地毯之處,還需要更多的一些東西。”
“這些東西”可能包含很多,但其中的底色,一定是真摯的友情。
美國大法官金斯伯格和丈夫馬丁,一起在哈佛大學攻讀法學博士學位時,丈夫不幸罹患睾丸癌。
金斯伯格既要照顧年幼的女兒和重病的丈夫,還要完成自己的學業,同時還要操心如何讓老公的學業不掉隊。
那時她一天只睡一兩個小時,只在周末時補一個懶覺。但是她不離不棄,咬牙度過難關。
而丈夫馬丁也一直陪伴、支撐她,做好“第一先生”的職責。
金斯伯格為女性爭取權益時受到猛烈抨擊,馬丁做她的司機、廚師照顧生活,並用幽默化解她的嚴肅和尷尬,引導不善言辭的她在公眾場合交際周旋。
馬丁會在她瘋狂加班的時候,唱起音樂劇《潘佔斯的海盜》:“走啊,但你並不走。”
即使是人生中最後的時光,馬丁癌症疼痛難忍,還在堅持給金斯伯格做飯,陪她討論法律問題。
馬丁曾認為:自己人生中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幫助金斯伯格成就了她自己。
而金斯伯格也認為:“馬丁一直都是我最好的朋友。”
楊絳曾寫到:
“夫妻間最重要的是朋友關系,即使不能做知心的朋友,也該是能做得伴侶的朋友或互相尊重的伴侶。門當戶對及其他,並不重要。”
《幸福婚姻的秘密》一書中研究了幾千對伴侶,他們發現,那些能真正走到最後的、長期的、幸福的婚姻,兩個人都是對方的好朋友。
生活中,多少夫妻,把關系過成了上下級、陌生人甚至是仇人,就是沒有認真的去做對方的摯友,去守護共同的友誼。
成年人的友誼來之不易,當幸福來敲門時,守護、珍惜。
這些年,我們做過自己的上司,醉心於制定各種KPI,完不成就要苛責自己;
後來我們有了伴侶,希望當個主人,管東管西;孩子出生了,我們不自覺地做了上帝,指點江山。
其實,站在這樣的位置上的我們,感受不到真正的鏈接與幸福。因為親密關系中最好的狀態不是管,而是放:
讓自己做自己,允許孩子成為自己,支持伴侶成就自己。
別再讓家成為一個精神內耗的場所,要讓家成為一個滋養生活的所在。
願往後余生,過往的遺憾隨風而去,未到來的人生幸福圓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