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层次家庭,喜欢不停“讲道理”,而高层次家庭,爸爸会做这5件事
低層次家庭,喜歡不停“講道理”,而高層次家庭,爸爸會做這5件事
父愛缺席的危害,從小學就開始顯現了。
曾經有個紀錄片揭開了“問題孩子”背後的隱痛。
男孩從小就缺少父親陪伴,哪怕父親在家也只會大呼小叫。
他從小就跟父親對著干,氣得父親再也不管他。所以沒有人教給他對與錯、是與非。
14歲那年,男孩跟同學打架,不小心捅傷了別人。
還有一些孩子6歲後會出現不禮貌、頂嘴、不喜歡交友、打人,甚至叛逆、不服管教、厭學的問題。
少管所的民警說,這種情況叫典型的父愛缺失症。
缺父愛的孩子情緒不穩定,性格沖動,內心也比較脆弱,容易激情犯錯。
著名動畫大師宮崎駿因為忙於工作缺席兒子的童年,導致父子“反目成仇”。
兒子長大後一直攻擊父親:“他讓我媽比一般女人更辛苦,是個零分父親,在家裡一無是處。”
宮崎駿說:“我畫再多的動畫,溫暖再多人的童年,也換不回自己兒子的小時候。”
世界正在偷偷懲罰不陪孩子的父親。
當你躺在床上看手機,還想讓孩子好好學習?不可能。
你收獲的同樣是一個喜歡躺在床上打游戲、刷視頻的少年。
當你把輔導作業、講故事的工作甩給孩子媽媽,自己盯著電視的時候,你得到的同樣是一個不喜歡學習,注意力不集中、喜歡看電視的孩子。
當你嫌孩子麻煩,不願意跟他交談,不喜歡和他一起玩玩具,不陪他出去玩,許多年後,你想和孩子交流見面,可能也會被遺忘在微信的一角。
因為你的孩子會用同樣的方式對待你。
陪伴是最好的教育,如果你習慣性地認為“教育孩子是媽媽的事”,那麼多年後,你所有在陪孩子上偷的懶,都會變成教育路上最深的遺憾。
父親的言行
影響孩子的學業和職業
李玫瑾教授說:
孩子在6歲之前需要的是母親,而孩子開始上學,走向社會的時候,更需要父親的影響。
美國秘魯州立學院的研究成果表明:
由男性帶大的孩子智商高,他們在學校裡的成績更好,走向社會也更容易成功。
近來還有研究表明,爸爸輔導作業,孩子的成績會更好。
蔡笑晚,大學沒有畢業,一家8口擠在16平方米的出租屋,卻培養6個孩子個個成才,被譽為“博士之父”。
長子蔡天文,美國康奈爾大學博士;
次子蔡天武,14歲考入中國科技大學少年班,25歲博士畢業;
三子蔡天師,北京外國語學院畢業,美國聖約翰大學博士;
四子蔡天潤,華西醫科大學醫學系畢業;
五子蔡天君,中國科技大學碩士,現在銀行機構擔任要職;
六女蔡天西,18歲麻省理工學院博士畢業,28歲成為哈佛大學最年輕副教授。
眾多媒體采訪他:“你的育兒秘訣是什麼?”
他說:“我把父親當成我的事業。”
林依輪沉寂多年,再次被人熟知就是因為“學霸家長”這個頭銜。
大兒子林子豪被排名全球第二、全美第一、號稱“設計學院中的哈佛”的帕森斯設計學院錄取,並獲得一個季度12000美元的獎學金。
小兒子Leo更是美國西岸排名第一的撒切爾中學當年在中國招收的唯一男生。
在兩個孩子的成長道路上,林依輪沒有缺席過。
他說:“我最大的事業就是做好父親這個角色。”
“國民才女”武亦姝,以高考理科總分613分的成績(上海高考滿分660,位列上海考生第65名)被清華大學新雅書院錄取,但她不是從小成績優異。
當年,她是以墊底成績考入的初中。
進入初中後,武亦姝的成績迅速提升至年級前10名,尤其是化學成績非常出色。
說到武亦姝的“逆襲”,校長著重提到了她的家庭氛圍:她爸爸每天回家以後就放下手機,專心陪孩子。
哈佛大學2003年的一項研究發現:
女孩缺少父愛,容易學不好數學;男孩缺少父愛,容易產生情感障礙。
長大後,女孩更容易變得不自信,甚至會影響擇偶觀;男孩會自卑、叛逆,影響學業和職業。
父親的威嚴
影響孩子的性格和格局
諾貝爾獎獲得者理查德·費曼說:“我的成功很大程度上來源於父親的教育。”
心理學專家也指出,爸爸陪孩子的好處有很多:
1. 孩子的智商、情商更高。
世衛組織研究發現:平均每天與父親共處2小時以上的孩子,智商和情商更高。
《中國家庭教育現狀》說:
“父親對孩子的學習、性格、情感、品質、體質等方面都有不可替代的影響。”
2. 孩子更自律、自控。
哈佛大學的研究標明:人生下來有兩個發展方向,一是親密性,母親在這方面具有天然的優勢;二是獨立性,這是父親天然的優勢。
爸爸的陪伴,可以讓孩子學會明辨是非對錯,更有責任心,在面對誘惑的時候,有更多的自控意識與自律行為。
3. 孩子更有安全感。
2歲到6歲是每個孩子建立安全感的關鍵時期,爸爸足夠的陪伴,不僅給孩子安全感,還能幫助孩子更好地探索世界,培養探索的能力和好的生活習慣,有助於性格養成。
對於男孩來說,爸爸是英雄,是榜樣,教會他自信、勇氣、責任、格局。
而對女孩來說,爸爸是陪伴,是安全,讓女孩學會自尊、自愛、而後愛人。
父愛的濃度
影響孩子未來的高度
一項心理學研究表明:
通過睡前10分鐘的聊天,不僅可以建立良好的親子關系,還可以提高孩子的思維表達能力。
睡前抽出時間,和孩子聊聊這5句話。
1. 今天有什麼事讓你覺得很開心?
強化孩子對美好事情的記憶。
2. 今天你學到了什麼新知識?
讓孩子通過復述,對知識加以鞏固。
3. 今天你遇到什麼困難了嗎?
讓孩子更有安全感。
4. 今天你有幫助別人嗎?
讓孩子更有成就感。
5. 今天哪個小朋友跟你說話最多呀?
鼓勵孩子去建立自己的社交圈。
除此之外,父親需要做的還有:
每天至少陪孩子玩10分鐘。
有爸爸會說,才10分鐘?我天天陪孩子幾個小時呢。
您這幾個小時,如果是躺在沙發上刷手機、玩游戲,那這是無效陪伴,沒用。
放下手機,全身心陪孩子玩。
這10分鐘,效果是意想不到的。
每周至少陪孩子運動一次。
可以是爬山、踢球、打羽毛球。
孩子運動後,會產生多巴胺,可以讓他保持亢奮的學習狀態,快樂地學習。
每周至少陪孩子吃3次晚餐。
晚餐是一家人難得聚在一起的時光,也是一天的儀式感,爸爸盡量不要缺席。
一邊吃,一邊問問孩子:
“寶貝,今天開心嗎?有什麼好玩的事情嗎?有需要爸爸媽媽幫助的嗎?”
讓孩子感受到父母對他的關愛,親子關系才能更融洽。
當然,爸爸在陪伴孩子的時候,也不要忘了照顧媽媽的情緒。
如果發生意見上的分歧,最好私下討論,不要當著孩子的面說。
心理學上有一個“手表定律”:
如果孩子只聽一個人的話,他很容易判斷是非對錯;如果變成多種聲音,他不知道什麼是對什麼是錯,說話、做事的分寸感會被破壞。
所以,作為爸爸,只要媽媽的大方向是正確的,那就堅定地站在媽媽的立場。
父親給孩子陪伴、榜樣的力量,媽媽建立規則、教會孩子為人處世做事的方式。
父母各司其職,讓愛和教育的天秤不偏不倚。
父親,是一個孩子童年的底色。
他會影響一個孩子的性格和格局,還會影響他的職業發展、人生走向、婚姻態度,乃至於整個人生。
不信,去看看那些父親對母親呼來喝去、說話粗魯的家庭裡,兒子是如何理解婚姻的;
再去看看那些父親對母親體貼入微、說話柔和的家庭裡,兒子又是如何理解婚姻的。
千萬不要小瞧父親對一個孩子潛移默化的影響。
人都是看到什麼,就會習慣什麼;習慣什麼,就會體現什麼。
很喜歡作家梁鳳儀的一段話:
“恐懼時,父愛是一塊踏腳的石;黑暗時,父愛是一盞照明的燈;枯竭時,父愛是一灣生命之水;努力時,父愛是精神上的支柱;成功時,父愛又是鼓勵與警鐘。”
一個家庭最大成功,就是培養出一個優秀、上進、會感恩的孩子。
把這篇分享給爸爸:
陪伴不是媽媽一個人的事,爸爸在孩子身上投入的時間,將影響孩子一生。
願每個孩子的成長中,都有爸爸媽媽共同的陪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