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家庭,就是你的宿命

你的家庭,就是你的宿命

你的家庭,就是你的宿命

作者:洞見muye

宿命是故事的開始,改命才是我們的人生。

馬東曾在《奇葩說》裡,問過心理學家武志紅這樣一個問題:

很多人把長大以後的所有不順心、不如意,改不了的毛病,克服不了的性格障礙,過不了接人待物的那些門檻,都歸結為原生家庭,有那麼嚴重嗎?

武志紅斬釘截鐵地回答說,有。

心理學研究早已證明,原生家庭對人的性格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對每個人的生活會產生長期、深遠的影響,甚至會決定終身的幸福。

01

  • 父母婚姻裡,藏著孩子的幸福。

美國家庭治療專家維琴尼亞·薩提亞說:

“一個人和他的原生家庭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而這種聯系會影響他的一生,其中包括他的婚姻。”

你的婚姻是否幸福美滿,或許就藏在原生家庭關系裡。

“脫口秀女王”王思文在離婚以後,接受采訪時坦言:

小時候她就覺得自己未來結婚肯定會離,也不是很相信婚姻。

她認為孤獨才是婚姻的常態,婚姻不幸才是正常的。

為什麼從小就有這樣的觀念和態度呢?

因為她從小就生活在婚姻破碎的原生家庭裡,長輩們的婚姻對她影響很大。

家裡人幾乎都離過婚,姥姥離過兩次,媽媽離了五次,在她眼裡婚姻最幸福的小姨,後來也離了婚。

你的家庭,就是你的宿命

所以,當她結婚以後,骨子裡喪失了對婚姻的信任,終於離婚。

無獨有偶,金像影後春夏,她家所有的女性都離過婚。

她說:“我真的無法從我們家任何女性身上,看到婚姻幸福的影子。”

你的家庭,就是你的宿命

其實她對婚姻是非常向往的,但她總擔心一旦邁入婚姻的殿堂,感情就會變質。

她從小就看到了太多婚姻中的不幸,所以她也沒有信心將一段婚姻經營好。

正如心理學家弗蘭克·卡德勒所說:

“生命中最不幸的一個事實是,我們所遭遇的第一個重大磨難多半來自家庭。”

一個人的身上,你總能捕捉到他家庭的影子。

父母感情穩定和諧,無形中會滋養孩子一生,為孩子帶去滿滿的能量。

如果父母感情破裂,孩子在長大成人以後也不會有安全感。

02

  • 原生家庭欠你的,你要靠自己贏回來。

東野圭吾說過:“誰都想生在好人家,可無法選擇父母。發給你什麼樣的牌,你就只能盡量打好它。”

有些人因為原生家庭不幸,一生都在怨天尤人。

也有一些人,一直往前看,向前走,不斷治愈自己,學會和這個世界握手言和。

高爾基出生在一個木匠家庭,幼年父母雙亡,寄居在開小染坊的外祖父家裡。

後來外祖父破產,十歲的他就開始過起了流浪生活。

但他並不屈從與命運,一直保持著閱讀的習慣,漂泊的生活恰恰給他提供了很多豐富的寫作素材。

高爾基在《童年》裡,借主人公阿廖沙之口說過這樣一句話:

“我們無法選擇怎樣的出身,但卻可以選擇怎樣去生活。原生家庭欠你的,你完全可以靠自己贏回來。”

這世上,沒有一個家庭是絕對完美的,有問題才是家庭的常態。

原生家庭決定你的前半生,但你可以決定自己的後半生。

知乎博主@Seaseeyoul分享過一個故事。

博主在鄉村支教時,班上有一個貧困生,爸爸很早就去世了,媽媽離家出走,留下他和奶奶相依為命。

他每天一起床,就得先做農活挑水做飯,然後急匆匆趕去學校上課,放學後又要去放牛割草,把各種活都干完後才能寫作業。

但這個孩子並不消沉,反而非常陽光,經常跑去鎮裡的書店看書。

從村子到鎮上,步行要兩個小時,他早上出門近中午才能到,有時回來天都已經黑了,他卻不覺得疲倦,臉上帶著滿足的笑容。

博主在支教結束,離開學校時,買了幾本書送給他,鼓勵他一定不要放棄學習。

七年後的一天,博主收到了這個孩子發來的消息,說他考上了南京大學。

心理學大師阿德勒說過:

“人是可以有選擇的。無論之前的人生發生過什麼,都對今後如何度過沒有影響。

同樣是經歷逆境和苦難,堅強的人,會變成挺拔向陽的向日葵。

而軟弱的人,則會變成陰暗潮濕的苔蘚。”

很多人都喜歡把自己人生的不幸,歸咎到原生家庭,抱怨自己的出身。

這世上,每個人都有痛苦,自己不願爬出來,別人永遠拯救不了你。

你的家庭,就是你的宿命

03

  • 你就是你孩子的原生家庭。

一個人和他的原生家庭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父母相處的模式就是孩子學習的模式。

你就是你孩子的原生家庭,你為孩子創造了一個怎樣的成長環境,樹立了一個怎樣的榜樣,最後會直接影響孩子的人生。

一個人和原生家庭的關系,就是他和整個世界的關系。

給孩子一個好的原生家庭,就是給他幸福的能力和底氣。

有一次,錢鐘書和楊絳帶著女兒錢瑗去飯店吃飯。

吃飯的時候,錢瑗一直在觀察其他飯桌的客人。

楊絳就問她:“你老盯著別人干嘛?”

錢瑗回答說:

“你看,那家孩子的父母在吵架。你看,那家孩子的父母在拌嘴。

我一直覺得父母恩愛的小孩很幸運,所以我特別感激爸爸媽媽,因為你們相親相愛、琴瑟和鳴,我覺得自己是個特別幸運的孩子。”

在父母恩愛中長大的錢瑗,從小就懂得如何去愛一個人,如何去經營一個家庭,雖然她經歷了兩段婚姻,但在每段婚姻裡都很幸福。

特別是她與第二任丈夫楊偉成組建新家庭時,楊偉成的兩個孩子都正值青春期。

青春期的孩子,本來很叛逆,但錢瑗卻用自己的愛征服了他們。

錢瑗去世後,繼女繼子撰文懷念她:

“和母親錢瑗一起生活的20多年,是我們一生最幸福快樂的日子。”

孩子們性格和才能,歸根結底是受到家庭、父母的影響。

參考來源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