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无关

王陽明:世界是自己的,與他人無關

王陽明:世界是自己的,與他人無關

大道之行,不責於人。

王陽明,作為“千古第一完人”,他用一生告訴我們:世界是自己的,與他人無關。

有句話說的好,改變別人是神經病,改變自己才能成神。

而改變自己,不外乎修身、養性和踐行。

01

  • 揣摩他人,不如端詳自己。

王陽明說:“種樹者必培其根,種德者必養其心。”

友人問他:“花樹在深山中自開自落,於我心亦何相關?”

王陽明答:“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心同歸於寂;你來看此花時,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便知此花不在你心外。”

做人之基為修德,修德之重在修心,疑心生暗鬼,便會以己度人。

然而,萬事萬物皆是人內心的投射,我們所看到的不堪,其實是自己內心世界的丑陋。

蘇東坡曾與佛印在林中打坐。

佛印對蘇東坡說:“觀君坐姿,酷似佛祖。”

蘇東坡聽後很高興,對著佛印開玩笑說:“上人坐姿,活像一堆牛糞。”

蘇東坡得意地向蘇小妹報喜。

蘇小妹捂嘴一笑:“心中有佛,看誰才像佛。”

蘇軾大笑,相比起來,自己的內心不是骯髒的嗎。

心中有風景,眼前才能無是非。

更何況,你不是我,怎知我走過的路,心裡的苦與樂?

老子說:“大道之行,不責於人。”

所以,有些話聽過就好,不必當真;有些事知道就好,不必說破;有些人看清就好,不必拆穿。

人生很短,我們無法決定身外的事情,與其費盡心思揣摩他,不如把時間用來正視自己。

正視自己,是一種內心的自省。

懂得自省,可以摒棄憤世嫉俗之心,讓心胸開闊。

以包容的心態看他人,以真實的眼光看自己。

當我們願意面對真實自己,常思己過,莫論人非時,就能完成修身立命。

王陽明:世界是自己的,與他人無關

02

  • 心馳神往,不如耐住寂寞。

王陽明的“心學”常被誤以為是空想。

實際上,他不僅自己主張“人須在事上磨。”

還勸導弟子:“別懸空虛想,要在事上磨。”

他曾問:“過去未來事,思之何意?”

古聖賢告訴我們,思前想後,是欲望在作祟。

欲望多了,會讓人失去本心,沉淪欲海,無法自拔。

《鬼谷子》裡講到:“欲多則心散,心散則志衰,志衰則思不達也。”

與其心馳神往,沉淪欲海,不如守住寂寞,待到花開。畢竟欲戴王冠,必承其重。

王陽明被貶龍場,研讀四書五經,甚至把自己關在石棺中,最終悟道成聖。

蘇軾被貶黃州,曾一人在禪院書寫《易傳》。

周國平剛到北京無親無故,住在地下室,一個人四面牆,完成了第一本隨筆。

這些人,在任何情況下,都不怨過往,不奢未來,耐得住寂寞。

因為他們懂得,寂寞是人生的常態。

人只有耐住寂寞,經受磨練,才能在順境中不迷失,在逆境中不沉淪。

有句俗語這樣說:“不受煙火不成神,不受折磨不成人。”

閱遍世事的人才懂得,心馳神往只能讓人“心滿意足”,而不能讓人“心想事成”。

須知,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

人生不怕磨,好比在熬粥。

“熬”是一種修行,熬得出智慧,熬得出功力,熬得出境界。

如詩中所說:“人生好比粥一鍋,煎熬滾煮耐琢磨。宜急宜徐看火候,酸甜苦辣自張羅。”

這其中有咸有甜也有酸,耐住了,就好像煮茶越煮越香。

細細品味時,才體會到熬出頭的那份平淡真實的悠然與優雅。

王陽明:世界是自己的,與他人無關

03

  • 想的再多,不如馬上去做。

有人說,沒有異想,哪來天開。

殊不知,“異想”與“天開”之間,是“篤行”在連接。

王陽明說:夫學、問、思、辨,皆所以為學,未有學而不行者也。

《為學》中有一個故事:

兩個和尚,一個窮,一個富,都想去南海。

窮和尚想到就做,拿著一瓶一缽就走了。

富和尚用了一年思考去不去,又用了一年做計劃;第三年做足准備。

當他要出發時,才發現窮和尚已經回來了。

如此對比,富和尚思來想去,也沒去的成;而窮和尚想到就做,結果心想事成。

人生最悲哀的往往是:我當時真的應該那麼做,卻沒有那麼做。

世上沒有萬全的想法,一個想法也不會永遠屬於一個人。

一味地想象,而不去做,那是自欺欺人。

大部分的失敗,不是因為沒有思考,而是因為沒有行動。

古往今來的成功者,無不是做事果敢無畏,想到就做。

想成功的人很多,但成功的人卻很少。

只因,想的人多,行動的人少。

思考一千次,不如去做一次,即便跌倒,也勝過無謂的徘徊。

王陽明:世界是自己的,與他人無關

04

一個人,活在自己的情緒裡太傻,活在自己的思想裡太假。

與其看輕別人,不如看清自己。

畢竟,自己的路,自己走;自己的心,自己懂。

做好自己,從“心”修行。

參考來源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