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大学推荐:丰富自己的8个微习惯,胜过无数大道理
哈佛大學推薦:豐富自己的8個微習慣,勝過無數大道理
哈佛大學教授威廉·詹姆斯說過一句流傳甚廣的話:
“播下一個行動,收獲一種習慣;播下一種習慣,收獲一種性格;播下一種性格,收獲一種命運。”
很多時候,比起達成一個遠大的目標,我們更應做的,是專注眼前的點滴。
羅馬非一日建成,人也不是一天就能強大,想要豐富自己,不妨從細微之處開始做起。
今天給大家分享哈佛大學推薦的8個好習慣,養成受益一生。
曾看過百萬年薪快遞員竇立國的故事。
剛送快遞時,竇立國為了讓別人記住自己,印了1萬張名片,見人就發。
但沒人理他,不是扭頭就扔,就是罵他礙事。
他每次都賠著笑臉,彎腰把名片撿起來,繼續發給下一個客戶。
很多同事都因工作太苦而離職,竇立國卻笑呵呵地堅持下來,最終晉升公司領導層。
生活的壓力,無處不在,每個成年人都經歷著各自的委屈和心酸。
雨果說過:
“面對現實,只有保持微笑,才能越過障礙注視將來。”
面對生活的種種不順,遇到難事,很多人喜歡抱怨,結果把日子越過越糟。
只有那些經受住打擊,卻仍然面帶笑容的人,才能掌握幸福的密碼,贏得成功的青睞。
少一些抱怨,多一些樂觀。
每一個平凡的日子,都可以多些別樣的情調與趣味。
在一次采訪中,有記者問莫言,他筆名的由來。
莫言回答說:
小時候我經常說錯話,問很多不該問的問題,造成了很多不必要的麻煩。
母親經常訓我,可我還是忍不住,常常是話說出去,又非常後悔,所以才給自己起了“莫言”這個名字。
魯迅先生也有一句名言:
“當我沉默的時候,我覺得很充實;當我開口說話,我就感到了空虛。”
心浮氣躁的人,越喜歡喋喋不休,試圖用言語來填補內心的匱乏。
而真正成熟的人,都懂得保持沉默,在蟄伏中遠離紛擾,默默積淀自己。
《莊子·知北游》中講道:“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最美的風景,無法用言語表達,最強大的力量,也往往無聲無息。
行走世間,少說話,多做事,學會在不動聲色中強大自己。
《關鍵對話》一書裡寫道:
“在實際生活中,要想和別人成為朋友,一起成就事業,首先就要學會分享。”
很多人怕吃虧,總想著佔別人便宜,結果往往因小失大,為了一棵樹,反而失去一整片森林。
一個人若總是守著自己那點利益不放,到頭來,害苦的也只會是自己。
俗話說:“贈人玫瑰,手有余香。”
在某種意義上,分享也是一種“長遠投資”,你肯為別人付出,別人才會為你付出。
人心是相互的,願意給予的人,人緣都不會差,遇事有人幫,摔倒有人扶。
而吝嗇的人,沒人願意靠近,有難眾人躲,求助無人應。
學會分享和給予,你的人生之路才會越走越寬。
著名廣告公司奧美,有一則廣告文案這樣寫道:
我害怕閱讀的人,他們能避免我要經歷的失敗;
他們懂得生命太短,人總是聰明得太遲;他們的一小時,就是我的一生。
無論是驅趕迷茫,還是對抗平庸,讀書都是最簡單也最實用的方法。
閱讀是一種從外部世界回歸精神生活的過程,不僅開闊眼界,更能豐富內心。
好的書籍,能把遼闊的時間澆灌給你,把一代代前人的智慧傳遞給你。
也許它不會立馬幫你解決當下的難題。
但那些你讀過的書,終將融進你的骨子裡,增長你的智慧,提升你的格局,讓你成為一個有溫度、有深度的人。
當你對人生感到迷茫時,不妨試著去從書中尋找答案。
曾看過英國心靈導師莉娜的故事。
莉娜自小隨父母流落到倫敦,整個學生時代,充滿了貧窮和窘迫。
她長久地處於自卑中,情緒和狀態越來越低沉。
工作後,莉娜的生活更是一團糟:與家人關系惡化,身患抑郁症,同時面臨失業。
直到有一天,她看到一句話:“你是你生活處境的創造者。”
深受震撼的她,突然意識到,原來之前自己過得不好,都是自己的原因。
你過什麼樣的生活,其實取決於你的內心狀態。
如果你總是否定自己,就會在負面情緒中越陷越深。
當你開始肯定和鼓勵自己,你才能引導自己走出困境。
於是,她開始積極調整自己,每天閱讀,去大學旁聽,四處投求職信。
就這樣,她的身體開始好轉,和家人關系也逐漸修復,最終過上了幸福的生活。
有句話說得好:“你對世界的態度,決定了你會擁有怎樣的世界。”
你懷著怎樣的態度生活,就能過上怎樣的生活。
停止抱怨,降低內耗,多肯定自己,讓自己變得積極向上,你想要的一切,自然如期而至。
《晉書》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
公元357年,前秦皇帝苻堅向大臣們宣布,決定進攻東晉。
大臣石越立馬表示反對:“不可,晉國佔據長江天險,對我們非常不利。”
苻堅聽後,不以為然道:
“長江有什麼了不起,我有百萬大軍,每個士兵把馬鞭拋到江中,就足以堵斷江水。”
又有許多大臣站出來反對,苻堅一概不聽,堅持出兵。
他親自率領百萬大軍進攻晉國,結果在淝水之戰遭遇慘敗,狼狽逃回洛陽。
經此一戰,前秦國力大傷,很快就滅亡了。
王陽明有言:“耳貴聰,以天下之耳聽者,則無不聞。”
一個人犯錯並不可怕,可怕的是聽不進去別人的意見。
太過自我的人,往往會在一意孤行中毀了自己。
人活一世,懂得放下固執,擇善言而聽,才能走得更高、更遠。
學者赫拉利說:
“各種痛苦最深層的來源,就在於自己的心智。”
在20多歲時,赫拉利經常感到焦慮,導致工作低效,睡眠也受到嚴重影響。
為了自救,他開始尋找各種調節方式。
試過很多方法,他發現每次冥想的時候,都能讓他從瀕臨崩潰的狀態裡走出來。
每天工作累了,他就打坐10分鐘,讓大腦快速恢復;
心浮氣躁時,他干脆就停下來閉上眼,等待情緒重回正軌。
就這樣,憑借冥想,他先後寫出了《人類簡史》、《未來簡史》等經典著作。
著名投資人達裡歐也說:“冥想打開了我的心智,創造出開放與自由,並且創造了平靜。”
當你感到煩躁時,不妨閉上眼,讓自己進入冥想的世界。
在一吸一呼之間去除雜念,讓心休憩。
內心平和穩定了,那些讓你煩心的事,也就少多了。
很認同羅素說的一句話:
“在一切道德品質中,善良的本性是世界上最需要的。”
當我們付出善意,也會得到來自世界的回饋。
楊絳在散文裡提到過一個叫老王的三輪車夫。
老王患有眼疾,很多乘客拒絕坐他的車,怕他看不清,撞了什麼。
楊絳夫妻倆卻從不嫌棄他,反而經常照顧他的生意,還付錢讓他給自己家送冰。
後來有天半夜,錢鐘書突發疾病,要去醫院,卻苦於沒有車輛。
無奈之下,楊絳找到老王。
老王二話不說,拉著錢鐘書就直奔醫院,使得病情得到及時治療。
你在別人低谷時伸出援手,別人也會在你困難時拉你一把。
想起羅曼·羅蘭說的一句話:
“善良不是一種學問,而是一種行為。”
心存善意,多行善事,擁抱別人,就是擁抱自己。
喬布斯說過這樣一句話:
在生命最初的30年裡,你養成了習慣;在生命的後30年中,習慣決定了你。
人生,不過是無數習慣的總和。
你的每一次努力,都在雕刻生活;每一個習慣,都在塑造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