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新型养老”火了:既不用去养老院,也不拖累子女
2022“新型養老”火了:既不用去養老院,也不拖累子女
網上看過這樣一個話題“年輕人的養老智慧有多絕”。
有個回答印象深刻。
一位自稱95後的年輕人坦言,雖然才二十出頭,但他已經把每個月工資的一部分留作養老金了。
令人感慨:這屆年輕人,養老意識居然這麼超前。
其實,不怪現在的年輕人未雨綢繆,看一組數據就會明白,
2020年我國65歲以上人口達1.91億,佔總人口的13.5%;
預計2057年,中國65歲以上人口達4.25億,佔總人口的32.9%-37.6%。
老齡化社會造成的一個結果是:
年輕人並不是不想養老,而是養老壓力超過他們的能力,他們力不從心,寄托子女養老,已經不再現實。
對每個人來說,養老都是一件應該提前規劃的事情。
雖然養老院一直都是剛需,但現實是,好的養老院住不起,便宜的養老院不敢住。
隨著老齡化時代的到來,越來越多人探索出了各式新潮的養老觀念,既不用去養老院,也不拖累子女。
以下幾種新型養老方式,等你老了,想選哪一種?
最近,在網上看到一則新聞。
家在西安的獨居老人蔡阿姨,因為家裡房子拆遷,一直沒有找到合適的住處,就臨時住進了酒店。
住了一段時間後,她萌生了就算在酒店養老也不錯的想法。
首先,性價比高;
蔡阿姨要是不住酒店,就要去外面租房子,條件差不多的房子一個月也要3000元,再加上請人打掃衛生做飯,怎麼也要2500元,再算上生活費,一個月怎麼也要7000塊。
住在酒店,不用打掃衛生,酒店的服務也很周到;
吃飯問題也很好解決,蔡阿姨選擇的這家酒店,提供自助早餐,且菜式豐盛,不僅有中餐,也有西餐,還有飯後水果。
午餐和晚餐, 蔡阿姨會選擇吃速食或者叫外賣解決,想吃什麼就點什麼,不用買菜做飯,不用刷鍋洗碗。
其次,進出自由;
相比養老院,酒店養老最讓蔡阿姨滿意的一點就是進出自由。
要是進了養老院,凡事都要聽從安排,無論做什麼事都要報備,連孩子來看望,都要預約探視,自由生活慣了的蔡阿姨很難接受這一點。
相比養老院裡護工的頤指氣使,酒店的服務人員更加尊重客人、禮貌又不失熱情。
最後,適應獨居;
有人問,蔡阿姨為什麼不跟自己的孩子住一起。
這個問題,蔡阿姨看得很開,孩子成家後,都有自己的生活。
兩代人的生活習慣不一樣,住在一起,難免會有摩擦,再加上蔡阿姨是獨立慣了的一位老太太,也不喜歡自己的生活被打擾,所以還是習慣獨居。
蔡阿姨在酒店裡的生活,每天四五點醒來之後,在床上看一會兒小說。
然後起床做運動,一百個俯臥撐不在話下;
運動過後,她會在專門的按摩坐墊理療半小時;
吃完早餐,就去酒店附近散散步、或者在酒店看看書,跟子女視頻通話。
蔡阿姨的業余生活也很時髦,沒事炒股,偶爾網購,老年生活簡直不要太愜意。
酒店養老的模式,相比於養老院更自由,更便宜,但也非常考驗老年人生活的自主性、獨立性。
當你不想跟孩子一起住,也有自己的精神生活,酒店養老不失為一種節省人力、財力的養老方式。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越來越多的老年人對養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年輕的時候,他們把時間、金錢、精力都花在孩子、工作身上,退休後終於有時間追求自己的詩與遠方。
於是,“旅居養老”應運而生。
央視《走遍中國》曾播出一檔節目《旅居養老樂在途中》。
節目中,78歲的王大爺說,四處旅居就是一個尋找理想養老居所的過程。
見過不同地方的風土人情之後,他最終選擇了揚州,賣掉了老家的房子,住進了當地的老年公寓。
雲南的大理、西雙版納,海南的三亞便是國內熱門的旅居養老地。
如果國內旅居還不過癮,也有人已經把眼光轉向國外。
54歲的王儀在泰國的養老生活,令不少人心生羨慕。
自從老伴離世,王儀偶然一次到泰國旅游,就愛上了海島風光愜意的生活。
通過辦理養老簽證,在泰國指定銀行存入15萬人民幣,只要存夠3個月,就能順利拿到簽證,以後每年只需辦理續簽即可。
之所以選擇泰國旅居養老,首先因為泰國生活成本不高。
房租1000塊,就可以租到帶花園泳池的小屋,或者是租一個設施完善的公寓。
泰國本地物價也很實惠,5塊錢能買一斤海魚,30元能買一盤蝦。
在這裡王儀每天的生活費不超過30元,而且營養豐富,種類齊全。
想要吃一頓海鮮大餐,也花費不到百元,輕松實現海鮮自由。
其次是心態好。
王儀有一個兒子,兒子兒媳剛成家,以後若有需要,她會去幫助帶孫子。
現在小兩口剛成家,孩子有他們自己的生活,王儀不想跟年輕人摻合在一起。
她一個人在泰國生活,養了一條狗,沒事到海灘逛逛,閒來看看書,品品茶,這是自己想要的養老生活。
她想得很明白:
孩子長大後,我們對他們的幫助已經很少了,只要不成為他們的負擔就很好了。
年輕的時候,我們總是為家人付出所有,年老的時候,有人選擇為自己活一次。
吃沒有吃過的食物,去沒有走過的地方,看沒有看過的風景。
如果你喜歡到處走走,喜歡看看世界,那麼旅居養老就是為你量身定做的養老方式。
瑞士有一種“時間銀行”的養老模式值得我們借鑑。
具體做法是,人在年輕的時候申請照顧老人,然後服務的時間就會存入社保系統裡的時間銀行賬戶。
等到自己到了一定年齡,需要人照顧的時候,可以憑借時間銀行裡的額度領取自己養老的“時間余額和利息”,時間銀行就會指派義工上門照顧。
今年兩會期間,就有人大代表提出推廣這種“時間銀行”式的互助養老模式。
其實,這種“時間銀行”這種老青互助的養老形式並不是第一次出現。
2020年,有一則養老新聞引起人們的注意。
80歲的汪奶奶家裡住進了24歲的年輕姑娘媛媛,媛媛不需要向汪奶奶交房租,只需要下班後陪老人說說話,彼此生活上能互相照應。
這對剛畢業的媛媛來說,節省了一大筆租房開支;
而汪奶奶也得到了她想要的陪伴和看顧。
這種同居模式,是杭州長慶街道推出的“老青互助”的養老方式。
當孩子做不到時常陪在身邊,邀請青年人一同居住,互幫互助,互相照應,但這種模式對互助雙方都有要求,如果個性無法互相接納,那就無法建立互助。
相比之下,“時間銀行”的模式更適合普及大多數人,當服務成為一種時間余額,並產生時間利息,付出多少,就支取多少,公平合理。
這幾年,抱團養老已不新鮮。
當孩子成家之後,要麼工作太忙,要麼有自己的生活,剩下父母獨自守在家裡。
有一些老人決定不依靠孩子,找上喜好相投的朋友,過一種互相照應的集體生活。
北京有這樣一位老人,找到14位好朋友,在北京郊區合租了兩個別墅,過上抱團養老的生活。
原本,他們都是非常要好的朋友,大家彼此知根知底,性格相投。
大家住在一起之後,平時打打牌、聊聊天,想吃什麼就一起做飯。
做飯的食材都是自己種的。
他們在小院中開辟出一片菜地,播種、澆水、施肥,享受著收獲的快樂。
晚上還會叫上老友,去卡拉OK房一展歌喉。
或者一起跳跳廣場舞,不會的動作,朋友們都會互相指教。
平時沒事的時候,就拉著老伙伴開著車到周邊城市看看,豐富一下退休生活。
集體生活最擔心的就是發生摩擦,為此,他們還事先簽訂了一份免責協議:
如果共同生活中,有什麼身體疾病,所有的責任將自己承擔。
想孩子的時候,就回家住幾天,孩子想過來玩,也隨時可以過來。
養老團的阿姨說:找到了自己想要的養老方式,沒有意外的話,打算一直住下去。
如果你有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付得起抱團養老的費用,那麼抱團養老會讓你體驗一段高質量的退休生活。
隨著社會發展,相信以後會有更多的養老方式出現。
看到以上幾種的新式養老觀念,我們會發現,想要過一個舒適、體面的退休生活,需要滿足以下幾個條件:
第一,金錢儲備;
沒有足夠的金錢儲備,就沒有所謂的選擇權。
想要過一個體面的退休生活,就要盡早為自己做打算。
對別人再好,不如自己手裡有錢;趁尚有余力,為自己的老年開始存錢。
第二,身體健康;
到了一定年紀,就要保持運動,定期體檢。
要知道,躺在床上需要人照顧的老年,根本沒有生活質量可言。
久病床前無孝子,為了老年以後的親子關系,也要保持身體康健。
而且,老年的自理和健康,相比請保姆和進醫院,已經省下不少錢。
第三,適應獨立;
有很多老人,喜歡跟著孩子一起生活。
但是兩代人的生活習慣畢竟差異巨大,住在一起不免引起摩擦。
如果你有自己的生活,有自己的人際和愛好,即使獨自生活也覺得沒有什麼。
所有的人,到最後都免不了孤獨,培養一種愛好,不至於讓自己的生活寂寞、單調。
第四,保持學習。
保持學習,保持好奇心,這也是內心年輕的秘訣。
多讀書,常看報,多關注這個世界發生了什麼,拓展自己的認知,可以防止與世界脫節,做一名思想年輕的新老人。
每一位老人都曾年輕,都曾為這個世界做過貢獻。
經歷一生的操勞,他們都應該享受屬於自己的平靜生活,也應被整個社會尊重和善待。
養老的福利需要完善,每個人也應為自己早做打算。
早點存錢,提前規劃,為人生積下盈余,老年生活才能頤養天年,多姿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