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老了,停止在这两个方面内耗,日子才会越过越舒心
人老了,停止在這兩個方面內耗,日子才會越過越舒心
農村裡有句老話:“人老惹人嫌。”
之所以會這樣說,是因為很多農村人年老之後,失去了賺錢的能力,也沒有什麼積蓄,健康狀況也每況愈下,漸漸成為了兒女的負擔。
當然,也不乏另一種情況,人老了,錢也夠花,但老人家就是不斷地“內耗”,自己折騰自己,讓好端端的日子,過得十分擰巴。
其實,到了頤養天年的年紀,不管有錢沒錢,都不要在這三個方面消耗自己了,這無疑是自己找麻煩,自己找罪受。
01
停止在“花錢”上內耗,花該花的錢,才能安享晚年。
年輕時,拼命賺錢,為的就是年老時,能夠衣食無憂,有所保障。
但若是到“干不動活”的年紀,還依然寄希望於“節衣縮食”來攢錢,就大可不必了。
《儒林外史》中有一個“吝嗇鬼”式的人物嚴監生,他給人最深的印象是,在臨終之際,伸著兩根指頭就是不肯斷氣。眾人紛紛猜測不中,後來,他的小妾趙氏說中了他的心思:點兩根燈芯,太費油了。於是她挑斷一根燈芯,嚴監生這才“放心”地去了。
這一幕,將嚴監生的吝嗇刻畫得入木三分。但看過全篇的人,都知道,嚴監生也有“大方”的一面:比如,當妻子王氏病重時,他不吝嗇花費重金,延請名醫,煎服人參,毫不含糊。與後任妻子趙成婚時,也送給親戚們大量財物。更不用說,他為了營救被官府緝拿的哥哥,花錢請差人吃飯,將差人打發走。
可見,嚴監生的吝嗇,多半是針對自己,尤其是對自己“要花錢”時,他特別摳門。
這樣的“嚴監生”,在現實生活中,可不是“比比皆是”嗎?
我的二伯,年過七十五了,半年前不幸中風了,好在搶救及時,還能自己站起來,慢慢走路。大家都對此感到慶幸,叮囑他一定要注意營養和運動,慢慢養好身體。
二伯一輩子種地,勞碌慣了,他都雷打不動堅持散步,但對於“搞好伙食”卻頗為反感。瘦肉、牛奶、雞蛋端上桌,他也很少吃,直言這些東西“太費錢”,吃點青菜就行。
兒子媳婦為此天天和他吵架,逼著他“吃好點”,可無論孩子們怎樣“軟硬兼施”,他就是“我行我素”,不僅舍不得吃好點,也舍不得穿好點,甚至,為了省錢,拒絕去做康復治療。
二伯每個月有兩千多元養老金,他的想法是,錢一定要省下來留給孩子們,才足以回報孩子們對他盡到的養老義務。
可是,這樣“可憐兮兮”地活著,兒女們又作何感想呢?
所以,人老了,該花的錢,一定要舍得花,唯有自己惜命,才能惜福。
02
停止在“賺錢”上內耗,兒孫自有兒孫福,放手讓他們做自己吧。
有句老話說:“子若強於我,要錢干什麼;子若不如我,留錢有何用?”
雖然說得很決絕,但現實就是這樣,你無法左右後輩人生,他們的日子,終歸要靠他們自己去過。
為人父母,心疼子女,是一種本能,竭盡全力為子孫後代創造財富,也無可厚非。然而,相較於這些看得見的物質遺產,更為重要的是將他們培養成有獨立人格的人。
前段時間,網絡上一條父親帶著女兒挖藕的視頻引發了很多網友的共鳴:女兒不願上學,父親說教無果,便帶著女兒跟自己一起干活。
頂著太陽連續干活好幾個小時,女兒累得哇哇大哭。但父親絲毫不為所動,依舊要求女兒干完挖藕的活,然後再跟著自己賣魚。女兒這才明白父親的良苦用心,一個勁地保證,自己會好好讀書了。
以雷霆之手段,顯菩薩之心腸。大概,是每個家長不得已而選擇的育兒手段。
沒有哪個父母可以一輩子為兒女遮風擋雨;也沒有哪個兒女,能夠在父母的羽翼下幸福一生。外面的世界即便有再多風雨,也要孩子自己去面對。
成長的路上,放手讓孩子“試錯”,才能一次次在錯誤中總結經驗,練就生活的必備技能。
當孩子長大成人,更應該學會從他們的生活中得體地退出,情感上依舊是他們溫馨的港灣,但經濟上,不再成為他們隨時隨地可以享用的“提款機”,更不必再逼迫自己,發揮余熱,為他們去打拼,去賺錢。
即便真的還能有賺錢的機會,那也是出於讓自己過得更充實、更快樂。
03
結束語:
人活一生,到底是為了什麼?
有人說:人活著的意義就是來過人世間,看見過大千世界,在此期間不僅曾經愛過,而且曾經恨過。
這些寫滿了個人色彩的回憶,就是整個人生。所以,不要讓你的記憶留下太多空白,或者只有別人的身影,而唯獨缺失了自己。
當一個人漸漸老去,更應當在“花錢”和“賺錢”這兩件大事上停止內耗,用順其自然的心態,度過余生的每一天,不奢求什麼,也不勉強什麼,如此,才會讓自己體會到生命的愉悅和歡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