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很友善,却总是喜欢独来独往,多半是因为这4种心理
一個人很友善,卻總是喜歡獨來獨往,多半是因為這4種心理
亞裡士多德曾說:“離群索居者,不是野獸,便是神靈。”
這個社會講究人情往來,幾乎沒有人不喜歡熱鬧,沒有人不享受在人群中所獲得那種充實感和聯結感,前提是在一個開放包容、懂得平等尊重的環境。
很多人覺得,朋友多說明一個人人緣好,朋友少則顯得比較“另類”,肯定是他們自身有什麼“問題”,才會如此孤單;
其實,這種“妄斷”正在被不斷地打破,越來越多的人,醒悟後選擇獨善其身,鮮少與他人為伍,安心遵循自己的節奏,過想要的生活。
一個人很友善,卻喜歡獨來獨往,多半是因為這4種心理。
經常吃虧,就選擇遠離人群“自保”
宮崎駿說:成長是一筆交易,我們都是用朴素的童真與未經人事的潔白交換長大的勇氣。
這個世界,有善良寬和的人,就會有狡詐霸道的人;
如果有幸,一直生活在一群良善之人周圍,人也自然會變得熱情主動;
可社會上、職場中,有時會看到有人高舉集體主義大旗,行著傷害天理、違背公道的事,在這種情況下,有人得益,就一定有人遭受損失;
得到好處的人,願意更多地與人接觸,因為他只會佔便宜,而不會吃虧;
相反,一個人經常性吃虧,本著趨利避害的人類天性,就會選擇遠離人群來“自保”。
一次損失,也許不足以動搖一個人對生活和人際來往的信心,但隨著經歷的事情越來越多,禮讓謙和有原則的人,只會吃更大的虧,忍受和承擔更多的負面影響;
人心是經不起一次次的摧殘和傷害的,多次的打擊,能讓一個人的信仰崩塌;
破碎後的人,只能靠減少人際來往,刻意把傷害降到最低,及時“止損”,同時謹守著原有的本分善良,來度過接下來的人生。
反感被別人指手畫腳,喜歡有邊界感的生活
盧梭:人生而自由,卻無往不在枷鎖之中。
沒有人絕對自由,例如,人不能什麼都吃,什麼都做,否則要麼遭天譴,要麼觸犯法律。
但人可以選擇讓自己更自由。
在人群中糾纏得越多,人際交往越復雜;與越多的人相處,人際上的摩擦和沖突越混亂;
你的穿戴、愛好、言行舉止、生活習慣,都可以成為別人攻擊你、指責你、評價你的理由;
出現矛盾,總得有人選擇退讓,才能讓互動繼續下去;
為了避免讓別人品頭論足,指手畫腳,平白遭受鄙視和怨氣,果斷地選擇獨來獨往,才是明智的。
別人的發洩和指責,不代表我們就一定有錯,有時因為是誤會,有時是因為成長背景、所在處境和利益不同。
但不管怎樣,與其硬湊在一起消耗能量精力,受拘束和妄斷,
不如與別人拉開距離,釋放空間,保持邊界感,自由自在地活。
人,只有自己心態平和,被公平對待,才能有力氣對別人有更多善意。
厭惡虛偽,喜歡真實
波蘭作家顯克維支說:“寧願一個公開的仇敵,而不要一個虛偽的盟友。”
人,只有經歷了事,經受了時間的考驗,才能分辨出誰是真心,誰是假意;
走向社會後,很多人漸漸發現,不少人很虛偽,當面一套,背地裡一套,甚至好朋友、好同學的界定也慢慢“模糊”;
在反復地與人爭斗、來往過程中,已經開始喪失對人的信心,認清現實了。
有人說:你的本事,決定了你的朋友是多是少。
影星黃渤曾說過:“當你強大時,身邊都是好人。
用得著你的時候,對你鞍前馬後,虛與委蛇;
見你沒有利用價值,就不會主動迎合你,甚至反踩你一腳,在背後說三道四。
看透了這一切的人,厭惡虛偽,喜歡真實,不想浪費時間在瑣碎的破事上,就放棄了與人的過多往來,專心追求自己的理想了。
愛好小眾,無法合群,也沒必要合群
帕斯卡說:“給時光以生命,而不是給生命以時光。”
意思是我們要把日子過出意義,而不是渾渾噩噩,把寶貴的光陰消耗在不值得的事上。
愛好能給一個人帶來極大的樂趣,有的人與別人的喜好不同,更痴迷於做自己感興趣的事,但苦惱於周圍沒有人能和自己有共同語言;
如果一群人,硬圍在一起“插科打諢”,實在是尷尬又無聊,根本融入不進去,待在一塊也難受,沒人能理解自己也很孤獨。
有些群,沒必要融入,因為本就不是一個圈子裡的人,追求不同,觀念不同,既然愛好小眾,就索性放開腳步,大膽地投入到愛好中。
愛德華霍普說:每個人都是一座孤島,你必須學會對抗人生的寂寥。
生活是條長河,關鍵是要找准人生的重心,做自己的掌舵人,無謂的人際來往,就當它是浮雲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