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96岁北大教授夫人绝食离世,死前一句话惹人深思
2017年,96歲北大教授夫人絕食離世,死前一句話惹人深思
2017年,著名政治學家、北大教授趙寶煦的夫人陳思寇離世,享年96歲。原因竟是在臨終前斷水斷糧,拒絕兒女的幫助。
(陳思寇)
她曾表示:“要在人生的最後一程,‘走的快一些’,減少自己的痛苦,也避免給兒女造成負擔。”
後來,此話傳出,輿論嘩然,有人贊同這種“豁達”的心態,也有人質疑這種“等死”的消極做法。
那麼,這位96歲的老人為何在臨終前絕食?為何會發出這樣的感慨呢?
·丈夫逝世後更堅強
2012年1月21日,趙寶煦教授因病在北京與世長辭,為社會留下了豐碩的政治學術成果,為北大留下了珍貴的教學經驗。
他的夫人陳思寇是原北京101中學的教師,55歲時退休,退休後便與趙寶煦教授相互依靠著。
隨著趙老先生的離世,一些學生和社會人士紛紛開始關心“師母”陳思寇的狀態。
慶幸的是,陳思寇並不是一個悲觀的人,老伴去世後,她內心自然是悲痛的,但她遠比普通的老年人要堅強。
(趙寶煦教授)
丈夫去世後,三個兒女為了更好地照顧她,提議與她一起生活,但陳思寇並沒有同意。
因為她覺得一個人生活也很好,而且自己身體健康,生活也能自理。
確實,盡管已經是90多歲的高齡,但她的身體卻還算健朗,每天自己買菜、做飯、洗衣,幾乎不會給兒女們添什麼麻煩。
但兒女們經歷了老父親的過世,心中自然是不放心的,他們總擔心母親一人在家,萬一哪天忽然昏倒或病重,身邊沒人會錯過最佳救治時間。
於是,三個孩子商量後,決定為母親請一個保姆,一開始陳思寇極力拒絕,不願意接受。
但抵不過孩子們苦口婆心的勸說,為了不讓孩子們擔心,她接納了保姆,但同時也提出了自己的要求:
“我不習慣與保姆同住,保姆一周來做2次清潔就可以了,其他的事我盡量自己做。”
就這樣,除了每周2次清潔時間,陳思寇還是過著獨居老人的生活。
·拒絕孩子們“常回家看看”
一般來說,老人過了70歲以後,便會長期感到孤獨、失落,身體的不便也讓他們與社會逐漸脫節。
因此,大部分的老人都期待兒孫們多來看看自己,讓冷清的家裡熱鬧熱鬧。
然而陳思寇卻沒有這樣的想法,雖然國家法律有規定,身為子女要“常回家看看”父母,但陳思寇一點也不需要。
每次孩子們回來,陳思寇看到他們忙碌的身影,折騰來折騰去的,便告訴兒子:“你們不用每周都來看我,兩周來一次就行了。”
她之所以拒絕孩子們的探望,是有兩方面的原因。
一方面,她生性要強,她十分不能理解,為何一些老人上了年紀之後,生活明明可以自理,干嘛非要孩子們圍繞著自己轉?孩子不來看自己,便覺得受到了冷落。
在她看來,老人不應該是弱勢群體,不需要可憐兮兮地期待著孩子們來關懷。
而作為老人,在自身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應該獨立堅強,活出自己的精彩。
另一方面,她深知孩子們也已經逐漸步入老年了,他們有自己的事業和家庭。
她不願意孩子們犧牲他們僅有的休假時間來看自己,老太太甚至覺得,每次孩子們回來,自己的計劃都被打亂了。
當然,她也並不是冷漠的人,她也會抽出時間與孩子們相聚,請孩子們吃飯,甚至把自己的退休金拿出一部分給孩子們。
對此,她打趣地說:“反正以後我人沒了,這些錢都是他們的”、“與其到時候幾個孩子理直氣壯地繼承遺產,還不如趁我活著的時候,分給他們都高興高興!”
為了盡量不給孩子們添麻煩,她還非常注意自己的健康,因為她覺得人可以靠自己的力量,去盡量減少病痛,活得健康愉悅。
從教師崗位退休後40年的時間裡,她的身體也一直很好。
她說:“我認為人的健康由3個方面的因素形成,一是遺傳,二是鍛煉和養生,三是生活習慣。”
她不願自己時常被病痛纏繞,便特意學習了很多醫學保健知識,涉獵也非常廣泛,包括人體結構、食療養生、體育鍛煉、按摩保健、心裡健康等。
學習這些之後,她不會動不動就去看醫生、住院、打針吃藥,而是時常對自己進行“望聞問切”。
因為她覺得每個科的醫生各有所長,大部分都只能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很少有一位醫生,能完完全全了解病人的情況,出具全面的診療方案。
因此,她更喜歡自己感受身體的變化,然後根據自己所學的知識,為自己進行初步診斷。
有一次,陳思寇患有皮膚瘙癢症,折磨得她夜不能寐,涂抹藥膏後也沒有效果。
她便自己看書,明白了瘙癢症的原因和類型,她分析自己的類型後,采取了適當的食療方法,並輔以穴位按摩。
此外,她還根據書上的建議,調整了一些生活習慣,身上的瘙癢症便慢慢好了起來。
還有一次,她早上准備起床時,發現腰痛得起不來了,當時家裡只有她一個人。
她便回想先前所學知識,按摩了一些穴位,加上適當的腰部活動,疼痛慢慢緩解,不久後就可以自由行走了。
之後,她堅持按這個方法,時常按摩、活動,腰痛症就再也沒有犯過了。
這兩次的經歷,讓她對“久病成郎中”這句話深有感觸,在此之後,她對一些醫學知識更感興趣了!
這不僅讓她能清楚地感知到自己的身體變化,還能為其他的朋友們指導一二,可以說是一舉多得。
·“不怕死”,活一天賺一天
除了這幾件小事,陳思寇對於生死大事也看得很開。
趙寶煦教授去世後,媒體記者采訪她,二人聊到了生死話題。
她無比輕松地說:“我要在人生的最後一程,‘走得快一些’,減少自己的痛苦,也避免給兒女造成負擔。”
“要想‘走得快一些’,首先要做好思想准備,該走的時候干干脆脆,了無牽掛和遺憾。”
其實,死亡這個話題對於很多老年人而言,是很敏感的,他們害怕死亡,害怕與親人永別。
但對於陳思寇而言,卻百無禁忌,因為她“不怕死”。
她覺得生老病死是自然規律,人人都避免不了這件事,誰也無法決定自己生命的長度。
但有一點,每個人生命的寬度和質量,是由自己決定的。
如果能想通這一點,那就可以活得自在、痛快、有意義,從而無懼死亡,享受生活。
2015年,陳思寇因為尿血,被孩子們送到了醫院,醫生檢查後發現她的左腎上有個腫瘤,很可能是得了癌症。
醫生建議手術切除,孩子們也紛紛主張住院做手術,一家人陷入凝重的氣氛中。
但陳思寇卻表現得很淡定,她告訴孩子們:“我不同意,我將來還不一定會因為這個腫瘤走呢!”
“再者說,即便是動了手術,不還是會又出現其他的病,那又何必折騰呢?”
後來,在她的一再堅持下,便沒有做腫瘤切除手術。
當然,不做手術並不代表對於這個疾病不作為,陳思寇在沒有任何思想負擔的情況下,接納了這個“癌”。
她開始研究體內的這個家伙,看了很多有關的醫書,後來她了解到,癌症喜歡酸性的東西,不喜歡鹼性的東西。
她便多吃鹼性的蔬菜水果,少吃酸性的大魚大肉,嘗試著通過這樣小小的改變,讓自己體內的這個腫瘤“餓死”!
此外,她還常吃一些“抗癌食物”,比如西蘭花、蘑菇等。
兩年多過去,她的身體果然沒有太大變化,完全看不出是個患癌的人。
她索性就不再去檢查了,也不再管它究竟是長大了還是變小了,是惡化了還是好轉了。
後來有人問她:“你現在不管它,如果哪天惡化了怎麼辦?”
陳思寇笑笑說道:
“中國人的平均壽命是72歲,我已經多活了二十多年,已經賺了很多了!”
“我現在沒有什麼感覺,也沒有精神負擔,每天都過得很充實,很有質量,這就很好了!”
“後期如果真的嚴重了,我就留一筆錢打止痛針,我告訴我女兒,如果昏迷了就不打了,‘走人’就完了!”
就這樣,盡量不吃藥,靠“食物療法”加上“精神療法”,讓陳思寇與體內的惡性腫瘤抗爭了多年。
這個方法或許並不一定科學,但她卻甘之如飴,這樣的儀式感也讓她更有力量。
·自律自信,精致的晚年生活
除了與體內的腫瘤和平相處,陳思寇還有很多事情要做,用她自己的話說:每天要做的事情很多,哪裡會感到孤單!
陳思寇認為,每個人的一生都分為幾個階段,每個階段都要有主要目標。
童年階段的目標是好好玩耍,青年階段的目標是好好學習,中年階段的目標是工作養家。
那麼到了老年呢,老年的目標是什麼?
她認為活著時要健康愉快,到該走的時候就要“走得快一點”,減少病痛和對子女的拖累。
為了實現自己的老年目標,她可謂“費盡心思”!
她每天堅持6:00- 6:30 起床,起床後就開始忙活起來,按摩、做操、看新聞、做早飯。
為了不耽誤後面的行程,她要求自己9點鐘之前必須吃完早飯。
早飯後的時間很寬裕,她不願和其他老人一樣,聚在小區的花園裡,嘮著家長裡短的瑣事。
她更喜歡用這大把的時間充實自己,如果天氣晴好,她便出去散散步,感受清新的空氣,撫摸養眼的綠植。
如果不出去,她大部分時間用來看報紙雜志,她訂了多份報紙,還得抓緊時間看,才能看完。
如果看到有感觸的地方,她就摘錄或裁剪下來,收錄在大本子上,閒來無事事翻翻看,每一次看都有新的感觸,覺得樂趣無窮。
除了報紙雜志,她還喜歡研究《易經》,這個是很有意思的一門學問,每次研究都有很多心得,她也都一一記下來。
這些文藝范兒的東西,帶給她的大多是知識性內容,如果一直看這些,難免會覺得疲累,所以,她也會經常看電視放松自己。
和眾多老太太一樣,她喜歡沉浸在電視劇的故事情節裡,幻想著自己就是裡邊的主角。
看到難過的地方,她就放聲哭,看到高興的地方,她就哈哈笑。
有的時候,她還會琢磨這些劇情,為何要如此安排,會自己勾勒出另一種劇情,然後腦補畫面。
身邊的一些老姐妹,看到她活得如此通透,無比羨慕,可她們僅僅是羨慕,但並沒有和陳思寇一樣的毅力,使自己活得如此精彩。
其中一位老姐妹,老伴兒也是北大政治系的一位教授。
老伴兒去世後,這位老姐妹的“魂”就沒了,整日唉聲嘆氣,訴說自己的寂寞。
陳思寇經常接到她的電話,每次通話都是車軲轆話來回說。
一番傾訴過後,這位老姐妹好像是好點兒了,便問道:“你能不能一個禮拜給我打兩次電話,我想和你多說說話。”
陳思寇看她脆弱的很,便應下了。
可回頭一想,這也不是個辦法啊,每次打電話也就二十分鐘左右,一個禮拜有168個小時,其他那麼多時間怎麼過?
於是她專門找到了這位老姐妹說:“我可以給你打電話,但這不是解決問題的辦法呀。”
“真正解決問題,是要靠內力,不能只靠外力。”
這位老姐妹說:“那應該怎麼辦呢?”
“你得有自己的奔頭,喜歡什麼就去做,盡量把每天的時間排緊一點,每天都有很多事情做,忙都忙不完,就不會感到寂寞了!”
之後,她還建議這位老姐妹,平常可以做哪些有趣的事,在她的帶動下,這位老姐妹的狀態有了一點好轉。
而陳思寇本人,也一如既往地過著愜意的小日子,每過一天,她都覺得自己賺了一天。
2017年4月,陳思寇體內的腫瘤不幸惡化,她明顯地感覺到了身體的變化。
病情發展得很快,短短半年時間,她就不得不臥床,兒女們伺候在床前,勸她去醫院,但她卻始終不肯。
她說:“我這麼大年紀了,這次恐怕是真的要走了,我希望自己‘走’的快一些,不要拖累你們。”
子女們聽到這樣的話傷心不已,但老太太態度堅決,誰也改變不了她的想法。
2017年10月17日,陳思寇不願再忍受病痛折磨,便開始斷食斷水,想要加速自己的死亡過程。
在孩子們看來,父親趙寶煦才過世沒幾年,怎能眼睜睜地看著母親放棄自己的生命呢?
於是,兒孫輪番上陣喂飯,但她還是一口飯都不吃,一口水都不喝。
四天後,水米未進的陳思寇終於閉上了雙眼,走的很體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