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臺灣老兵找到失散45年的江蘇妻子,上門問她丈夫:我要帶走她
1993年的上海虹橋機場內,一對母子面色焦急地等待著一個「特殊客人」,兩人已經離別40餘年。
當年草草離別沒有好好說句再見,再次相見兩人都淚灑當場。
母子二人將董萬華夾在中間,即使40多年沒見也不見親情有所寡淡,這一幕令在場記者無不動容。
董萬華夫婦與兒子
記者問董萬華:「 去哪裡住」,董萬華答到「 回家住」,
老兵這時才得知一個尷尬的真相,面前的妻子已經在他離開的漫長歲月中,抵不過生活的壓力,嫁為他人婦。
董萬華在心裡暗暗做了一個決定,要把結髮妻子帶回臺灣共度餘生。
1987年臺灣島終於放開限制允許老兵回大陸探親,消息一經發佈島上的老兵不禁老淚縱橫,
當時的臺灣老兵有一句口頭禪「 生已做遊子,死拒做遊魂,樹高千丈,葉落歸根」。
當時海峽兩岸湧現出很多公益機構免費幫助退伍老兵尋找在大陸的親人,
董萬華和邵玉華就是經過紅十字會的五年苦苦尋找才得以團聚。
在機場董萬華還一直重復著一句話:「 我欠他們母子的太多了,我會還的」。
鄉愁是一方淺淺的海峽,但就是這方海峽生生撕裂了多少家庭,
讓多少對夫妻被阻隔在兩岸,有些老兵甚至一輩子都再也回不到他的家鄉。
他們的鄉愁也只能化作遺憾,這一生走到盡頭之時都無法解開。
董萬華的人生十分不幸,失去了雙親的他,自幼在福利院長大。
有幸的是他在福利院得到了良好的教育,他腦袋靈活,學習成績十分優異,
讀了不少書也背了不少詩句,這也為他和髮妻邵玉華的相愛埋下了伏筆。
董萬華
成年後的董萬華,為了生計加入了國民黨第四軍,當時這支部隊歸屬薛嶽領導。
薛嶽對這個隊伍十分重視,把第四軍帶到了江蘇興化,第四軍自此便成為了他的「護身符」,
董萬華就在第四軍中擔任文書。也就是在這裡他認識了髮妻邵玉華。
當時的董萬華剛剛21歲正是血氣方剛的年齡,在福利院長大的他對於成家的渴望並沒有受到童年經歷的影響。
就在此刻邵玉華出現在了他的生活中,少年的空虛寂寞因為邵玉華的出現,而得到了排解。
在董萬華的描述中,我看到了這樣一個姑娘,不但美麗漂亮,溫暖大方,而且還十分體貼,照顧董萬華也是細緻有加。
這樣的姑娘很難讓人不愛,很快的董萬華就被這個姑娘深深迷倒,
然而事情卻沒有那麼簡單,邵玉華的父母對兩人的交往表達了強烈的反對。
女方父母無非是覺得兩人的條件不太對等,邵玉華出生於書香門第,
也能算得上是大家閨秀,奈何適逢社會動盪,這才使得邵玉華家道中落。
上世紀的福利院
一個福利院出來的窮小子怎麼會入得了岳父岳母的法眼。
邵玉華的父母認為身為軍人的董萬華生活極有可能動盪不定,沒有一對父母願意看到兒女顛沛流離。
但倔強的邵玉華全然不顧家裡的態度,狠下心來就是要和自己所愛之人生活在一起。
兩人先是秘密相戀後又很快同居,不到一年時間就有了愛情的結晶,孩子是父母感情生活的紐帶。
看著繈褓中的嬰兒邵玉華的心裡是止不住的欣喜,她已經看見一家三口的幸福生活的場景,
命運似乎對這個家庭不依不饒,不幸很快就降臨了。
1948年就在邵玉華生下兒子沒多久,董萬華所在的部隊接到通知要隨蔣介石的大部隊趕赴臺灣。
這個消息就像一顆流彈,落在了這個好不容易建立的小家頭上,炸彈爆裂,留下的只有悲傷的人心。
邵玉華匆匆忙忙地幫丈夫收拾行李,看到忙碌的妻子董萬華心裡也很不是滋味,但作為男人他只能安慰妻子:
「 等我一安頓下來,就給你寫信」。
沒想到這一封信一等就是四十多年。
丈夫離開後邵玉華一個人拉扯著兒子,苦苦等待丈夫歸來,
然而她連一封書信都沒有等到,漸漸地她的身邊開始有了一些不好的傳言,流言蜚語的力量真是強大。
邵玉華本就快要擔負不起生活的重壓,此刻面臨雙重打擊,無奈之下,
她只好帶著兒子水生回到了自己娘家,然而在動盪之時,日子都是不好過的,邵玉華娘家也不例外。
本以為回到娘家生活上會有點支持,也能感受下家的溫暖,奈何事與願違。
沒過多久閒言碎語就像利劍般向邵玉華髮起進攻,「 吃娘家飯」的名頭終歸還是不好聽,
一氣之下她帶著年幼的兒子到上海謀求生路。
然而在上海的日子母子兩個也是過得異常艱苦,在那段苦難日子裡,
一個在碼頭撐船的男子闖入了她的視野。這個男人叫張燕生。
張燕生比邵玉華大19歲,沒有孩子一個人獨自生活,當時的邵玉華已經不堪重負。
兒子日漸長大,她微薄的收入已經支撐不了母子二人的生活,女人的身邊也急需一個依靠,
張燕生的出現好像正好解決了「 燃眉之急」,老實巴交的張燕生也許會是「父親」的好人選。
張燕生
迫於無奈,邵玉華帶著「搭夥過日子」的想法與張燕生走到了一起,
後來兩人生育了兩個女兒,但生活模式依舊沒有改變,如果要用一個詞來描述那就是「相敬如賓」。
婚後二人甚至一直睡雙層床,用邵玉華的話講出來就是
「這個不是什麼感情,這就是混日子,說不上什麼感情不感情。談不上感情的,就是一起生活罷了。」
張燕生沒有讓邵玉華失望,作為養父他盡心盡力,甚至連房子都是兩人一同建造的,
為節省開支家裡的衣服,鞋子,包括理髮都沒有花過一分工錢。
但這一次邵玉華依舊沒能逃脫鄰居的閒言碎語。
年紀輕輕就嫁給一個老頭子,那能怎麼辦呢?
邵玉華的兒子需要一個父親,張燕生是個父親的好人選,面對流言,
邵玉華心裡很不是滋味,甚至有一段時間她覺得自己出門都不願意抬頭。
不管怎樣,既然組建了家庭日子總比以前好過些。
但邵玉華始終沒有放棄對董萬華的尋找,她時常跟人講,要找到他(董萬華),
在她心裡有一股子倔勁,無論董萬華生死,她也要找到他的消息。
1987年邵玉華得知臺灣方面的消息激動不已,立馬找到有關部門登記了相關資訊。
董萬華與邵玉華
幾年過去了,事情終於有了轉機,一封「道歉信」到了邵玉華的手上,
信中寫到「 親愛的玉華吾妻,我要說一聲對不起你。」
一封信猶如一塊石頭打破了張家人的生活,在邵玉華心中激起陣陣漣漪。兒子水生說:「 父親回來,一家子就團圓了。」
一邊是共同生活大半輩子的丈夫,一邊是情竇初開的初戀情人,按照我們普通人的思想這應該是一件很難以抉擇的事情。
但邵玉華則不然,她當即決定,跟董萬華回臺灣。如此決絕,好像絲毫沒有顧及一旁的張燕生的心裡感受。
誰知張燕生卻沒有半分反對的意思,多年的共同生活,留給二人的沒有愛情,只是相互扶持之間產生的親情。
面對詢問張燕生顯得無比從容:「 她要走我有什麼辦法,留又留不住,
扯也扯不下來,我已經是要入土的人了不在乎這些,要是強留下來她還要給我吵的。」
老人說只要有他一間小屋有個床睡他就很知足了,他們的兩個女兒也表示尊重母親的決定。
按照政策,邵玉華可以用結髮妻子的身份跟隨董萬華回到臺灣,但是前提是她需要先和張燕生失婚。
劇照
那個年代結婚時根本就沒有想過辦理結婚證,為了失婚他們需要先辦理結婚手續,
民政局的鏡頭之下,張燕生露出了笑臉,他講:「
都要入土的人了,沒想到還能結婚嘞。」結婚證是辦下來了,但失婚就難辦了。
工作人員提出需要先解決他們的房產分割問題,新分到的房子屬於公房沒有房產證自然也就沒有辦法「一人一半」,
這就讓失婚暫時擱置了,折騰來折騰去什麼都沒有辦好,老張也沒有了耐心。
這時候兒女也都站出來反對,兒子水生說:「 團圓了一方就拆散了另一方,這麼大的人了失婚實在沒有必要。」
其實看到跟自己生活這麼多年的妻子硬要失婚,張燕生心裡怎麼會好過。
此時的邵玉華和老張剛剛搬進新分配的小房,本來高高興興氣色大好,見到邵玉華還在不停折騰失婚,氣得病倒了。
畢竟共同生活了那麼多年,一時間說放下就放下,其實邵玉華的心裡也是萬分內疚的。
無奈之下邵玉華一邊招呼老張,一邊張羅著把老張的戶口遷到大女兒家,在她心中無論怎樣都不願意放棄「嫁給」董萬華。
邵玉華
在漫長無盡的等待中,日子一天一天過去,董萬華的探親簽證要到期了,他已經續簽了一次,這一次他是必須要離開了。
奇怪的是,就在董萬華即將回臺灣的前兩天,張燕生的病情也有了好轉,
臨走前董萬華還拉著老張的手叫他好好保養身體,董萬華講:
「 玉華還是在你這邊,不會到臺灣去。」他一連說了兩個「 你放心」。
經歷過一次分別的痛苦,這次分別顯得更加撕心裂肺。
面對滿臉淚痕的邵玉華,董萬華也忍不住抹起眼淚,他對邵玉華講「 你保得了一邊,保不了另一邊,
45年了我們終於相聚,也許我們是喜劇的開始,可能說不定是悲劇的結束」,在董萬華的提議下兩人照了一張合影。
也許我不能陪在你身邊,但有張照片相陪,再見面總還有機會。
在機場兩個老人相擁而泣,董萬華安慰髮妻,臺灣和大陸關係越來越緊密,我們一定還會再見面。
二人心裡都清楚隨著年齡的越來越大,見面的機會也在慢慢減少,直到拖到最後一刻,
不得不登機了,董萬華才依依不捨地離開邵玉華。
慶倖的是上天不負有心人,在董萬華離開之後的每一年兩人都會相見,即使相隔千裡,
董萬華也會每年飛往上海來看自己的結髮妻子。
劇照
1994年邵玉華與張燕生徹底結束婚姻關係,但邵玉華依舊照顧著張燕生的生活起居。
1995年董萬華和邵玉華恢復婚姻關係,兩人終於可以堂堂正正的以夫妻身份生活在一起,
但是因為身份問題邵玉華遲遲沒能去到臺灣開啟共同生活。
在期盼中又過了幾年二人最終如願以償,在臺灣的一間小屋共同生活。
此時的老張,已經在1998年離開了人世,時光流轉如白駒過隙,歲月給二人的臉上添了數道皺紋。
可二人並不在乎,在他們心裡擁有彼此已經是這個世界上最幸福的事。
婚後的日子裡,他們靠著臺灣政府給的老兵補助,過著相對貧窮的日子,但是兩個人都很知足,
照顧董萬華的生活起居成了邵玉華生活常態。
她十分享受這樣的日子,柴米油鹽並沒有消磨二人之間的感情,在鏡頭下二人依舊挽著手滿臉笑意。
其實董萬華在臺灣也曾經組建過家庭,他跟上一任妻子失婚也有十餘年,生下了三個孩子。
對於孩子們,董萬華也是讚不絕口,他說兒子有出息在中學教書,女兒也很孝順。
邵玉華也曾回到大陸住在二女兒家,母親年齡越來越大,來回機票價格也十分昂貴。
二女兒希望邵玉華可以回到大陸來,但回到大陸就意味著要放棄董少華在臺灣的老兵補助,二人還是決定留在臺灣。
董萬華與邵玉華
張燕生的墓碑前,兒子水生邊掃墓邊說:「 爸爸媽媽遠在臺灣,他們不方便過來看你,就由我代替他們。」
2003年在臺灣的小家,二人坐在電視機前手把手觀看當年記者的採訪畫面,
看到張燕生二人都抹起了眼淚「 老張是個好人 ,他要什麼,我們都給他嘞。」
董萬華和邵玉華的結局也算得上是圓滿,但他們的遭遇,
確實很讓人心酸,這方淺淺的海峽最終再也不是兩人之間的阻礙。
面對鏡頭董萬華說:「 我希望祖國和大陸,早點統一,不但要實現一通,還要實現三通。」
我愛你,即使相隔千裡,哪怕分別多年,我對你的愛依舊不會削減,這是董萬華和邵玉華二人感情的真實寫照。
我們也希望這世上再無戰爭,不會再因為戰爭使有情人分別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