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世界的单薄,夺去你生命的厚度》
吸引我購買這本書的原因是「印度哲學」,以及它在兩年內再版17次。
本以為這只是一般的勵志書,細讀之下才發現它蘊藏的大智慧。《別讓世界的單薄,奪去你生命的厚度》作者熊仁謙本名熊慧行,筆名羅卓仁謙,台灣人,是一名佛教學者及作家,精通漢語、藏語、梵語及英語,現從事印度哲學研究及推廣。他有感現代教育嚴重物質主義化,就在Youtube創立了「快樂大學」推廣佛學精髓,幫助大家找回自己、快樂並坦然地活著。
不懂死亡,曲解存在,驅使我們無明而盲從,不斷做出錯誤選擇。
處在消費主義當道的現代社會,消費主義不斷鼓勵我們追求---追求「多」與「快」。現代人在資本主義、消費主義等各種商品化思想的鼓吹之下,價值觀越來越單一、內心越來越扁平空洞,逐漸難以適應忙碌焦慮的生活。此書以印度哲學追尋內在自由的角度出發,與外在物質主義劃下明顯的分野,正可讓我們在忙碌漩渦中找到一口喘息的機會,還能徹底找回自己內心的自由權。
用一套不一樣的思維,爬梳內在的恐懼與得失心,就能以寬闊從容,迎接生命厚實的一切。
此書共分成三個部分,第一部分:《生是意外,死是必然》、第二部分:《情感的力量》、第三部分:《真正的快樂》。
在《生是意外,死是必然》裡,作者提到接受一切終將化為烏有、全面瓦解,才是無懼與自在的開始。有了這種認知,我們才有辦法真正地為自己活著。在那之前,我們大部分的時間都是在逃避,或是處於恐懼而做決定。身處在相對進步的國家與地區,我們得到了高等教育,知道什麼應為,什麼不應為,教育讓我們能夠妥善解決問題。可是,平心而論,我們有被教育如何妥善解決或是面對死亡嗎?
死亡存在的最大意涵是,讓我們放過自己。唯有面對死亡,才能真正開始活著。面對死亡,就可以面對人生的不完美。
作者在《真正的快樂》裡提到,在由消費文化主導的現代生活中可以發現,所謂的「快樂」,其實是一種用消費去獲得興奮感、一種不無聊的感受。消費主義告訴我們:你生活中許多層面的問題,都可以靠購買產品或服務來解決。
但是,興奮與不無聊等於快樂嗎?
這種靠買東西就能解決問題的方法,就是所有問題都有一個「速食解決方案」,任何「不足」就用金錢來解決。電暖器壞了?買一部新的就好。嫌男友不夠貼心?換一個就好。生活乏味或職場不開心?出國散心就好。這種心態意味著:我有一些「不足」,需要去「改變」它,而我只要花錢、只要做點什麼就可以改善。一切變得如此之方便,逐漸產生一個認知:賺錢就是為了去花錢來彌補不足、來解決內在焦慮。賺錢、花錢就是解決問題的答案,所以是能讓我們快樂的。
但我們真的因此而快樂嗎?問題會不會不是出在我們得到的太少,而是我們認識太少、知道太少?
現代社會不斷告訴我們,我們會焦慮是因為我們有所不足,只要得到新的東西就可以解決問題,但問題會不會根本就是:我們焦慮,是因為我們對現況認識的不夠而導致的?印度哲學與與其他文化最大的差異在於:他們尋求的不是要「得到」等多,而是要「知道」更多。
印度哲學主張,物質給我們帶來的刺激,其滿足感遠不如人與人之間的情感交流。追求靠消費得來的物質刺激就像喝海水一樣,越喝就會喝越多,如同我們開始追求刺激之後,就需要更多更深的刺激,才會感受到效果。
印度哲學談的快樂,是梵文「shanti」,也就是寂靜的意思。印度思想家認為快樂是某種寧靜,而這個寧靜來自於「yoga」,意即「融合」。物質的刺激會對我們的內心造成負擔,讓它失去自制的專注力與敏銳判斷,我們的內心就不可能得到平靜。沒有和諧,就無法得到真正的快樂。因為快樂來自於寧靜,而寧靜來自於和諧,只有在真正的和諧產生之後,人才會是健康快樂的。
刺激會破壞和諧,因為刺激的本質是「制造對立」--- 當我們追求外在的刺激時,其實就是在放棄和諧,放棄快樂的可能性。
閱讀這本書,讓我接觸到印度哲學的理論。在這個瞬息萬變且紛紛擾擾的社會裡,我們無時無刻都在被各種資訊給困擾著,內心不得寧靜。各式廣告、消費訊息無不鋪天蓋地地在我們身邊出現,讓我們誤以為「我消費,故我在」,一切不開心不滿意不順心皆可訴諸消費。這種謬誤讓我們越陷越深,以為追求物質是彌補心靈空虛的合適方法。
聽過這句話嗎?快樂的人不是擁有的多,而是計較的少。西方也有一句話:「Less is more」。生存的基本需求真的沒有那麼多,當我們意識到這點,就會產生一種「活著」的感覺。這種「活著」就是某種「自由」的感覺---不受物質所控制的自由。
這樣,我們才能找回自己內心的自由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