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畫:在小村莊遇到沒有自由的女孩
391132
醫生或醫師(英語:physician、medical doctor、doctor),中國古代稱大夫或郎中,是從事醫學業務的專業人士,經由研習、診斷、預後、治療各種疾病、創傷、身心損傷,以促進、維持、恢復健康。醫師可能會將其執業重點放在特定的疾病類別、病患類型、治療方法上,即專科醫師,或可能負責為個人、家庭、社區提供持續性和全面性的醫療保健服務,即一般科醫師。「醫生」的「生」指先生,為敬稱。
中國三國東吳名醫董奉晚年為百姓治病不收診費和藥錢,但要求病人痊癒後必須到山上種植杏樹,名為「康樂杏」,後來「杏林」用於指「醫界」。
生物醫學
受西方文化影響,近幾個世紀以來醫學越來越走向科學的還原論和唯物主義,醫療人類學家通常稱之為生物醫學[4],這種發展型態在現代工業化的世界佔主導地位。生物醫學「以文化上獨特方式系統性的闡述人體和疾病」,是醫學生學習的世界觀。依此常規,醫學模型是培訓所有醫生的完整程序[6],包括心理態度。
醫生自身健康
有些評論員認為醫生有責任在健康事務上為民眾樹立榜樣,例如不吸菸。確實在多數西方國家醫生相對較少吸菸,他們的專業知識的確對其健康和生活方式產生有益的影響。根據對男性醫生的研究,醫生的預期壽命(白人73歲,黑人69歲)比律師或許多其他受高等教育的專業人士略高。與一般民眾相比,醫生較為少見的死因包括呼吸系統疾病(包括肺炎、塵肺病、慢性阻塞性肺病,但不包括肺氣腫和其他慢性呼吸道阻塞)、酒精相關疾病、乙狀結腸直腸癌、肛門癌、細菌性疾病。
醫生容易受職業危害,有格言說「醫生會成為最糟糕的病人」,主因是醫生發現自己有症狀時,會比一般的病患焦慮,醫生會將之前在醫學院學習的疾病套用在自己身上並推想最糟糕的診斷或結果。焦慮可能使之拒絕承認症狀或其意義,導致延遲就醫。焦慮可能影響病史,使之忽視重要的部分以避免為其診治的醫生做出嚴重的結論或行動。醫生較其他人多見的死因包括醫生自殺、自我傷害、藥物相關致死、交通事故、腦血管疾病、冠狀動脈疾病。醫生也容易職業過勞,其表現為長期的壓力反應,特徵包含對病患的照護品質變差、情緒疲憊、個人成就感下降。美國醫療照護暨品質研究所的研究報告顯示時間壓力是造成職業過勞的最大原因。美國醫學會的調查顯示超過一半的受訪者認為「太多的官僚任務」是職業過勞的主要原因[18][19]。
中華民國醫師因為沒有納入《勞動基準法》,長期處在過勞狀態,甚至因值勤過久與壓力因素導致中風、猝死等情形。2017年2月仍然有許多加班過勞的醫師與護理師。中華民國勞動部公告住院醫師自2019年9月1日起適用《勞動基準法》,但工時反而變長,主治醫師則尚未納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