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感是什么?有一个“作”的恋人是什么体验?

有一個“作”的戀人是什麼體驗?

 

安全感是什麼?

安全感是指個體具有的一種對出現的可能危害身體或心理的危險或風險因素的預感,以及個體在應對外界時的有力感與無力感,主要表現為確定感和可控制感

心理學中的安全感一般分為兩類:

第一類,生存的安全感,即對物理環境的反應存在的安全感,例如擔心自己會不會遇到自然災難、意外事故等;

第二類,關系中的安全感,即基於人與人之間關系相處狀況的一種反應,例如擔心自己是否被愛、被接納等。

我們今天要討論的安全感,也主要指親密關系(戀愛等)中的安全感。

人本主義心理學家馬斯洛在其需要層次理論中指出,安全感是人類最基本的心理需求之一,它對個體的心理健康和幸福生活具有重要意義。

一個有安全感的人,更能夠在瞬息萬變的世界中找到定位、實現夢想;而一個缺乏安全感的人,很難達到自我實現的境界。

有一個「作」的戀人是什麼體驗?

缺乏安全感的人在親密關系中有怎樣的表現?

1. 看起來比較“作”

越是沒安全感的人,在親密關系中越容易“作”,例如,一有事就提分手等。

一方面,缺乏安全感會讓個體懷疑自己是否被愛,只有通過作出一些荒唐的事才能讓他們確認自己是否被關注、是否是被肯定的;

另一方面,“作”也是個體把不安全感拋到別人身上的方式,試圖“逼”對方更好地保護自己。

2. 不自覺的討好

與“作”不同的是,還有一些缺乏安全感的人會控制不住自己的討好型付出,他們忍不住一味地付出,即使對方不需要。

缺乏安全感的個體的這種不自覺的過分付出,實際上是在弱化親密關系中對方的自我功能,渴望其能依賴自己。然而現實生活中,沒有人希望真正依附別人生活。

3. 神經質

缺乏安全感的個體在親密關系中常常處於“Ta必須愛我”和“我不值得愛”的矛盾中,情緒捉摸不定,會因為一點小事就崩潰。

例如,如果對方某天沒有表現出原來的熱情,就會懷疑對方是不是不愛自己了而感到自卑、痛苦等。這些表現往往和個體具有的焦慮型依戀等不安全型依戀模式有關。

有一個「作」的戀人是什麼體驗?

為什麼個體會缺乏安全感?

首先,不安全感的根本來源是個體的原生家庭,我們往往能從缺乏安全感的個體身上看到其父母教養方式等的影子。對於孩子來說,父母作為其生命的重要他人能否完全接納Ta是至關重要的。

如果孩子的父母常常忽視孩子或者在給予孩子關愛時常常帶有附加條件(如,只有孩子聽話才給Ta好臉色),那麼孩子在長大後進入親密關系中,就會很難相信自己值得被愛,沉浸在自我懷疑、否定的情緒裡,無法擺脫不安。

其次,除了原生家庭的影響,成年後個體在親密關系中的經歷也會影響安全感的獲得。若個體在早期遭受了嚴重的情感創傷,這種創傷往往會真實地儲存在他們的潛意識中,當他們再次進入新的親密關系中,只要遇到對方作出和前任類似的行為等,就會重新打開當初的負面情緒和記憶。

怎樣獲得安全感?

1. 接納自己,創造自由

接納自己不是指對自己的不足心甘情願地接受,而是指承認每個人都有缺點,我們唯一能做的不是逃避,而是勇敢地面對這些缺點,在不斷提升自己中獲得人格獨立和經濟自由。

2. 和自己的情緒和解

缺乏安全感的個體常常患得患失,很難有一種穩定的心境。常常是男/女朋友不夠關心自己就難受,對自己冷漠就痛苦。

這就需要個體嘗試“享受當下”,首先要停止自我批評和攻擊戀人;同時要慢慢學會管理情緒,明白自己確實正處在負性情緒中,並嘗試分析問題、轉移情緒、代替思維等等。

有一個「作」的戀人是什麼體驗?

3. 用恰當的方式提出訴求

一方面要避免沖動性的“作”。在和親密關系中的對象交流時,要讓對方明白自己的感受,盡量用事實代替情緒(如說“你昨天沒有找我”而不是“你現在找都不找我了”);另一方面拒絕絕對的順從和自我貢獻,在交往中也要試圖讓對方明白失去自己的後果,你是因為愛Ta才會如此努力。

4. 感受生活,熱愛生活

學會發現生活中的點滴美好。雖然自己擔心的事情很多,但是用心感受還是可以發現很多美妙的事情,讓這些存在的光亮溫暖自己。比如可以通過做手賬記錄生活等,從而豐富自己對生命的感知,更好地體驗生活。

最後,想對大家說:人的一生很短,不安常有,無論你是處在怎樣的狀態中,希望你看完這篇文章後,能夠用勇敢武裝自己,像《大魚海棠》中的那句話,去愛自己,愛生活,不斷前進吧!

參考來源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