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畫:沒勇氣告白,下場就是被好友搶先
n377321
p.s照片
相片,亦稱照片、寫真,是從攝影得出來的影像,始源於1826年。 通常由感光紙張收集光子而產生出來,相片成相的原理是透過光的化學作用在感光的底片、紙張、玻璃或金屬等輻射敏感材料上產生出靜止影像 。絕大部份的相片多是由相機拍攝所得,其種類有正像或負像,連續的相片影像可形成攝影一樣的情形。
歷史
第一張相片由法國發明者約瑟夫·尼塞福爾·涅普斯於1826年所創。
1841年,英國人威廉·亨利·福克斯·塔爾博特(1800-1877)發表了卡羅式照相法,由此產生了可被多次複製的底片,奠定了現代攝影負轉正的攝影工藝流程。在中國,攝影於清朝經由西方傳教士傳入攝影技術的。民國初年,許多以此為業的商家才開始興起。彩色相片也於這個時代開始。
日本最古老的相片是1854年拍攝的田中光儀像,攝影技術則於1905年正式被引進日本。台灣於日治時期引進照相技術,故沿用日本譯名稱寫真。而在大街小巷以此為業的店家,稱為寫真館。不過1950年代後,中華民國遷台以後一律改稱攝影、寫真與照相館,直至1980年代,日本娛樂事業逐漸開放,寫真一詞才又興盛至目前的情況。
1990年代,原本以底片與相機的攝影技術逐漸被數位電子科技所取代。
對於後膠片時代出生的人,相片對於他們而言是螢幕上一些彩色的像數或是個人社交版面上的一件裝飾。
攝影(英語:photography)是指使用某種專門設備進行影像記錄的過程。一般我們使用機械照相機或者數碼照相機進行靜態圖片攝影,靜態攝影也會被稱為照相。而攝影機(攝像放像機)則可以動態攝影,例如電視、電影。目前部分數位相機、數位攝影機,同時具有靜態攝影與動態攝影的功能。
基本原理
在攝影中,通常使用照相機或者照相暗盒(Camera obscura)作為照相設備,利用光學膠捲或者數碼存儲卡作為記錄介質。但也有例外,比如曼·雷的實物投影法(rayographs)就是利用影子在相紙上成像,而不需要用到照相機。
多數照相是用一系列的透鏡組成的鏡頭,將光線折射聚焦後在底片或者CCD光學感應介質,底片本身也是儲存介質,以化學變化儲存訊號。而CCD則會將光轉換為電子訊號後,以數碼存儲卡儲存。儲存的訊號可透過某些方式,還原成光學訊號後,用相片或顯示器觀賞。除了透鏡構成的鏡頭,少數鏡頭是用反射鏡或反射鏡搭配透鏡所構成。
歷史
相機的前身為暗箱(Camera obscura),又稱暗盒。原始的暗箱,只是利用一個黑暗的房子的一堵牆上的孔,將外面的景物投射到平面上。實際上,camera obscura的字面意思就是「黑暗的房子」。據說古代中東的遊牧民族就留意到這樣的現象:白天的時候,他們躲在帳蓬內休息,偶爾會看到投在帳篷上的倒立影像,而這些影像是來自帳篷的後方。
古代學者如墨子也注意到光線通過小孔可形成倒立影像。亞裡斯多德在他的著作《論問題》(Problemata)中,提及暗箱的概念。海什木利用針孔裝置,對日食進行觀察。這些針孔裝置,其工作原理,和現在被我們稱為針孔相機的工具,是完全一樣的。
值得一提的是,儘管「暗箱」的概念早在公元前已經出現,但要到1604年,camera obscura這個詞才出現。數學家克卜勒是第一個使用這個詞的人。
在15世紀,藝術家們開始利用暗箱作繪畫的輔助工具。布魯內萊斯基利用小孔成像原理進行臨摹[3],開創透視繪畫法。隨科技的進步,在16世紀陸續有人想出為暗箱裝上凸透鏡,令影像更加清晰明亮。值得一提的是,這些暗箱大多是無法隨意搬動的工具。
達文西在《大西洋手稿》中留下了暗箱的草圖。其後又出現可以隨身攜帶,且裝上鏡頭的暗箱[2],這類暗箱具有對焦機構,有一塊反光鏡,鏡上又有一塊磨砂玻璃可作對焦屏,對焦後把半透明的紙張放在玻璃上繪圖。為了令影像更加清晰,有人想出在暗箱內安裝一片隔膜狀的光圈[2]。
暗箱發展至18世紀,已經十分完備,方便攜帶的暗箱紛紛湧現,成為業餘畫家和畫壇巨匠在旅途上的良伴。至19世紀初,英法等國的攝影先驅開始以暗箱進行實驗,拍攝一系列的照片。不過,由於無法把影像固定下來(定影),照片一經光線照射,影像便消失[2],相信並沒有實物存世。最早期的相機,其外觀和畫家用的暗箱十分相似。事實上,有不少攝影先驅都是畫家出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