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動畫人的不解之謎:《鬼滅之刃》憑什麼10天突破100億?
日本動畫人的不解之謎:《鬼滅之刃》憑什麼10天突破100億?
2020年10月16日,《鬼滅之刃》年度劇場版《無限列車篇》在日本本土上線了。
雖然彼時仍正受疫情的影響,但這部日漫電影的票房勢頭卻是相當猛烈:首周(3天)即收獲46億日元刷新了影史新紀錄,而隨後也保持著幾乎單日10億日元的速率向前推進著,直到10月26日早上的統計,總票房已經接近104億日元之高。
此成績不僅可以坐實2020年度日本票房冠軍的位置,更是將《千與千尋》保持了近20年之久的“最快破百億的紀錄”(25天)給一舉打破了---
用時10天,《鬼滅之刃》即進入了日本本土影史票房的前十位置(目前排第10位),而它的這股勢頭如果能夠繼續保持,那想來包括《你的名字》的250億乃至《千與千尋》的308億日元票房也都可以輕易打破,影史紀錄被改寫也只是時間上的問題了!
當然,一般來說,能看到一部動畫獲得強勁的票房增長,那喜歡動漫的人理應會欣喜若狂。
但《鬼滅之刃》不太一樣,或許因為增長的勢頭實在太迅猛了,於是這部動畫的表現也就讓一部分動漫從業者不自覺的懊惱了起來,甚至還引發了一場小小的爭吵。
01.《鬼滅之刃》怎麼就能夠票房爆炸呢?
這場爭吵並非爆發在日本網友之間,而是發生於資深日本動畫人的圈子裡。早在首周票房刷新影史紀錄之後,圈內的動漫人就無不表示震驚甚至還給出了一連串的技術性分析---
他們有的堅持所謂的“時勢論”,認為票房之所以爆炸離不開疫情的影響。
因為過去大半年時間線下娛樂活動都備受限制,而如今好不容易解封了,那過去壓抑的消費欲望也就一並宣洩了出來並給《鬼滅之刃》帶來報復性的票房增長。
如上理論不能說沒有道理,但在另一群動漫人看來卻有點兒粗糙,畢竟和《鬼滅之刃》同期上映的電影不在少數,而在疫情處理進度上更優於日本的我們國內卻並無迎來所謂的報復性票房現象(一個不能被重復的社會現象似乎並不具備科學的嚴謹性,自然也就不具有權威的說服力咯)---
國慶檔確實有不少的票房爆發,但程度和往年沒有多大差別...
於是另一群日本動漫人便提出所謂的“品質論”,在他們看來導致《鬼滅之刃》票房爆炸的核心在於作品本身,是品質過硬所帶來的副產品---
“副產品”是所有文藝青年都非常喜愛的東西,它形容制作人一以貫之的秉承匠心,用一種理想主義的精神去打磨任何作品,從不對任何東西做出妥協,而所謂賺錢也只是“順便”的事情。
同樣的道理我們曾在國內互聯網大佬口中聽到過,對於曾作為三大門戶網站之一,也是現階段國內數一數二的游戲制作公司的CEO丁三石來說,興趣當屬他的創業第一動力(比如毅然決然的走去養豬),而賺錢也只是在自我實現道路上的副產品(自然而然就能獲得)---
當然,我們得承認“品質論”是具有一定解釋力度的,畢竟《鬼滅之刃》的原作畫風確實有點兒“不堪入目”,而在經過飛碟社的加持後,這部番劇也確實得到了毫不輸於熒幕電影的品質加持。
那又更遑論本身就沖著熒幕品質去打造的《無限列車篇》呢?
但較真來說,這個解釋又似乎默認將除了成功者之外的所有人都打上“活該”標簽,認為後者事業不如意的問題就出於不夠努力,是偏離了對初心的堅持是出於對唯利是圖的追逐的報應。
很顯然現實社會並不如此,秉承匠心的制作人們不說泛濫,但也算得上是多如牛毛。
票房大獲50億的《哪吒》是匠心的體現,而目前15億票房的《姜子牙》就更是注入了前者不可媲美的資本和人力,至於去年同樣制作費用不菲但最終只能收獲1.45億票房的《雪人奇緣》就更是揭露了“品質論”的弊端---
說白了,在競爭劇烈的行業,天才和匠心不會是稀缺的東西,但成功的作品永遠是少數,而如同《鬼滅之刃》劇場版般票房爆炸的作品就更可謂是鳳毛麟角的存在---匠心品質或許只是成功的必備因素之一!
那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鬼滅之刃》的現象級成功呢?
事實上在另一群日本動漫人看來,他們的答案是“不知道”(面對媒體采訪時的原話是:“真的不明白《鬼滅之刃》動漫為何一直高人氣”)---
當然,“不知道”絕不是什麼和稀泥的答案,相反這才是影視行業內在的本質底色,同時也是影視創作能夠持續興盛的關鍵所在。
02.動畫創作的內在屬性
如果動畫的制作如同數學和物理般已經有了確定的“爆品公式”,制作人只需要嚴密遵循每一個環節的配料投入即可產出佳作的話,那如今的動漫類型也早已走向了
“統一”,而作品的競爭也不再是品質,而是渠道的佔據。反正大小公司的動畫品質都是用公式算出來的(不存在高低之別),那誰能購買更多的渠道資源,那誰就能夠獲得鼎沸的票房收益---換言之,如今稀缺珍貴的不是人才,而是資本。
但很顯然,當下的動畫類型是百花齊放以及口碑的走勢也是參差不齊的。
哪怕是新海誠這樣的大神制作人,其在《你的名字》大獲票房和口碑成功後,也同樣遭遇《天氣之子》口碑兩極分化的尷尬局面,而後者的票房也僅有前者的一半左右。
而前段時間熱映的《信條》也是如此,它出自諾蘭之手,也被稱為史上最難拍和最燒腦的諾蘭電影,但最終卻只能收獲豆瓣7.8以及國內4.53億票房而已(目前仍處虧損)---
上述例子無不告訴我們“不確定性”之於影視創作的核心比重,也正因為這種特性的存在,動漫類型才不會走向乏味的統一,也給所有階層的創作人都提供了地位躍升的機會。
也就是說《鬼滅之刃》劇場版之所以能夠爆紅,其實全賴運氣---
飛碟社的匠心品質不可或缺,因疫情影響而導致的報復性消費也或許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它是在種種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才爆發出來的不可被預知的現象!
03.最後
說了一大輪,最後的答案依舊落到“不確定”這三字之上,而鑑於這是動畫創作的內在屬性,因此也注定日本動畫人的爭論是不會有任何結果的。
這事情也讓我想起量子力學裡的“不確定性原理”,此現象是經由大物理學家維爾納·海森堡提出的,而在一開始的時候曾一度被視作為“測不准原理”,以為所謂的不准確也只是測量條件不夠精准所導致的。
但隨著研究的深入,物理學家也知道了不是“測不准”而是“不確定”,哪怕你是上帝,你也不可能同時確定一個粒子的位置和它的速度---因為不能同時確定才是這個世界的本質!
而也正因為不確定性原理的存在,如今的物理學家也有了很強的底氣去確鑿所謂的人工智能根本就不可能模擬人類大腦的一切思維過程,而人類的可寶貴性質也有很強的可能能夠一直維持下去,不至於淪為機器的僕人。
《我的三體》刻畫的地球人和三體人的戰爭也是不確定性原理的一次極致體現,正因為競爭是多維度和不確定的,因此哪怕科技水平比人類強悍百倍千倍的三體人也不能坐實勝利的結局...
毫無疑問,這是一個帶有強烈希冀的推斷,而類比來說因為同樣具備不確定性機理,因此動畫創作也才有了繼續發光發亮的可能性。
我知道對於確定性的追逐是人類的底層欲望之一,而面對不確定的事物人類也常常會表現出彷徨和焦慮。但換個角度來說,如此負面的情緒為何又不能視作為動畫創作的“副產品”呢?
只要類《鬼滅之刃》劇場版般的作品能夠前赴後繼的出現,那不解之謎就隨它繼續不解之謎吧。
10天100億日元的票房佳績,足以抹平一切焦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