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動畫最大的賣點的是什麼?故事?劇情?不,其實是角色
日本動畫最大的賣點的是什麼?故事?劇情?不,其實是角色
日本動畫最大的商業賣點是什麼?很多人都會發表自己的見解,肯定有人會說,日本動畫制作優秀,畫面有張力,注重動作的表現,作畫也非常到位,故事腦洞大開,配音也十分專業,優點實在太多了,賣點也相當多。
但這些確實是日本動畫的優點,也都可以作為賣點。但是日本動畫能發展到如今的水平,和它主要推廣角色這一點是很有關的。
為什麼會說日本動畫的最大賣點是角色,而不是劇情或者其他的什麼?
如果你看過諾蘭的電影《信條》,你會發現這部電影裡的主人公甚至沒有名字。主人公和一些角色並不是劇情的核心,這類電影就是非常明確的靠故事來帶動劇情發展,然後讓觀眾感受到他的作品的世界觀,最終讓觀眾領悟導演要表達的含義,在這其中,角色完全沒有被著重,換句話說,不是這個角色,一樣的故事,還是可以打動觀眾,也不影響觀眾領悟作品的主旨和趣味。
但日本的連載動畫不一樣……隨便打個比方,《Re:從零開始的異世界生活》第二季出來,很多人就有一個吐槽,說,“雷姆不出來,這片我還看個屁啊”,有人會說,說這種話的人根本不是《Re:從零開始》的真粉,那我要問問了,有多少人開始成為《Re:從零開始》的粉絲,不是因為徹底喜歡上雷姆這個角色?
沒錯,日本連載動畫(主要是指TV的連載動畫),確實有劇情,但劇情大都是為襯托角色服務的。這和一些電影的“角色為劇情服務”是相反的。究其原因有2個方面的關系。1是時間限制,信息量的限制。
25分鐘的連載動畫,去掉片頭片尾,20分鐘多一些,這注定了日本的連載動畫無法在一集中承載更多的信息量,因為為了一集動畫有起承轉合和情節上的陰陽頓挫,20分鐘的劇情裡還要安排伏筆,轉折和高潮,不然就會讓一集顯得平淡無奇。在這樣的安排下,劇情能交代的信息量往往是相當有限的。
而真人電視劇一般是45分鐘一集,這就注定和動畫的信息量拉開差距,而從動畫這種表達形式來說,本身就不是以細節、信息量取勝的,而是經過提煉的內容,因此,從這一點來說,20分鐘的連載動畫,最容易做好的部分反而是角色。
因此在日本電視動畫的這種模式下,要塑造一個令人印象深刻的角色,要比塑造一個龐大的世界觀和層次豐富的故事,要容易得多,而業界,也確實這麼做的。
這就是為什麼有人要吐槽,為什麼日本那種爛大街的龍傲天輕小說都可以一部部被改編成動畫,還這麼受歡迎。因為龍傲天輕小說塑造角色不需要復雜的故事的鋪墊,光是一口氣升天的實力,就足以吸引很多人追逐,畢竟大家並不能在現實世界裡一步登天,因此看看動畫裡的角色一步登天,也仿佛很爽。這種跳過了故事,讓劇情全部為角色而發展的模式,就是如今龍傲天穿越動畫可以爛大街的罪魁禍首,也正是日本動畫賣角色而不是賣故事引發的。
第2點,就是商業上的考量。
這一點,有些人會覺得,日本動畫走向賣角色的方向是因為御宅文化的掀起,不無道理,但我覺得御宅文化的掀起是日本動畫往這個方向發展也是日本動畫模式的一個必然結果。
70年代流行的高達大熱,你也可以把高達看作赤裸裸的賣角色行為,因為有些人喜歡的就是高達本身,並沒有這麼在意故事,世界觀,劇情,而對他們來說,有著科幻設定的高達本身就是作品最大的賣點。那麼從商業角度來說,官方肯定是為了角色而讓故事為角色鋪路的。《高達UC》中獨角獸高達被描繪的這麼逆天,很多玩膠的朋友都會說,“騙錢獸,怎麼厲害怎麼寫”,你看,他們不是很懂商家的商法,但自己還是願意往這個坑裡跳,這就是我說的角色為重。
21世紀的日本動畫,賣科幻設定不這麼吃香了,換更加直接的,賣形象,賣美少女。這一招到目前為止,20年過去了,還是管用。所以會有《輕音少女》這樣完全不走主線劇情的純日常,甚至帶動了日常系動畫的興起,至今都不能說沒落,這就是日本動畫“賣角色而不是故事”的鐵證。
當然,動畫制作資源的匱乏和限制,也確實讓動畫大都只能以20分鐘一集,多家公司合作投資出連載的形式來賺錢,而不能走宮崎駿那種,大投資,大收益的模式,也是有苦衷的,畢竟吉卜力也好,新海誠也罷,那種大投資大回報的模式也承擔了大的風險,所以資本最終大都是流向了20分鐘的電視動畫,靠賣角色為生。
所以,絕大多數的日本動畫,無論制作多精彩,故事多感人,作畫多牛x,最終都是為了突出角色,當然不是絕對,但是的確是絕大多數。想想《一拳超人》,作畫多厲害,各色大佬參與,被捧為作畫神作,然而再神,也只是為了突出埼玉的厲害,最終我們喜歡還是角色本身,畢竟靠真正的硬核作畫廚,《一拳超人》也不可能賣得動……靠的還是大眾觀眾的喜好,那能欣賞到的,也只有角色這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