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去別人家吃飯時,一定不能空著手去?
為什麼去別人家吃飯時,一定不能空著手去?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實用的心理學
禮物是人們建立關系的助推劑,去別人家吃飯要帶上禮物是一個源遠流長的習俗,它之所以經久不衰,是因為它特別符合人們的心理需求。
為什麼會出現送禮的習俗?
目前我們仍然保留著去別人家吃飯的時候要帶上禮物的習慣、別人請客的時候要隨份子錢的習慣。
這些行為都屬於社會交換行為,是一種利他主義(Altruism)的行為,我們往往會認為這些習慣是很常見的,所以覺得它們是理所應當的不需要質疑的存在。
實際上心理學家、進化生物學家、社會學家都對利他主義的起源非常感興趣,達爾文就曾經提出過一個叫做“利他主義難題”的問題,達爾文的自然選擇學說強調的是物競天擇。
比如說心狠手辣的黑寡婦蜘蛛會吃掉雄蜘蛛,這是符合物競天擇的規則的。
但是工蜂保護蜂王和其他蜜蜂這樣犧牲自己的利他行為,該怎麼用物競天擇的基本規則來解釋呢?
因為利他行為往往會損失自己的利益,使別人獲得利益,這樣做的生物的生存率會下降,按照物競天擇的原則,應該早就淘汰了。
後來的社會學家對於這個難題也很感興趣,於是將利他行為分為了親緣利他、純粹利他和互惠利他這三種利他行為。
中國有古語叫做“禮尚往來”,送禮這個行為實際上就是互惠利他行為。
如果我們送禮,別人也會對我們以禮相待;如果我們不送禮,我們就好像釋放了一個不想和對方交往的信號,於是我們可能就會喪失這段關系。
回到為什麼會出現送禮的習俗這個問題上,答案是:它是一種偶然行為。
我們可以先回顧一下上班時間是怎麼從8小時工作制演變為996工作制的,剛開始的時候只有一部分人自願加班,在這個時候自願加班的人肯定是要比按時下班的人更加具有競爭力的。
於是那部分按時下班的人也被迫跟著996了,然後996就變成標准配置了。
送禮這個行為的出現也是這樣的,送禮這個利他行為剛開始在人類社會中是偶然出現的。
由於送禮的人比不送禮的人更加具有吸引力,於是慢慢地大家都開始送禮,禮尚往來就演變成為了基本習俗。
人們為什麼喜歡禮物?
上文是從社會層面的角度來看待禮尚往來的行為,接下來我們得看看個人層面。
送禮這種行為是深諳人心的智慧法則,為什麼呢?
主要有兩個原因:
- 人們喜歡意外驚喜,尤其是免費的
行為心理學家曾經對此做出過相關的實驗,當人們得到免費的商品時,同時觀察他們的腦部活動情況,結果顯示了他們的大腦的獎賞中心是非常活躍的。
- 讓對方感受到心理平衡
從短期關系看,對方確實是有可能不求回報地為你准備精美的午飯,但是如果你無法及時地反饋對方的心意,你們很難維持長期的友善關系。這個時候,送禮可以作為你反饋對方的心意的媒介。
除此之外,如果你之前每一次去對方的家裡吃飯的時候都會送禮、或者對方的生長環境中有送禮的習俗,那麼他們的內心是會有預期的,這個時候送禮是更加明智的選擇。
送什麼樣的禮物呢?
送禮最好是送包裝精致的,並且不是非常昂貴的中等價位的禮物,為什麼要推薦這樣的虛有其表、華而不實的禮物,而不是直接給錢或者送朴實無華的實用性的禮物呢?
行為心理學家對此是做過相關研究的。他們發現人們內心有兩種衡量事物的標准,第一種叫做市場規范,第二種叫做社會規范。
市場規范的衡量標准是金錢,社會規范的衡量標准是人情。
美國的退休人員組織曾經問過一些退休律師是否願意低價為退休人員服務,大概是30美元一小時,幾乎沒有律師同意。
然後這個組織的項目負責人就問律師們是否願意免費為需要幫助的退休人員服務,結果大部分的律師都同意了。
這是因為涉及到金錢,我們就會用市場規范來衡量我們的付出,30美元會讓律師感覺工資過低,而免費服務會讓律師使用社會規范,以人情來衡量。
所以,如果我們去別人家吃飯,給的是錢,會讓對方的心理從社會規范軌道轉變為市場規范軌道,不利於我們和對方的關系建設。
在送禮的價值問題上也是需要多加講究的,最好的方法是觀察對方是一個怎樣的人,是喜歡貪圖小便宜的人,還是喜歡回報相同價值禮物的人。
一般來說,是不建議送價值高昂的禮物的,這樣會讓對方產生回禮的負擔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