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無需避禍,無怨自然無災
《素書》:人生無需避禍,無怨自然無災
一、
怨恨是災禍的開始。
每一次怨恨的形成,都給人生留下了災禍的引子。
我們仔細觀察就會發現,生活中那些脾氣古怪而又暴躁的人,人生大多不順。
世間萬事講究的因果,所有的禍患在自己身上都能找到原因。
正因為他的脾氣暴躁,自以為是,所以在生活以及工作中才會遇見許多阻礙,因為脾氣暴躁,不懂溫和,容易因為性情過於剛強而產生怨恨,時間久了,不僅幫助自己的人很少,甚至暗中使壞的人越來越多。
所以在《菜根譚》之中有一句話叫做:禍不可避,去殺機,以為遠禍之方而已。
禍患不可逃避,只有排除怨恨的情緒,才是作為遠離禍患的根本。
與人相處最好的狀態就是:不求有功,但求無過,不要期望別人對你感恩,只要能做到大多數人都對你沒有怨恨,這就是為人處事極好的一個狀態了。
在很久以前,楚國包圍宋國的戰役之中,子重請求得到申邑和呂邑兩塊城邑作為獎賞,楚共公答應了。
巫臣這個時候說:“不行,申邑和呂邑是重要城邑,也是戰略重地,如果私人佔有,就不能成為城邑了,其他國家會對我們產生威脅。”
於是楚共公又收回了封賞,子重因此怨恨巫臣。
另外一個人叫子反,他想要迎娶夏姬,巫臣又出來阻止,最後反而自己娶了夏姬,還逃到了晉國。
子反也因此怨恨巫臣。
後來等到楚共王繼位之後,子重、子反兩人合謀殺掉了巫臣的族人,並且還瓜分了他們的財產。
巫臣知道之後,從晉國寫信給子重、子反兩人,對他們說:“你們用邪惡貪婪的方式侍奉國君,又殺了很多無辜的人,我會讓你們疲於奔命的而死的。”
後來巫臣又到了吳國,使吳國和晉國達成友好的盟約關系,並且教吳國軍士使用兵車和排兵布陣,又讓自己的兒子留在吳國做官。
當吳國的軍事實力逐漸強大之後,就開始進攻其他國家,而子重、子反一年七次被派出去征戰救援,就像之前巫臣預料的那樣,整天過著疲於奔命的征戰生活。
巫臣的做法在當時並不算過分,最多算是“好色為淫”,不過是犯了道德層面的問題,但是子重子反兩人卻缺乏寬容之心,公報私仇,合謀殺害了巫臣的族人,並且瓜分了族人的財產,也使雙方生出了深重的怨恨,更是將巫臣徹底推到了對手的位置上,最後又讓兩人疲於奔命。
不管是巫臣的族人被殺,還是子重子反最後常年奔波於戰爭之中,雙方的災禍都源於同一個根源:怨恨。
二、
大的矛盾一定是因為小的怨恨逐漸累積產生的結果,所以化解怨恨是一個人在生活中需要避免的重要核心。
老子提倡說:我恆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
這種“慈愛、節儉、不敢為天下先”的人生姿態,除了能夠修養自身德行之外,從另一個角度來說,也是避免自己的鋒芒觸碰別人的自尊和利益,這樣才能避免怨恨。
人生的隱患是因為一個人的內心狡詐,心胸狹隘生出怨恨引發的結果;而一個團隊,甚至一個國家的災禍,則是因為當政者無德無量,由矛盾生出內亂的原因。
《素書》之中有一句話叫做:柱弱者屋壞,輔弱者國傾;足寒傷心,人怨傷國。
房屋梁柱軟弱,屋子才會倒塌,才力不足的人執政,國家才會傾覆;腳下受寒,心肺受損,人心怨恨,傷害國家政權。
強大的王朝不僅僅是因為統治者的有勇有謀,也是因為輔政者的德行高尚。
像劉邦一樣,劉邦本身雖有一定智謀,但是品質低劣,他能夠平定天下,主要是因為他身邊有“漢初三傑”:韓信、張良、蕭何輔佐其左右,可見有智有謀的輔佐之臣多麼重要。
而一個朝代的改朝換代,自然也是因為朝中大臣的腐敗無能,昏庸貪婪致使彼此之間產生深厚矛盾所帶來的悲慘結果。
《易經》之中說:德行很薄位置卻很尊貴,智謀不夠圖謀卻很大,力量不大,負擔卻很沉重,這是沒有不失敗的。
對人生來說,修正自身德行,注意自己的言談舉止,避免因此生出怨恨;而對於團隊來說,避免小人從中作梗而使風氣腐敗,才不至於走向失敗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