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挖台積電人才沒用 陸晶片巨頭砸錢搶2大咖下場曝光
隨著陸美科技產業競爭愈發激烈,以及北京當局在「中國製造2025」強調對基礎建設深化、科技產業強化,半導體自主化成為大陸政策重心,人才來源也成為必須解決的困境。
據日媒近日報導,全球晶圓代工龍頭台積電遭挖角上百名工程師,但早在多年以前,就有台積電高階人才前往大陸半導體公司任職。
據《日經亞洲評論》報導,不具名人士指出武漢弘芯與較為不被業界所知的泉芯(濟南)兩家半導體廠,近1年挖角台積電50多名工程師以及其他專業人才等上百名員工,藉此研發14奈米和12奈米。
消息更指出,武漢弘芯提供比台積電年薪多出2~2.5倍酬薪,雖然距離台積電仍有2~3個世代差距,但在大陸半導體的技術已經相當領先。
回到兩岸半導體人才戰,台積電2000年併購世大半導體,創辦人張汝京不滿張忠謀的治理,帶領百餘名的工程師前往大陸市場,創辦中芯國際,開始拓展0.25微米、0.18微米,甚至到90奈米,不到3、4年,中芯國際就成為全球第三大晶圓代工廠,張汝京也被稱作「中國半導體之父」。
不過,台積電也因此控告中芯國際侵犯專利權與洩漏商業機密,最終在2009年底,台積電勝訴,中芯國際判賠2億美元以及中芯國際10%股權,時任中芯國際總裁的張汝京也被迫下台。
隨著大陸成為全球半導體需求最大的市場,不少傳聞指出台灣的半導體人才被挖角至大陸市場,包括現任為聯發科執行長的蔡力行被傳出將出任紫光集團重要職位,讓聯發科董座蔡明介積極聯絡才挽留住人才。
對此,紫光集團2015年收購美國半導體大廠美光失敗後,挖角台灣DRAM教父、當時為華亞科董事長暨南亞科總經理的高啟全,擔任紫光集團全球執行副總、負責紫光半導體儲存業務。2019年6月底宣布,宣布由高啟全擔任該集團執行長,協助大陸DRAM產業全力衝刺。
至於中芯國際,在2016年宣布以年薪4萬美元(約128萬元新台幣)延攬台積電前共同營運長、時任董事長顧問蔣尚義擔任獨立非執行董事,引發台灣半導體產業震撼,創辦人張忠謀也是在3天前才得知消息,就算極力勸阻,蔣尚義也心意已決。
蔣尚義在2019年6月宣布卸任中芯國際獨立董事,並轉任大陸半導體廠武漢弘芯執行長。
雖然蔣尚義曾強調絕對不跟老東家台積電搶生意,卻在2019下半年於官網公告要進軍7奈米以下製程,違背不會與台積電業務重疊的承諾,更在年底耗資200億美元建廠,舉行首台高階ASML光刻設備進廠儀式,頗有進軍先進製程的意味。
若從日媒報導指出的時間來看,武漢弘芯就是這時找來不少原本在台積電任職的工程師與人才前往發展。
但在今年6月陸媒報出消息,該公司1年來面對要求的資金沒到位,以及營運上的問題,傳出有倦勤之意,可能會退出武漢弘芯團隊,打擊大陸半導體自主化進程。
中芯國際也在董事長周子學帶領下,定調發展先進製程最快方式,就是挖角人才,2017年10月延攬前台積電前研發處長梁孟松擔任中芯國際聯合執行長,並從前一份任職公司三星電子帶走多位台籍、韓籍工程師。
在梁孟松帶領下,中芯國際短短300天突破陷入3年困境的14奈米製程,良率從5%激增至95%,營運也出現好轉跡象,並在美國對華為禁令緊縮後,拿下台積電12奈米手上拿下華為麒麟710處理器,轉單至中芯國際14奈米製程。
中芯國際也在今年6月申請上海科創板通過受理,啟動陸股10年來最大IPO,展現大陸半導體自主化的決心,中芯國際在7月16日掛牌首日股價飆漲逾200%,市值突破6000億元人民幣。
中芯國際7月底宣布將在北京擴展28奈米製程,而非市場期待能滿足華為需求的14奈米製程,加上最新公布的財報顯示,下季中芯南方固定資產將開始折舊,就算歸屬母公司利潤年增暴增超過644%。
為了避免陸美對抗導致人才流失,中芯國際今年5月26日宣布授予8名董事累計235.97 萬份的購股權,梁孟松獲得與董座獲得數量並列最高,被視為綁住難得人才的行動。
然而,中芯國際技術與半導體大廠如台積電、英特爾與三星明顯不在同一個層級,甚至與台灣晶圓二哥聯電的競爭也有段差距。
中芯國際選擇打好基礎擴展業務,並在N+1、N+2世代努力研發,專家更認為其技術已經往台積電7奈米靠至,但是提高資本支出仍讓市場擔憂,將其股票評級降至「賣出」,股價近期直直落,市值也失守6000億元人民幣大關。
晶圓代工領域不只是人才是否充足,還包括資金密集、與客戶長期合作關係,依照台積電給出的資料顯示,2015年至2019年的員工主動離職率低於5%,中芯國際卻在2018年高達22%,遠遠是同業的1.3倍之多,在大陸市場各家廠商仍處在激烈競爭之下,恐怕難以只靠挖人才就取得先進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