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憤怒和不如意都是別人造成的!指責型人格的思維慣性傷人傷己

我的憤怒和不如意都是別人造成的!指責型人格的思維慣性傷人傷己

我的憤怒和不如意都是別人造成的!指責型人格的思維慣性傷人傷己

我的憤怒和不如意都是別人造成的!

這是指責型人格的內心邏輯。他們常說:

我沒有問題,有問題也是因為你而引起的;

要不是你這樣,我就不會那樣;

都是因為孩子不聽話,我的脾氣才會變得越來越壞;

都是因為我老婆不收拾屋子,讓我找不到東西,我才上班遲到的。

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特點,遇到問題時,不會從自己身上找原因,而是一味地歸因於外界。

這其實是他們心理還沒有發展成熟的一種體現。

我的憤怒和不如意都是別人造成的!指責型人格的思維慣性傷人傷己

因為只有弱小無助、內心害怕失控的小孩子,才會把自己不願意承受的東西劃歸於外界。這樣就會感覺安全一些。

很多心理沒有得到成長的人,總會把不好的一面同自己割裂開來,投射到別人身上,覺得自己是個“不會有錯”的人。這是把想象當成了事實。

那些“都是因為孩子不聽話,我的脾氣才會變得越來越壞”的父母,其實在沒有孩子時,他們的脾氣照樣不好,孩子只是他們無法面對真實自己的借口。

久而久之,這種自欺欺人的做法,還會讓他們形成一種受害者的心態。

我的憤怒和不如意都是別人造成的!指責型人格的思維慣性傷人傷己

“我不能認錯,否則我就會死!”

指責型人格的人,往往會覺得認錯是一件很羞恥的事。因為在他們心中,認錯就代表著自己整個人就被否定了,也就意味著自我被殺死了。

這可能是因為,在他們早年的人生裡,常常遭遇被指責的經歷。比如,受到父母的苛責或被要求完美,一旦達不到父母的要求或期望,就會受到否定與指責,甚至受到嚴厲的懲罰。

於是“我不能認錯,否則我就會死”就成了他們潛意識的一種信念。

我的憤怒和不如意都是別人造成的!指責型人格的思維慣性傷人傷己

在孩子的心中,人只有兩種,要麼全錯,要麼全對。如果承認自己錯了,那就意味著自己整個人都被否定了。

由於他們太小,還無法獨立為自己負責。所以,這種感覺對他們而言,無異於是一種毀滅性的打擊。

雖然,後來他們已經長大成人了,完全有能力為自己負責了。但是,由於潛意識裡的力量太強大了,讓他們無法走出過去的陰影。

這樣的他們,一旦遇到失控的情形,內心首先響起的是童年時父母的聲音:都是你的錯!

他們內心不願意再體驗到那種兒時傷口被撕裂的痛,於是潛意識便自動開啟了本能的防御機制:“不是我的錯,都是因為你……”

把責任推向外界和他人,自己的內心就感覺安全了。

我的憤怒和不如意都是別人造成的!指責型人格的思維慣性傷人傷己

指責型人格傷人又傷已

和指責型人格者相處,是一件令人痛苦的事。因為常常被數落,很容易產生自卑感和自我厭惡;

總被挑剔和指責,自我價值感受損,還會讓人覺得自己一無是處。

經常處在這樣的處境裡,還會使人變得膽小退縮,變得小心翼翼,怕犯錯,怕惹人不高興。

長期這樣,人就會活得很壓抑,想逃離,或者因為受攻擊而產生憤怒,於是爆發劇烈的沖突。

實際上,指責型人格者自己也很痛苦,因為傷人的同時也在傷已,讓身邊的人不斷地疏遠自己,感覺到自己不受歡迎。這讓他們在自尊心受損的同時,內心也倍感孤獨和壓抑。

我的憤怒和不如意都是別人造成的!指責型人格的思維慣性傷人傷己

一個只盯著負面信息的人,內心其實是嚴重缺乏安全感的。由於他們曾感受過來自外界太多的敵意,所以內心才會對世界充滿戒備和敵意。可以說,這是早年被寫進生命的一種底色。

如果我們對他們以牙還牙,只會讓他們的敵意更重,加固他們的防御高牆,導致指責升級,矛盾更加激烈。

當然,如果你認為自己沒有必要在他們身上浪費時間精力,他們怎樣都與你無關,你可以選擇遠離他們。

但是,如果他們是你至親的人,或是你無法擺脫的人,那就得想辦法改變這種痛苦的相處模式了。

我的憤怒和不如意都是別人造成的!指責型人格的思維慣性傷人傷己

怎樣與指責型人格的人相處

首先,理解他們這種人格的形成原因,從他們的負面情緒和語言中解讀出正面的動機。

他們常常因為小時候有過很多被否定被指責的痛苦經歷,所以自我價值感被貶損,時常感覺挫敗和無助,才會把焦點放在對外界和別人的期待上。

我們需要意識到,他說的“你錯”,並不是你“真的錯了”。做到這一點,你才能平靜下來,去解讀並看清他指責背後真正的意圖。

其實,每一種指責的背後,都含有期待和動機。比如:對自我價值感的保護,希望得到他人的尊重等等。

我的憤怒和不如意都是別人造成的!指責型人格的思維慣性傷人傷己

其次,幫助他分清責任邊界。

當他學會分清什麼是可控的主觀因素,什麼是不可控的客觀因素,漸漸地,他也會開始接受一些事實,而不是盲目地指責他人。

比如,孩子生病了,他指責你沒照顧好,其實是他內疚自己沒有時間照顧孩子,怕你責怪他。同時他也期望孩子能得到更好的照顧,身體更加健康。

解讀到他的擔心與期待後,你就可以告訴他,孩子生病的確不是他的問題,但也不是你的問題,因為這是一個不可控的因素。你可以肯定他愛孩子的心情,並請他放心,你今後也會更加用心地照顧好孩子的。

其實,指責型人格的人,內心是很脆弱的,因為害怕受傷害,才會先做出攻擊來保護自己。而且通常他只會攻擊身邊最親的人或更弱小的人。

我的憤怒和不如意都是別人造成的!指責型人格的思維慣性傷人傷己

善意與愛,是化解敵意的有效方式。

武志紅說過:“一個人的脆弱,很少是寵出來的,大多是幼時被情感忽視造成的。”

當一個人內心積攢夠了愛,敵意就會消失。

如果他發現很多情況下,對方不會像父母那樣指責自己,而是向自己釋放善意,他也會漸漸放下防御的。

我的憤怒和不如意都是別人造成的!指責型人格的思維慣性傷人傷己

一位網友這樣說:

“從小在外婆身邊長大的我,快六歲回到家,因為生活習慣等等原因,使我的原生家庭並不能容忍我所做的一切事情,以至於不能容忍我這個人。我也經常做個背鍋俠,所有的生活不如意都會歸到我身上,“都是因為你……”,雖然只是一句話,可是這是個思維的定式,如果一旦有壞結果,那就是因為我或者因為我爸。

現在我發現我也好像有這個習慣,我一般都會把所有的怨氣撒到我老公身上,而我並不敢把情緒撒到元凶身上。 以前有很多種情景我做錯了事情,我問老公為什麼沒有怪我,他說已經發生的就要解決,怪你沒用啊。”

這位老公的做法就沒有敵意。他讓她明白,除了責怪他人,還有更好的處理問題方式。

當對方認識到自己的問題,並放下敵意,就是改變的開始。

但這個改變可能需要一個艱難而漫長的過程。

你可以在對方值得欣賞的地方多給一些肯定,提高他的價值感,陪著他一起進步成長。

我的憤怒和不如意都是別人造成的!指責型人格的思維慣性傷人傷己

如果你是指責型人格,要怎麼改變自己呢?

一、接受自己的不完美

首先你要意識到,這個世界上並沒有完美的人,所以,每個人都會犯錯,這是很正常的現象。

學會接受自己並不完美的現實,才能為接納錯誤騰出心理空間。只有接納了自己的錯誤,才有機會與錯誤和平相處,並從中學會成長。

二、正確認識錯誤

回憶一下,你是否沉浸在“我錯了=羞恥”的感覺中,和“犯錯=被懲罰”的恐懼中?

如果是,你可以告訴自己:那只是童年時的一種場景。現在你長大了,場景已經轉變了,不會再有人因此而懲罰你。

童年時,我們之所以不能接受自己是有錯的,是因為那時的我們以為“犯錯”就是“壞孩子”,我們不願意接受自己是個“壞人”。

現在我們知道,所有的人都會犯錯,但並不等於他們是壞人。犯錯是一件再正常不過的事。

當我們拋棄了“我不能有錯”的念頭,就走出了改變的關鍵一步。我們就學會了寬容自己和他人,而不是否定和指責。

因為我們知道,一個人在某件事上有問題,並不等於“這個人一無是處”或“整個人都有問題”,他也可能在其他的很多方面都很優秀。

我的憤怒和不如意都是別人造成的!指責型人格的思維慣性傷人傷己

三、把目光從負面的關注移開,多嘗試去發現和欣賞別人的優點。

當你這樣做時,你會發現,很多優秀的人都會坦然承認自己的錯誤的。

在你的童年,父母沒有教會你如何正確對待錯誤,所以當你看到你所欣賞的人坦然認錯時,你才會驚訝地發現:

原來他也會犯錯,原來犯錯並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原來承認錯誤也可以這麼自然和令人信服!

是的,承認自己也會犯錯並不可恥,是一件勇氣可嘉甚至了不起的事。我們的自我價值感不僅不會因此而降低,相反地,勇於認錯還是強者的表現,也因此更能獲得大家的敬重。

四、放下對別人的期待。

很多痛苦與憤怒,都是因為我們心中對外界對別人有太多的期待,當你放下期待,很多煩惱就會隨之消失,你會獲得一種平靜。

因為你所能掌控的只有你自己。

遇到不順心的事或期待得不到滿足,就想發脾氣或歸罪於他人,這是一種不成熟的體現。當你有類似表現的時候,就提醒一下自己:是不是又回到童年的想象模式中?只要意識到了自己的問題,就能減少它的發生機會。

一位網友說:

我現在發現,自己經常遇到不順之事,就想發點脾氣。剛一發作就馬上又笑了起來:看吧,又要發作了。頓時也就平靜了下來。

是的,這就是改變的開始。

參考來源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