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變態」小鎮,一群65+老人,堅持15年「零垃圾」,個個年入千萬
上勝町
日本的一個小鎮
這裡風景優美
是著名的旅游聖地
上勝町有一個很有趣的名字
叫“零垃圾小鎮”
因為當地住著1700多人
卻幾乎不生產垃圾
悠久寧靜的村莊
如詩如畫的山川
郁郁蔥蔥的茶園
這裡被評為日本最美的14座村莊之一
然而,村子並不是一直這麼美
上世紀90年代的時候
這裡差點變成垃圾場
90年代的上勝町,並沒有垃圾回收的概念
和大多數農村一樣
居民處理垃圾只有兩條路:
要麼燒掉,要麼直接扔進山裡
再潔淨的環境也禁不住這麼“糟蹋”
原本自然秀麗的小鎮
青山不再、河水污濁
環境急劇惡化
連當地居民的生存都變得危險
黴斑、惡臭、老鼠...
居民們意識到:
如果環境進一步惡化
大家就只能背井離鄉了……
為了保護小鎮的生態環境
一場與垃圾的戰爭打響了
2000年,小鎮將僅有的兩個焚化爐關閉
杜絕垃圾焚燒
2003年,小鎮正式發表零垃圾宣言
致力於在2020年前
消滅小鎮的垃圾焚燒爐和垃圾處理加工設施
從那時開始
小鎮居民接收了一個“不可能”的任務
任何東西都不可當垃圾扔掉
都必須回收
然而設想很美好
操作難度不是一般地大
看了冗長又復雜的垃圾分類說明書後
居民們的第一感覺是
大寫的“懵”
太麻煩了吧!
誰能記得住!
阿姨們十分困惑
當了幾十年的家庭主婦
誰會去管垃圾可不可以回收呢?
全堆在院子裡一燒不就好了!
餐廳老板、超市老板也感到痛苦
店裡每天都有大量的垃圾
都得進行分類
這得多干多少活兒啊?
對於上勝町的居民們來說
垃圾分類是一個大挑戰
分類精細到變態
口紅膏體屬於“可燃物”
口紅管則是“小金屬物”
一只襪子算是“可燃物”
兩只襪子屬於“舊衣料”
就連牛奶盒必須折平、洗淨、晾干
水瓶的瓶身,和瓶蓋分開放
就連瓶身上的標簽
也要小心地撕下來
放到另一個分類箱中
費腦子、費時間、費精力...
花多大力氣
才能記住這麼多的規矩
大家都感到很痛苦
但為了恢復原來的青山綠水
為了優美的生活環境
大家下定決心
麻煩就麻煩點吧
大家相互鼓勵
彼此監督
小鎮甚至設了兩位小哥
時刻監督大家的垃圾分類正不正確
這一堅持,就是15年
漸漸地,垃圾分類從最初的負擔
變成了一種生活方式
大家從這場“戰斗”中
學會了善待萬物
垃圾,其實是放錯地方的寶貝
沒有廢物之說
農田裡的稻草人
是廢棄衣物做的
房頂五顏六色的燈
是用酒瓶做的
當地的標志性建築物
Rise & Win啤酒廠
也都幾乎全部使用回收材料制造
工廠的窗格
都是居民廢棄的窗戶
毛織品類的垃圾
回收消毒,重新編織
變成了袋子、玩具、衣服
“分類”、“回收”、“再利用”
成了最常掛在大家口邊的三個詞
這種循環利用的思維
還幫助當地的阿公阿婆們“發家致富”了
這得從日本的料理的特色講起
日本料理講究色自然、味鮮美、形多樣、器精良
一菜一器
按季節和不同的菜式選擇不同容器
就連盛器上的花紋,和配菜的裝飾
也因季節而異
而上勝町漫山遍野的樹葉
也得以加入“循環再生產”的行業
當地的農業指導員橫石知二
帶領著村民們
創立了品牌【彩】
專門售賣上勝町美麗的樹葉
和許多偏遠山村一樣
上勝町也面臨著青壯年勞力不斷“外流”
鄉村空心化的問題
然而,通過一片小小的楓葉
這裡的阿公阿婆竟然每年收入超千萬日元
老人們都熱衷於賣樹葉賺錢
一個個身體硬朗的很
大家沒時間生病
最後,村裡的養老院都關門大吉了
別的地方的老人都要靠養老金為生
這裡的80歲老人卻每年繳納稅金
讓人心生感嘆
這座心懷淳朴、回歸自然的小山村
也成為了鄉村重生的典范,吸引了無數人
現在我國的大部分地區
都采取垃集中堆放的方式
把垃圾混合在一起焚燒、或者挖坑深埋
焚燒後的產生的二噁(wu)英
是可怕的致癌物質
深埋的塑料垃圾,百年不腐
引起土地結塊
甚至影響農田耕種,後患無窮
論保護環境,脫貧致富
我們還真得向這個日本小鎮學習
多用一些巧勁兒
走適合當地條件的發展路線
綠色發展、和諧發展
共建美麗的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