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不開心的真正原因:智慧不夠
一個人不開心的真正原因:智慧不夠
王陽明一生歷經坎坷,遭廷杖、下詔獄、貶龍場、功高被忌、被誣謀反,可謂受盡了命運的折磨。放在平常人那裡,早就被郁悶死了。
但王陽明在生活中一直保持積極樂觀的情緒!
王陽明在龍場的時候,跟他去的隨從都相繼病倒,只有他自己安然無恙。
王陽明自己說:“我來龍場兩年,也被瘴毒侵害,但是我卻安然無恙,這是因為我始終保持了積極的情緒,樂觀的心態,沒有像其他人一樣悲悲切切,抑郁哀愁。”
現代科學也證明,積極的情緒有助於身體健康。
一個人如果快樂,體內就會分泌出一種激素,提升身體狀態。
一個人如果抑郁、郁悶,那麼身體狀況就會隨之下降。
在贛州的時候,陳九川病倒了,王陽明對陳九川說:“生病這件事,正確面對它確實很難,你感覺如何?”
陳九川說:“這方面的功夫,確實很難。”
王陽明回答說:“經常保持快樂的心情,就是功夫。”
在王陽明看來,保持快樂不是一種天賦,而是一種能力。是一種通過智慧和修行就可以獲得的能力。
王陽明正是通過他自己的智慧,在逆境中保持了快樂的心境,在毒瘴之地生存了下來。而且還修身治學,德業兼進,最終在龍場悟道,創立心學。
1
活在當下,才能快樂
王陽明說:“只存得此心常見在便是學。過去未來事,思之何益?徒放心耳。”
只要常存養此心,就能經常覺察到心的存在,這就是做學問。已經過去的事,和那些還沒到來的事,想它有什麼益處嗎?這樣胡思亂想,只能白白丟失清明的本心。
一個人要想獲得快樂,就得有活在當下的智慧。
曾經有人向馬祖禪師請教如何修行,馬祖禪師答:飢來吃飯,困來眠。
這個人就很奇怪,說,其他人也是這樣做的啊,難道他們和你一樣用功?
馬祖回答說,不是的,他們吃飯的時候想著睡覺,睡覺的時候想著吃飯,而我,吃飯就是吃飯,睡覺就是睡覺,所以不一樣。
王陽明曾經以此典故寫過一首詩:
飢來吃飯倦來眠,只此修行玄更玄。
說與世人渾不信,卻從身外覓神仙。
簡單來說,就是活在當下的時刻,專注眼前的事情,不要胡思亂想。
專注於當下的人,不對過去做無謂的得失計較,對於未來尚未發生的事情,也不做杞人憂天的擔心,他們的心寧靜而清明,所以他們是快樂的。
心理學家證明,如果一個人能夠專注於某件事,身心就會處於一種十分和諧的安穩中,很容易引發一種超然舒緩的喜悅感。
在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裡,人們的幸福感之所以降低,就是因為人們失去了專注於某件事的條件。一個人每天要受到無數信息的誘惑,又有層出不窮的娛樂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分散了人們的注意力。
因此,我們要努力擺脫“走神”,在工作和生活中保持一種把握現在,專注當下的能力,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擁有發自內心的喜悅。
2
破除我執,才能快樂
王陽明在龍場時,曾經打造過一個石棺。
原因就是因為他在悟道的過程中,始終不能放下自我,放下生死。
他發下大願,我就當自己已經死了,還有什麼好怕的呢?他在石棺中靜坐修身,潛心悟道,終於有一天,了悟“格物致知”的道理。
人生最大的障礙是自己,如果不能破除我執,那人就很難獲得真正的快樂。
我們之所以覺得痛苦,是因為我們的失敗。
所謂失敗,就是事情沒有像“我”想的那樣發展運行,事情到最後,並沒有獲得“我”預期的結果,所以“我”就會痛苦。
所以王陽明說,所謂的尋找快樂,就是一個不斷放下自我的過程。
蘇軾在《前赤壁賦》裡有這樣一句話:
“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
面臨生命中的重大變故,愁緒難解,蘇軾選擇忘掉自我,返歸自然,把自己有限的生命融入自然,以此換來生命的灑脫和快樂。
所以,真正的快樂,是忘我的,是一種與萬物融為一體,無拘無束,自由自在的境界。
3
少一點欲求,才能快樂
王陽明說 :“吾輩用功,只求日減,不求日增。
減得一分人欲,便是復得一分天理,何等輕快灑脫,何等簡易!”
功夫在減不在增,所謂減即去物欲之昏蔽;減盡人欲,便回復良知之本體了。
古代的聖賢也都告訴我們,過多的欲望是一切痛苦的來源,我們如果把自己的快樂建立在欲望的滿足上,那麼一旦欲望得不到滿足,快樂也就蕩然無存。
而人的欲望是無窮無盡的,滿足了這個欲望,那個欲望就會冒出來,從此沉淪欲海,永遠不能自拔。
《道德經》裡也講:“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人不能有太多的欲望,要懂得適可而止。
王陽明曾給學生舉例,古代的張良、董仲舒、諸葛亮、韓愈等取得了卓越成就的人,無一不是淡泊名利之人,正是因為他們的欲望少,所以才能把精力專注在事業上,最終才取得了過人的成就。
只有通過節制自己的欲望,才能減少心中的雜念,才能讓心靈真正意義上沉靜下來,讓自己在欲海中脫身,做些有價值的事情。
如此,才能獲得真正的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