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於世,當存敬畏之心
人生於世,當存敬畏之心
一場疫情,讓我們從近思遠,又從遠看近。
人行於紅塵,生在世間,應有敬畏之心。因為因果不空,天理有序,循環不爽。
誠如祖訓:"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地,畏人言。"
也就是說,心存敬畏之人,做人有原則,絕不突破道德底線,有所為,有所不為。不慌不忙,有取有舍,有進有退,有尺有度。簡而言之,即敬畏天,敬畏地,敬畏我們自己。
首先,敬畏天。
我們敬畏天,敬畏它的蒼茫,包容,威嚴,更敬畏它的四季持之以恆的不懈堅持和無窮耐力。
古人言:君子之心,常存敬畏。
天地萬物對人類有養育恩德,離開了陽光,空氣和水,人便難以存活。因此,我們應發自內心對它們懷有感恩敬畏之心。
人只有敬畏天地,善待自然,才會得到天佑地護,也會得到它們更多的厚愛與饋贈。反之,將會受到天災人禍的懲罰。
所以,中國的儒家倡導"天人合一″,道家主張遵循自然規律。順天應人,與大自然和諧相處,從而達到"天地與我共生,而萬物與我為一"的境界。
其次,敬畏地。
我們敬畏大地,因為它有枯,有榮;有收,有藏。並且,穩中求進,穩中向好。
我們生活在土地上,靠它打糧,靠它吃飯。想要物產豐富,喜獲豐收,就得讓它肥沃來保證高產。但,它充滿了智慧與玄妙,它在給我們豐厚回報的同時,也給了我們厚重的責任。
它是人類的母親,也是我們賴以生存的搖籃。古代的砍柴現象,卻給了我們深深的啟示。
因為木柴可謂是古人日常生活的基本能量來源,可奇怪的是幾千年的砍伐都沒將它們砍盡。那是因為當時人們有敬畏之心,只砍枝條,不傷主干,從而使樹木得以休養生息。
我們要敬畏大地,少點索取,多些愛惜。為後世子孫留下山青水淨的生態樂園,而不至於因過度攫取成為千古罪人。
再者,敬畏自己。
有位哲人說:我們應該尊重自己,甚至敬畏自己。
學會讓步,學會妥協,控制自己的情緒,是成長的第一步。唯有內在平和寧靜,才會左右自己的心情,從而輕松愉快,客觀清醒。
世人只有心存敬畏,放下俗念,與天握手言和,天也歡喜;拿住塵心,與地和諧相處,地也歡喜;布下恩慈,與世間所有溫柔相待,人也歡喜。
只有天,地,人,和諧相依,才是真正完美融洽的"大道歸一"。
敬天畏地,既是有意,也是無意;敬人敬己,既是有情,世是無情。常存喜悅之心,自有祥雲繚繞;常懷感恩之意,宛若春風和熙。
懷敬畏之心,心中有信仰,行為有約束,做人懂收斂。養一點浩然氣,守在規矩裡,居於方圓內。一切安寧都將不期而至,一切美好也會如約綻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