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買0050多賺9%的秘訣!用5個指標從ETF再精選,穩穩賺又能賺更多

比買0050多賺9%的秘訣!用5個指標從ETF再精選,穩穩賺又能賺更多

ETF 0050本身已經是個一籃子股票的組合,對投資人唯一的問題是,它僅是利用市值作為篩選指標,市值前50 大的公司不分好壞直接買進,這對於奉行財務精選個股的投資人而言,有再改進的空間。

從ETF再精選會更好,是真的嗎?

在投資的過程中,總難免會追逐更好報酬率的可能,而ETF 0050本身已經是個一籃子股票的組合,對投資人唯一的問題是,它僅是利用市值作為篩選指標,市值前50 大的公司不分好壞直接買進,這對於奉行財務精選個股的投資人而言,有再改進的空間。

我們想一想,市值前50大企業均具有產業的代表性,也一定某程度上會反應景氣的波動,而財務體質較佳的公司是否一定會有較優質的報酬,這就很值得我們透過實際的報酬率驗算,來證實這樣的假設。

首先我們先定義幾個假設條件:

1. 篩選的財務採用年度報表。

2. 指標以這5個指標來篩選,凡通過的個股視為新的一籃子股票。

● 獲利能力:ROE > 8%

● 競爭力:營業利益率> 0%

● 本業經營利:本業比例 > 80%

● 債信能力:負債比例<60%

● 金流能力:營業活動現金>0

3. 比較ETF與再篩選的一籃子股票進行近5年的報酬比較。

先從ETF 0050的最新名單(2018年11月)得到資料。

將五力分析的粗篩指標套入各家公司的財務數字(2017年報)中做出篩選後,可得到表4-3-1結果(篩選後剩下22檔)。

將這22檔個股當成是一個新的投資組合,與ETF 0050作為比較。因我們篩選資料取自2017年財報數據,故報酬率的比較期間採用2018年1月1日~2018年11月26日這段時間。整理如表4-3-2。

假設同樣一筆錢分成兩半,一半平均投入在22檔個股中,另一半則是投入在ETF 0050之中,比較兩者的報酬率發現,經過篩選後的投資組合報酬率為5.1%,而同一時期的ETF 0050報酬率則為-4.12%。一來一往之間,報酬率差了9.22%。

以2018年的數據來看,在一籃子的股票中再精選的策略,有助於再提高整體報酬率數字。從上表中也可看出個股的表現高低均不相同,22檔精選股在同一時間內一樣有部分個股陷入大幅虧損的狀況,有信心捕捉特定產業狀況的可考慮集中重壓,以提高報酬率表現。

若沒把握者,運用再篩選的精選股技巧,也有極高機會再提高報酬率。連選股都不想選的,那直接買ETF 0050就是你最好的選擇。因為你不會得到比大盤更好的報酬率,但也保證你不會遇到單一個股大幅虧損的狀況,利弊取捨由投資人自行抉擇。

簡單投資行為判斷表:

‧ 不想選股,只想擁有大盤報酬:直接買進ETF 0050。

‧ 有能力選股想要更佳報酬機會:從ETF 0050再精選並分散買進。

‧ 對產業眼光精準:從ETF 0050精選後再判斷當年度產業狀況較佳者投入。

投資應掌握在自己手中

自己的命運應交付給旁人還是由自己決定,相信多數人的選擇都是交給自己決定,不論這個結果是好是壞,只要是自己作出的決定,都應會坦然接受自己奮鬥的結果,也會在這樣的過程中努力的增加自身的經驗與能力,來追逐更好的可能性。

但有沒有哪件事情我們總是輕易交給別人處理,而在他人代為處理的過程中,我們總是一而再再而三的忍受對方不斷的提出各種要求?

有的,那就是投資。這個在資本世界中最重要的行為,在大多數的時間裡,我們總是被教育投資是一件複雜的事情,必須倚重專業投資機構來協助投資所需的大量資訊,同時我們也輕易的接受這樣的論調,將寶貴的資金交付給他人並支付費用。但在多數的時候,頂多得到與趨近於大盤隨機的報酬,甚至於在當年度資金發生虧損,投資機構還會跟你說:「你看大盤跌了5%,我只跌了4%,我的績效優於大盤」。與其忍受這樣的說詞,還不如直接買進指數基金或是ETF的產品,來取得貼近大盤的報酬表現。

就實際而言,投資機構一點都不關心你的資金報酬績效,它們只關心你交付多少資金與是否能夠持續支付手續費用。你也不需要太驚訝,現實就是這麼一回事,因為兩方的利益並不一致。倘若有一間投資機構其索取報酬的方式不是採用固定費用的手續費,而是改採用績效為正報酬時才索取正報酬一定比例作為費用時,你與投資機構的利害關係才會一致。

當資金沒有成長時,對方便不能取得報酬,那可以想見機構一定會比你還關心資金的管控與績效,因為沒有績效就沒有費用收入。但很遺憾的,目前這樣的收費機制只有在私募對沖基金曾經出現過,絕大多數還是採用固定費用制,如此便注定了投資機構不關心你的部位績效的命運。

那我們該如何取回自己對於投資資金的掌控權呢?很簡單,那就是自己投資就好。投資人心中第一個疑問就是,投資不是很複雜嗎?大型投資機構都不一定可以做得好了,個人豈不是更差?嗯,這是一個好疑問,但我們首要的工作就是打破這個迷思。

投資機構本身有兩大限制是無法改變的:

1. 投入的資金不是100%,必須先扣除手續費、廣告費、管理費等支出。

2. 有恐龍症對於應變反應差,遇到企業有問題時跑不快,無法靈活對應。

而自己投資正好可以解決這兩個大問題,不僅投資標的可以自己選,景氣轉向時,隨時可以出場不用受制於資金部位。

用一個簡單的邏輯來看,如果大型機構只要能貼近指數就算績效卓越,那投資人最簡單的作法就是仿照指數的組成配置來購入股票就好。以台股為例,台灣50指數對於大盤的連動率在90%以上,相對於上市櫃上千檔個股而言,整個需要篩選的比例已經大幅下降,那再從50檔指標類股中選出財務績效好的企業來投資,投資績效優於大盤便是可預期的結果,而從前面的數據中也已經看到這樣的結果。

那篩選會不會很困難呢?其實也不會,指標也不複雜。運用常見的券商網站的財務篩選工具,就可以快速的找出符合標準的個股。不要再讓自己的資金掌握在與你利害關係不一致的人身上,把投資掌控權取回到自己身上,為自己的投資路打下良好的基礎。

作者簡介_股魚

投資達人,擅長財報分析選股。畢業於台大機械工程所,現於科技公司擔任研發主管。從大學起即對投資產生興趣,經過多年的磨練,練就精準的財報分析技巧,能夠領先大盤找出優質潛力股並解析財經訊息的真相,不用每天看盤殺進殺出,就能有穩定的獲利與企業共享獲利果實。

除了專研財報分析,也樂於與人分享投資知識及觀念,除了擔任理財投資課程講師,也與各大財經媒體合作撰寫教學專欄,將自己在股市投資的致勝心得傳授給散戶投資人,也期待每位投資人都能在投資的股海中自在悠游。

參考來源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