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丹:沖奧路上依然一路前行 不放棄直到世界盡頭
林丹:沖奧路上依然一路前行 不放棄直到世界盡頭
仔細一數,林丹已經整整兩年沒有出現在我們雜志的封面上了。不全然因為成績,而是在此期間,林丹有經歷迷茫,他的團隊有遭遇困惑,我們也苦於以何種角度或方式去構思和呈現丹哥。
你大概會問,現在就不一樣了嗎?不一樣的是,時間已經不允許任何人停留或猶豫,不論之前或未來如何,我們此刻看見的是——即便困難重重,依然在堅持,依然努力前行的林丹。
再次面對奧運周期
7月24日是東京奧運會倒計時一周年的日子,這也標志奧運備戰進入沖刺階段。同一天,林丹在2019年日本羽毛球公開賽首輪負於丹麥的約根森。這兩件事本無關聯,卻因在同一天發生而被拿出來熱議。說的還是那個老生常談的話題,那個近幾年不停在循環的問題:林丹能去東京奧運會嗎?
問題是老問題,但在不同的時間點會有截然不同的輿論。
早在倫敦周期,應該沒有人會提出這個問題,因為東京還很遠。2012年8月6日,就在林丹成為歷史上首位衛冕奧運會羽毛球男單冠軍的幾小時後,他的個人自傳《直到世界盡頭》在網絡上線。書中的內容當然是倫敦奧運會前寫的,就在他還沒出征倫敦前,他已經在自傳中隱約提到2020年的奧運會。當時正值全盛期的林丹提出這樣的想法,自然會被理解,而且在那時更多的是一個願景、一個長期計劃,沒有人會馬上認真去思考這個計劃的可能性。如果非要較真,那也應該先去計算裡約的事。
2016年,林丹以第四名的成績結束裡約奧運之旅,終於開始有不少聲音提出這個疑慮。此時,外界還很願意相信這個命題,畢竟當時的林丹依然可以與任何一位世界一流球員抗衡,且保持不錯的勝率。2017年,34的林丹在半個月之內斬獲世錦賽銀牌並第四度加冕全運會男單冠軍,這又是對林丹自己、對團隊和對球迷的一劑強心劑。東京奧運會能否參賽,自然會被熱議。
壓力之下自我懷疑
雖然在那之後,林丹在半年內的比賽中連續六站無緣四強,但輿論沒有大變,因為這都不是大賽。到了2018年,林丹闖入了全英公開賽決賽,最後不敵石宇奇獲得亞軍。沒有人能預想到這竟然是他這幾年的一個小分水嶺。之後,在2018年下半年的連續12站比賽中,他不僅均無緣四強,其中有一半是一輪游。
陷入這種怪圈並不只是輸球的問題,多次輸球導致積分少,排名下滑,導致要以更多的比賽來提升積分和排名,參賽頻繁又反過來導致訓練得不到保證,狀態難以保持。於是,在這半年裡,關於“林丹的狀態”或“林丹去東京”的討論甚至質疑的聲音洶湧而至,大概比過去這麼多年的數量還要多。
或許林丹在球迷的心目中就是那麼的“神”,永遠是一種信仰,球迷們或許無法接受自己心目中的偶像下滑得如此快。但競技體育就是這樣,強大如“雙圈大滿貫”的林丹也無法逃過陷入輿論洪流,強大如林丹也不能無視這種聲音,因為這種聲音源於當下,源於成績。外界不會質疑你的過去,但總會放大你當下的困境。林丹這樣回憶當時的心情:“我深陷壓力之下,甚至對自己都開始有所懷疑。”
上一次林丹登上我們封面時的文章標題是《林丹:可以擔得起一切的王者》,那能讓這位“王者”懷疑人生的壓力到底是多大?
自我鼓勵發揮優勢
去年常州中國公開賽,林丹三局惜敗給印尼新銳金廷,在福州公開賽上,三局不敵桃田賢斗。林丹那段連續輸球的日子,我們作為媒體也在現場看見過。盡管處在非常低迷的階段,我們一直沒有從他眼中接收到失落而消極的訊號。盡管輸球,林丹依然是大度地、正常地和對方握手,結束比賽,然後喃喃自語地走到混采區。當中必然會發生的是皺眉、搖頭、甚至嘆氣,但那都是一閃而過的小細節,不會停留太久。
來到混采區,問題總是多樣乃至千奇百怪,固然有問得含蓄的一些媒體,但也會有一針見血、直戳痛處的問題。在這一點上,林丹從來不會被牽著鼻子走,也不會回避問題。在混采區的林丹,總是冷靜而沒有過多表情的,好像剛才的比賽已經是很久之前的事,輸球的情緒已經散去。也正是因為這種冷靜讓他能思考,能充分利用他現在最大的優勢:經驗、頭腦、心態。
2018年最後幾個月比賽密集,林丹在兩個多月內連輸桃田賢斗三次。第一次在日本公開賽,林丹0比2不敵對手,兩局分別得了8分和10分。賽後,他說自己速度有些慢,節奏和調動不夠理想。兩個月後來到福州公開賽,林丹依然是兩局輸球,但這次局分是15分和21分。這一次,林丹取得了和自己相比的進步,他看到了自己能打得比之前好的原因,而且他是在輸球後笑著、坦率地在聚光燈下分析自己的進步。
那個時候在現場,你會有一種錯覺,那就是林丹贏球了。他在不停地給自己正能量,用當下的優點鼓勵自己。在緊接著的香港公開賽,林丹從桃田手中拿下了一局。盡管最終的結果仍然是輸,但比分的進步和局數的進步對於當時的林丹來說,就是很好的褒獎,因為對手是炙手可熱的桃田賢斗。
說服自己不斷堅持
其實,這就是林丹自己所說的“說服自己”的能力,怎麼從心理上允許自己輸球,學會接受輸球,心態上迅速平靜,同時鼓勵自己去渴望贏球,但要讓一個有過如此輝煌成績的人允許自己輸球談何容易?不過,從另一個角度來說,正是因為林丹所有冠軍都拿過了,他輸得起,他沒有所謂的患得患失。
再者,林丹的輝煌恰恰有相當一部分功勞來自於他和普通人規律的不同,他幾乎沒有嚴重的傷病。他說過這句話不下百次:“如果有大的傷病,我早就退了。但事實是我身體很健康,我是可以打的。”每當他還能看到自己有優勢的地方,他就能不斷地說服自己去堅持。
這種優勢當然不是來源於普通的橫向對比,因為單純地與現在的“小鮮肉”比身體狀況是沒有意義的。從原來的大師兄70後,到同批次的80後,到如今90後佔據主流舞台,甚至00後已經開始嶄露頭角,對手一直在變化,林丹一人經歷了“四個十年”。林丹清晰地明白這一點,他說:“只要你不退,就會一直遇到讓你難堪的對手。”
既然林丹所說的優勢不能來源於和年輕運動員的簡單對比,那來源於哪兒?難道是和那些退役的隊友相比嗎?當然不是,優勢是來源於二維度的縱橫綜合對比。比起比自己動輒小十幾歲的對手,林丹依然有足夠的資本與其競爭,林丹說“這讓自己足夠驕傲”;對比於還堅持在賽場上的老將,甚至是對比於那些同批次的、已經退役成為教練的隊友們,他的身體情況優秀,每一天都能高效完成訓練任務,他說“因此不能無故抹殺自己的可能性”。
這種積極的心理暗示不是現在才有的,它早在十年前就埋在了林丹心裡。2009年全運會上,林丹蟬聯羽毛球男單冠軍,成為了國內第一人。當時還在帶林丹的湯仙虎教練對他說:“從來沒有人能做到蟬聯全運會冠軍,你都走到這一步了,就再堅持一下。”結果,堅持之下的林丹又蟬聯了兩屆全運會,還一口氣把奧運會、世錦賽、亞運會冠軍都蟬聯了。林丹說,湯導不帶他多年了,但那幾句話卻一直刻在心裡。
林丹說:“我現在就是和自己較勁,不斷再創造一些紀錄。我覺得不要把自己弄得太沉重,不能老在想我要36歲了,我體能可能不行之類的。心態是很影響身體的,如果你心態不好,盡管20歲也會感覺有心無力。所以,我在努力變得更干淨、更純粹、更簡單。”
個性訓練全新境界
如果說出去比賽就涉及輸贏,無法真正地讓內心變得干淨、純粹和簡單,那麼在隊裡訓練就該是最好的“蒸餾法”。去年12月,林丹沒有參加廣州總決賽和羽超聯賽,也沒有給自己放假,他把這段時間完全貢獻給了屬於他自己的冬訓。
那段冬日時光,林丹每天早上都早早地出現在國家體育總局的田徑場,在400米塑膠跑道上一圈圈地按照規定時間完成跑步任務。有一次,田徑隊邀請媒體去采訪運動員蘇炳添,在一旁正按計劃跑步的林丹還被一下子出現的大批記者嚇到了。蘇炳添透露,他們在這裡訓練了一段時間,每天早上都能看到林丹,他很佩服和理解此時的林丹。
結束跑步,林丹繼續按照計劃出現在球館或者體能館。眾所周知,林丹現在組建了自己的團隊,很多計劃都自己制定、安排和實施,但計劃的時間表還是按照國羽男單組走的。男單組的小將白玉鵬對這一點特別有感觸,他說:“之前我覺得,丹哥都三十幾歲了,訓練可能不會那麼系統,強度也不會那麼大。但是和丹哥一起練了才發現,他訓練的系統性一點不比我們小隊員差,強度不比我們小,投入時間更不會比我們短。”
林丹的訓練計劃既有隊伍的統一性,也有自己的獨特性。像每次訓練前的熱身和訓練後的放松拉伸,男單組都是統一進行的,而林丹和諶龍兩位老將都是分開單獨進行。老將的身體機能不如巔峰時,喚醒和平復都更復雜和小心,這也決定了他們在訓練前後用的時間比年輕隊員要長。
訓練時,老將的專注度和投入度是無可挑剔的。或許小將們偶爾還會偷個懶、伸懶腰、打呵欠,林丹這樣有目的性、知道自己缺什麼的球員則會把單位時間的效用最大化。比如說,林丹很少會在一節課裡把各項技術都練一遍,他通常只會練一或兩個技術,化整為零。再者,既然已經把這節課用得這麼細了,要求就得最高。一組多球中倘若失誤了,林丹絕對會要求教練或隊友再來一個,甚至重來一組,這是好幾位小隊員同時提到的一點。
前行路上想念宗偉
這個冬訓,林丹練得很好,在開年的第一站比賽泰國大師賽上,他就闖進了決賽。進決賽前的四場球,林丹全部打滿三局,最後也因此受到影響,在決賽中沒能成功奪冠。在又經過了印尼大師賽和全英公開賽的一輪游後,林丹在4月迎來2018年以來的一次大爆發。他在馬來西亞公開賽上連勝周天成、蘇龐余、常山干太、石宇奇和諶龍,打破了剛好兩年整的高級別賽事冠軍荒。
奪冠瞬間,林丹的表現一反常態。他沒有肆意慶祝,而是轉身走向後場,蹲下,用手捏住鼻梁,似乎在努力控制自己的情緒。從2017年同一時間的馬來西亞公開賽上奪冠後算起,整整兩年時間,林丹沒有嘗到高級別賽事的冠軍滋味。這段冠軍荒的時期和多次一輪游、持續低迷的時間重合,雖然他也有闖入世錦賽、亞錦賽、全英等比賽的決賽,和隊伍重奪湯杯和亞運男團金牌,但對於“超級丹”來說,這些顯然都還差點意思。
馬來西亞站的這個超級750冠軍,正逢馬上要進入奧運積分賽的特殊時間節點,那個沒有大肆慶祝、只有平靜微笑的林丹,或許心裡是平靜的,這個冠軍獎杯讓他在此時進入了一種在舉步維艱中找到棲息地的狀態。
和奪冠一樣有意義的是頒獎禮上的“回憶殺”,林丹和諶龍在領獎台上分別站在冠軍和亞軍位置,現身頒獎的竟然是當時仍未宣布退役的馬來西亞名將李宗偉。三位久違的“老男孩”在頒獎台上拍下了和七年前倫敦奧運會時相似的一張照片,讓無數人大呼“受不了”。
其實,林丹和李宗偉在那次比賽前就約了要見面,但林丹一直晉級,無暇場外,終於一直拖到頒獎禮上才見到,這也應該是林丹在李宗偉病後第一次遇見他。說到林丹,就不得不提李宗偉,但凡懂點羽毛球的人都知道這一點。很早之前林丹說過:“李宗偉在馬來西亞是絕對的唯一,所以他能夠堅持到東京更順理成章。”這順理成章的觀點被不可抗力的病魔否掉了,也或多或少影響了林丹。
李宗偉痊愈後有相當長的時間沒出現在球場,所以林丹對李宗偉在今年6月宣布退役沒有感覺特別突然。話雖如此,林丹還是會感到那真實的失落和動力的減弱。林丹的教練李志鋒透露,林丹偶爾會跟教練分享他的想法:這麼多年以來,李宗偉其實是推著林丹走的人。不管是不是對手,他們都是彼此潛在的比照對象。現在李宗偉退役了,林丹偶爾會感慨,動力也沒以前那麼大了。
爭取積分無暇停歇
從和每一個強敵抗衡,到如今可以相比或並肩的對手寥寥可數,林丹現在身處的跑道其實是獨立的,其他道次的選手很少能影響到他。李宗偉掛拍後,這種感覺更加強烈。林丹現在要超越的人,不是旁邊的領先者,而是同一跑道上的自己。
進入5月以來,林丹在參加的五站奧運積分賽上表現平平。加上缺席了蘇杯,導致積分劣勢,他在後面報了很多從來不會參加的低級別比賽,比如說在世錦賽後的白俄羅斯國際挑戰賽。這類型比賽的級別在超級100賽之下,冠軍積分僅為2500分,而現在超級1000賽和超級750賽的首輪分數就超過了2500分。這意味著,只要成功報名高級別公開賽,就算一輪游,拿到的積分也高於在國際挑戰賽奪冠。
權衡之下,為何還是報名低級別賽事?一是為了尋找比賽狀態,二是要秉承“不積跬步,何以至千裡”的理念。林丹在采訪中的一句話直接把很現實的狀況說了出來,他說:“我也想好好集訓,好好調整,但我不能歇,因為對手和隊友都沒有歇。”
要征戰東京奧運會,最難的不是身體,不是狀態,也不是心態和動力,而是資格。資格看積分,積分看積分賽,資格還關乎對手和隊友。中國隊要實現男單滿額參賽,必須要有至少兩人進入奧運積分排名前16。林丹的世界排名已經在第10至16徘徊了超過一年,那是一個危險的警戒信號。同時他還要面對中國隊隊內的競爭,擠不進前兩位,參加奧運會的希望就很小。
所以,林丹感慨要把這十幾甚至二十幾站積分賽完整地完成,本就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特別是你總會有打得不好的時候,怎麼一如既往地說服自己,不要著眼一站比賽的好壞,不要因為被沖擊得太厲害而心態崩潰,等等。這些心理學問大概是以前的林丹不用去煩心的,現在,他成了一名調節心態專家。
淡看成敗超越自我
對於一年後的事,現在沒有人能給出確切的答案。很多人在為林丹著急,但現在的林丹並沒有著急,因為他的目標很明確,計劃很具體。競爭很殘酷,一切事實都擺在那了,等的只是他一步一步地去完成、去沖擊、去實現。
林丹說不要把一兩站比賽放大,甚至不要把奧運會看得那麼重。或許有人會偏頗地理解成這是在給自己鋪墊,也有很多人會追問林丹到底還在追求什麼。其實答案很簡單,一名優秀的運動員還能打,還能奪冠,他為什麼要停下來?況且,林丹現在的動力又多了一分。兒子小羽漸漸長大,越發能看懂球,雖然他還不知道什麼是偉大的球員,什麼是球壇偶像,但只要他說出一句“爸爸加油”,林丹即使隔著電話也能瞬間滿血。
不論過去或現在,是光芒四射或道阻且長,林丹這個名字對於羽毛球運動而言都具有劃時代的意義。每個人都敵不過自然規律,他也一樣,比起成敗得失,他更看重和自己賽跑的過程和極限。
林丹說:“我希望以後我退役了,或者不從事羽毛球了,大家記得林丹不只是因為他拿了這麼多的冠軍。我想讓大家記住,林丹即使在狀態不好時,在遭遇挫折時,他依然在努力去嘗試、去追求目標。有時候,這個意義比冠軍的意義更重要。”
他在和對手賽跑,和自己賽跑,和時間賽跑。不管那些冠軍的獎杯或名銜如何褪色,一個經歷了巔峰依然在困難中努力的偉大運動員值得因此被銘記。
本文節選於2019年09月刊《羽毛球》雜志。(羽毛球雜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