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人一生是否幸福,前半生看夫妻感情,後半生看孩子爭不爭氣
德國著名哲學家雅思貝爾斯曾說過這樣一句話: 教育的本質就是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雲推動另一朵雲,一個靈魂召喚另一個靈魂。 為人父母,不應該是拿著鞭子在後面驅趕著孩子向前,而是應該在任何時候,都和孩子一起成長。
隨著孩子一天天長大,很多夫妻發現,彼此之間因為孩子的問題,吵架一天天多了。
為什麼?
因為孩子長大後,做父母的會突然發現,當你們以為努力掙錢,給孩子提供優渥的物質生活就可以了的時候,那個調皮小子或操心女兒,是不會讓你們省心的。
就像最近火爆的電影《哪吒》,讓很多父母看了以後,非常有感: 誰家的孩子,不曾有過哪吒那叛逆、調皮,讓人無奈的一面呢?
更讓人無奈的是,很多夫妻會在有了孩子以後,會無法避免的為了孩子的教育、管教問題而爭吵,夫妻關係、家庭生活也會因為孩子成長中的教育問題,而變得日益緊張。
01
曾有一個鄰居,她的孩子在讀初中以前,還是很乖的一個孩子。成績也不錯,也懂事聽話。
然而,在孩子進入初中之後,突然變了。
他交結了一些壞孩子,天天跟他們一起翹課上網,甚至還偷家裡的錢。
她的老公是做銷售的,從來就是忙於工作,從孩子生下來都是妻子在帶、在管。
當妻子的多次跟老公說,孩子上初中了,自己管不了,希望做爸爸的能多管一管的時候, 老公反而說管孩子就是女人的事,還怪妻子,說她沒能力管孩子,嫌她煩,故意給他找事做。
兩人矛盾越積越深,經常為此吵架。
最後,失望的妻子乾脆也不跟孩子爸爸說孩子的情況了,一切聽之任之,只要孩子不出事就行。而做丈夫的一直也沒去操心這件事情,總覺得沒什麼大問題。
一步錯,步步錯。
直到後來,最後孩子連高中都沒有考上時,鄰居的丈夫時候才發現,事情越來越麻煩了。
以前欠下的賬,竟用了他大半生去還。
他的後半生,基本上都因為了這個不爭氣的孩子的而焦頭爛額,操碎了心。
他先是給孩子報了個職業學校,想讓他學門技術。結果孩子技術沒學會,抽煙打架倒無所不會,最後被開除了。
一狠心,乾脆送孩子去廣州流水線的工廠去打工。
他天天不是睡懶覺遲到,就是躲廁所玩手機,然後愛上了一比他大7、8歲的廠妹,工作一年沒掙一分錢回來,倒把大著肚子的妹子領回家了,還說一定要跟人家結婚。
可他才剛滿18歲。
夫妻倆氣到沒話說。沒辦法,又只得暫時在家裡養著他,隨他啃老,同時還得幫他養著那個已經懷孕的女朋友。
原本鄰居家庭經濟尚可,收入穩定,本想給孩子就在老家的國企找一份穩定一點的工作,錢少一點也無所謂。
誰料剛好那一年,她丈夫的生意失敗了,虧損了幾十萬,一下子負債累累。
這下,一家人都陷入困境,再看到不爭氣的兒子居然還要靠父母啃老,做丈夫的每天壓力山大,精神面臨崩潰,天天責駡妻子,是她當初沒管教好孩子。
做妻子的終於忍無要忍:難道孩子是我一個人的嗎?小時候你這個爸爸一點都沒管過,現在大了管不了,就來怪我,你沒有責任嗎?
最後鄰居發飆,離家出走了。
後來,沒過幾年,夫妻倆大爆發吵了一架後,離婚了。
02
父親缺席孩子的教育,已成為這個時代比較普遍的問題。
很多在外面打拼事業的男人,習慣了孩子從小丟給妻子帶,自己基本不管。
等到孩子大了一些了,也不明白父親教育在孩子成長中的重要性,不及時參與進去。
等到孩子進入叛逆期,各種問暴露出來了,男人們就來抱怨妻子了,說是妻子的責任,怪妻子各種沒帶好,沒管好。
真的是甩得一手好牌。
教育孩子從來不是母親一個人的責任,也不可能只靠母親一個人,就能教育出一個人格健全的孩子。
缺席的父親,有時其實正是孩子成長教育中最大的問題。
為什麼這麼說?
第一、不論男孩女孩,孩子的成長過程中,需要注入男性氣質。
心理學家榮格說:“在男人偉岸的身軀裡,生存著陰柔的女性原型意象,叫做阿尼瑪;在女人嬌柔的靈魂中,也隱藏著剛毅的男性原型意象,叫做阿尼姆斯。
我們每個人的心靈結構,都被上帝預裝了這樣一套雙系統。
當阿瑪尼和阿尼姆斯受到壓抑,人格被戴上性別的鐐銬,天賦會被埋沒,人性也會因靈魂的分裂而產生缺陷。”
所以,真正優秀的孩子,都是“雌雄同體”。
一個從小由母親帶大的孩子,缺少男性氣質的注入,會變得優柔寡斷,缺乏堅強的毅力和品格。
一個缺乏母愛的孩子,而性格容易過硬缺少同理心,甚至容易變得孤僻、怪異。
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只有相容並蓄的接收父母身上的男性和女性兩種氣質,才能形成完善的人格,有一個比較健全的身心。
第二、孩子的成長錯過了,是彌補不回來的。
在《奇葩說》第五季中有一期辯題:“ 應不應該制定一條法律,讓爸爸每週陪伴孩子12小時以上,否則取消爸爸稱號。”
辯手顏如晶選的是正方。她剛好就是這樣一個從小父親缺席自己人生成長的孩子。
談到這個話題,她幾次哽咽。
她說,自己和父親很少單獨相處,就像大多數傳統家庭一樣,照顧家庭是媽媽的責任,她和父親之間幾乎不交流。
有一次,當她爸爸去美國旅遊回來,帶給她的禮物居然是小豬佩奇和冰雪奇緣,而其實那時候顏如晶其實已經26歲了。
在這期辯論中,顏如晶借著這個辯題,說出了這麼多年對父親想說而又不也說的話。
她說:“孩子的人生是一部連續劇,從第一集到地二十集,他會慢慢地變。”
“連續劇你不看,可以補,但是孩子的人生是補不回的,你不看就永遠都看不了了。”
03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
養育一個孩子,就像種一棵樹。
樹苗小的時候如果長歪了,如果及早發現,積極補救,還可以矯正變直。等到樹木長大成型,木已成舟,那時候做父母再來嫌樹長歪了,也難以扭轉了。
父母與孩子的關係也一樣。
小時候沒有注入情感,長大了對他再好也難以親近了。雖然父親永遠是父親,但那份疏離,是很難彌補回來的。
小時候缺乏父愛的孩子,在內心會留下一個缺口,隨著年齡越大,這個洞越大。
等這個洞大到一定程度,他就會某一個時期集中爆發,用叛逆引起你的關注,讓當初沒有補上的缺口,在他長大以後付出幾十、上百倍的代價去彌補。
就像文中開頭的鄰居的孩子。
小時候父親不管不顧,以為把孩子丟給母親就可以一了百了,長大以後,他就故意叛逆,就是不聽爸爸的話,作為當初父親忽略他的報復。
顏如晶在辯題結尾時,深情的說: “父母是孩子前半生唯一的觀眾,孩子是父母後半生唯一的觀眾。爸爸,我的前半生你沒有看,不要緊,但是你的後半生,我一定會看。
這句話令人淚奔。
如晶這樣的孩子是幸運的。她用盡力量,擺脫了成長過程中缺失的父親帶給她的陰影,成長為一位人格健全的優秀的孩子。
只是我在想,這樣的父親,看到自己孩子說出這樣的話,會不會感到羞愧呢?而他,又是否會感到幸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