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易胸悶氣短,小心體內濕濁瘀積 這樣做戰勝心血管疾病
容易胸悶氣短,小心體內濕濁瘀積 這樣做戰勝心血管疾病
See detail
容易胸悶氣短,小心體內濕濁瘀積 這樣做戰勝心血管疾病
中醫的臟象學說中有一個特殊的概念──三焦,包括上焦、中焦、下焦。三焦為六腑之一,上焦包括橫膈以上的胸部、心、肺和頭面部,功能為氣的升發和宣散。中焦包括橫膈以下、肚臍以上的上腹部、脾和胃的運化功能,是氣機升降之樞紐、氣血生化之源頭。
下焦包括胃以下的部位和肝、腎、小腸、大腸和膀胱、三焦等,主要功能是排洩糞便及尿液。如果三焦受到病邪的侵犯,會在各臟腑間輾轉流竄,例如下焦受到燥邪,耗損陰液,出現肝腎陰虛的現象,表現會是面紅身熱、手足心熱、口乾舌燥及疲倦耳鳴等。
我們知道體內濕氣的生成,從中焦脾胃開始,輸送到上焦的心肺最後再回到下焦的腎與膀胱,如此循環,與三焦臟腑的功能息息相關。
▶心血管疾病
很多人經常有陣發性的胸悶感,多與勞累有關,三到五分鐘後就緩解,不以為意,但往往一檢查就發現是冠心病。雖然患者會說:「我從來都不會胸疼」,但其實有心血管相關疾病的人,並不一定都有胸痛的症狀,有些人只會偶爾感覺胸悶、胸口灼熱、甚至是腹脹、腹悶,這些都可能是冠心病的臨床表現。因此,遇到陣發性胸悶,也應該要警覺有冠心病的可能。
正常心臟是一個強壯而中空的肌肉組織,約拳頭般大小,負責輸送血液至全身。一般健康的人,每天心跳約十萬次,要打出八千公升以上的血液,流經全身各處,二十四小時不休息。心臟本身也需要充足的養分與氧氣,氧氣主要靠冠狀動脈供給,只要這些血管保持通暢且正常運作,心臟就能保持正常的功能。當供應心肌血液的任何一條冠狀動脈發生狹窄或阻塞時,就會阻斷心臟的氧氣及養分供給,導致心臟無法打出正常量的血液,甚至影響控制心律的傳導系統,嚴重的話會導致心衰竭或心律不整。
造成冠狀動脈心臟病的危險因子很多,目前已確認的包括遺傳基因、種族、年齡等,還有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症、肥胖、抽菸、慢性腎衰竭等。在有些情況下,也特別容易在高危險族群的身上,誘發產生急性心絞痛的現象,例如突然過度運動、用力提重物、酒足飯飽之後、太冷或太熱的天氣下外出時、壓力太大、情緒突然起伏時,甚至是突然受到驚嚇,都有可能導致左邊的胸前部位,感覺疼痛或緊縮,喘不過氣來。
中醫認為,如果心絞痛的發作頻率,與天氣的相關性越高,越需要積極處理體內濕濁瘀積的現象。濕,最能阻礙身體中氣的運行,只要體內水分代謝異常,就容易引起濕濁瘀積。大自然的氣候,每次要降雨前,空氣中的濕度會增高,氣壓會降低,各種氣流都會停止流動,此時通常感覺悶熱不舒服。人體也是一樣,如果體內濕度太高,濕濁瘀積在胸口,甚至心臟部位,導致胸中的陽氣無法舒展,身體一樣會感覺胸悶氣短,而這樣的現象在陰雨天時,外界的濕氣重,也會加重身體的濕氣,更難排出。
水濕的運化還是要靠脾,現代人都躲在室內,開著空調,夏天的暑濕本該藉由排汗排出,卻因此瘀積體內;天氣熱時,又貪喝涼飲、愛吃生冷的食物,久而久之,外損體表的衛氣,內傷脾胃之陽氣,使脾排濕功能大減。濕邪瘀積體內,阻礙心的陽氣,心血管相關疾病便反覆發作,纏綿難治。
▶保健食療:天麻丹參核桃粥
材料:天麻十克、丹參十克、核桃十克、紅棗十克。
作法:將所有食材洗淨瀝乾,加入兩千毫升冷水煮滾後、轉小火續煮半小時,悶一下即可食用。
功效:天麻味甘性平,入肝經,用於疏通經絡、降低周邊血管和冠狀動脈血管的阻力;丹參味苦性微寒,入心肝經,具有補益心氣、減少血管發炎及硬化的機率,臨床上常用於預防心腦血管疾病;核桃富含蛋白質及不飽和脂肪酸;紅棗幫助大補氣血,以上食材一起食用,適合有慢性心血管疾病的體質。
▶三大保健穴位:緩解心臟不適,保養血管
按壓的穴道包括羶中穴、少府穴以及神門穴等。每次可按壓五秒、每回二十次,每天數回,平時按壓可緩解心臟不適症狀,若經常反覆不舒服,在西醫確認無其他須進一步處理的情況下,則可以加強按摩頻率以緩解胸痛症狀。
羶中穴
位於胸部正中線第四肋間處,約當兩乳頭之間。羶,指胸腔,內為宗氣之海,屬任脈,為足太陰脾經、足少陰腎經、手太陰肺經、手少陰心經四經之會穴,有補氣、活血、通絡、開胸的效果,可以緩解神經系統造成的壓力,並提升免疫系統。
少府穴
位於手掌第四、五掌骨之間,握拳時,小指尖所到之處。經常按摩少府穴,可以促進全身血液循環,幫助預防心血管方面的疾病。「少」是「陰」的意思,「府」是「宅」的意思,也就是心經氣血都聚集在這個穴位,經常揉按少府穴可以發散心火,幫助保養心血管。
神門穴
位於手腕處,掌心朝向自己時,在小指延伸到手腕關節的橫紋處,有個骨頭之間的凹陷處。神門穴是心的原穴,屬於手少陰心經,具有滋陰降火、養心安神的作用,因此經常揉按神門穴,可以調整與心臟、心神相關的疾病,也可以改善焦慮、失眠、暈車、五十肩、胃食道逆流和更年期不適等問題。
本文出自臺灣商務印書館《彭溫雅醫師的濕氣調理全書:排濕從養氣開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