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之前,他把自己的整隻右手都塞進了嘴裡……

死之前,他把自己的整隻右手都塞進了嘴裡……

這個掏食心臟的變態兇手,竟然是因為它而發狂的?

這是發生在我們身邊的一樁真實案件。

警方抵達案發小區時,他們看到的這一幕足以讓人終生難忘。

屋子裡瀰漫著濃重的血腥味。一對死去的男女躺在遍布血蹟的床上。

女人的身上都是傷口,尤其是左胸部和下腹部的傷口更是觸目驚心,部分腸組織已經從豁口處游離到了體外。在她的屍體旁,還可以看到一顆殘缺不全的心臟,上面不僅有被銳器切割過的痕跡,甚至還有邊緣不規則、形狀可疑的損傷。

而男人仰面朝天,躺在女人的左邊,他的右手似乎很用力地塞在自己的嘴裡,塞得如此之深,人們只能看到腕部露在了外面。男人的身上都是血跡,尤其是右手臂和雙腿,幾乎被血液所覆蓋。

這個慘烈的兇案現場,到底發生了什麼?

#注意:本文配圖過於真實,請謹慎下拉#

死之前,他把自己的整隻右手都塞進了嘴裡……

死之前,他把自己的整隻右手都塞進了嘴裡……

法醫的屍檢報告字字清晰,卻讓人不寒而栗。

女性死者

胸部散在25處刺創口,腹部散在26處刺創口,背部見4處刺創口,左胸乳頭下方於左第6肋間處見長為22cm巨大創口,深達胸腔,創緣見多處切割皮瓣。胸腔內心臟缺失。中下腹部見長為20cm斜形大創口,腹腔器官暴露,創緣見多處切割皮瓣。盆腔內子宮及兩側附件均缺失,斷端整齊。

男性死者

雙眼瞼、球結膜均淤血並可見針尖樣出血點。會厭部見一子宮連兩側附件,食管內見少量碎肉樣組織。腹部見2處銳器創,兩側大腿前見6處創口,深達肌層,探查創道,未見大血管破損。食管內碎肉狀組織經法醫病理學檢驗為心肌組織。

死之前,他把自己的整隻右手都塞進了嘴裡……

女性死者心尖部的損傷。圖片來源:參考文獻[4]

通過屍檢報告和現場勘查的細節,案發的經過漸漸浮出水面。

一開始,男性死者拿著刀,向女性死者的胸腹部反復多次刺戳,導致女性死者大量出血,失去了反抗能力。之後,男性死者開始用刀切割女性死者的左胸部,然後徒手掏出她的心臟,開始撕咬,這樣,他的牙齒就在女性死者的心臟表面形成了咬痕樣損傷,而他食道裡的碎肉樣組織,正是女性死者的部分心臟組織。

之後,男性死者似乎還不滿足,繼續用刀切開了女性死者的下腹部,切下了子宮及兩側附件,取出後整體進行吞嚥。但男性死者發現,自己無法將其完全吞下,便用右手抓著組織,使勁往口中塞去,這些組織抵住了男性死者的咽喉部,最終造成呼吸道堵塞,致使男性死者因機械性窒息而死。

兇手的作案過程,光是文字描述就已經讓人感到無比噁心,難道他是一個精神病患者,才做出這麼偏激的舉動?還是有什麼潛藏的因素,才導致他犯下如此變態的罪行?

很快,毒理學檢測結果出來了。

這個檢測結果,讓這個兇手和受害人雙雙死去的案子得以真相大白。

因為,在男性死者和女性死者的血液中,都檢測出了甲基苯丙胺的成分。

對很多人來說,這是一個陌生的名詞。但如果提到另一個名字,大家就恍然大悟了。

甲基苯丙胺正是冰毒的組成成分。

死之前,他把自己的整隻右手都塞進了嘴裡……

大家好,這裡是久違的法醫秘史專欄。

幾個月前,小站曾經更新過一期關於韓國樸姓男子吸毒事件的科普(樸有天究竟吸毒了沒有?拔他幾根腿毛鑑定一下就知道了)。當時,新聞報導中提到的這位男子所吸食的毒品,就是冰毒。

冰毒的大名,叫甲基苯丙胺,是苯丙胺家族的一員(這個家族裡還有臭名昭著的“搖頭丸”)。有時候,因為苯丙胺(Amphetamine)的翻譯不同,冰毒也會被叫作安非他命。

當時的毒販在交易時,為了方便起見,根據它純白的外觀,和看起來晶瑩透亮的結晶體造型,取了冰(Ice)的代號,久而久之,冰毒就成了甲基苯丙胺更廣為人知的名稱。

死之前,他把自己的整隻右手都塞進了嘴裡……

被繳獲的冰毒。圖片來自《今日早報》

冰毒並不是大自然孕育的天然產物,而是人工合成物。

它的誕生史可以追溯到1887年,那時候德國的科學家正在研製一種中樞神經興奮劑,希望能通過藥物減緩病人的疲勞感,增加機敏性,在這個過程中,他們合成了冰毒,發現它的確可以讓人產生興奮。

但當時的他們,沒有意識到,他們出於善意製造的藥物,卻是一個潘多拉的魔盒。

讓我們簡單還原一下冰毒讓人產生興奮的原理。

興奮,本質上就是生物的神經系統對外界刺激所產生的反應。當人體接收到外界發出的刺激後,一部分可興奮細胞就會產生動作電位,通過神經纖維,傳導到中樞神經(也就是我們的腦和脊髓),中樞神經就會指揮人體做出相應的反應。

舉個例子,大家就可以簡單明白興奮發生的原理了:人體就像是一個電子門鈴,外界的刺激,就像是按下了開關,人體迅速開始導電,電流通過電路傳到了電子門鈴,讓門鈴發出了聲音,這就完成了一次興奮的完整傳遞。這裡,神經纖維就是電路,而神經中樞就是門鈴。正常情況下,人體的興奮機制是一次性的,按一次門鈴就響一次。但如果神經系統被破壞了,那門鈴要不然就不響,要不然就會響到停不下來。

冰毒就是後者。

因為神經系統中,有一種叫去甲腎上腺素的化學物質,當人體受到刺激時,刺激的信號就會激活去甲腎上腺素,通過它在中樞神經系統中進行傳遞,讓人能夠保持興奮和專注。但刺激消失後,去甲腎上腺素的作用發揮完畢,就會被相應的酶給水解代謝掉,直到下一次需要它時,再重新被合成。這樣,神經系統才不會一直處於興奮狀態,門鈴也不會一直響個不停。

當人吸食了冰毒後,冰毒的成分抑制了這些酶對去甲腎上腺素的水解代謝作用,導致去甲腎上腺素無法“退休”,一直保持“在線”,人就會長時間處於興奮之中,心跳加速,感知不到疲勞,體驗到持續的欣快感。

這就是興奮劑的作用,在短期內快速提高人的興奮感。但這樣的興奮感並無法永久保持下去,相反,每次吸食冰毒後,神經系統對冰毒的耐受性也會加強,這就意味著,第一次吸食10毫克的毒品,就能達到興奮點,第二次再吸食10毫克的毒品時,就已經無法達到上一次的興奮點了,只能不斷加大劑量,才能再次找到興奮感。所以吸毒不存在“只吸一次或是只吸一點點就沒關係”的說法,這種虛假的興奮,就像是吊在驢子前面的胡蘿蔔,一旦進了毒品的套路,吸毒者就會被牽著走,永遠也抵達不了滿足的盡頭。

劑量不斷加大,結果就是死亡。

死之前,他把自己的整隻右手都塞進了嘴裡……

剛才我們提到,冰毒的誕生,是作為藥物而被研發的。

不得不說,人類的科技進步,既能使人類社會得以發展,人類生活質量得以提高,同時也是一把雙刃劍,它在創造文明的同時,也一樣有可能摧毀文明。

冰毒的問世之初,的確協助治療過氣喘、嗜睡症、小兒多動症等病症,甚至在1932年曾被列為臨床治療感冒哮喘疾病的吸入劑使用。那時候,只需要一個普通醫生的處方,人們就可以得到冰毒。沒有人意識到,冰毒的副作用遠比它的治療效果來得驚人。人們只是發現,服用這種藥物很容易產生依賴性,長期服用還會產生幻覺和暴力傾向。直到死亡的案例逐漸增多,冰毒的用藥風險才越來越被人們所關注。1970年,德國的藥品管制法終於出台了關於冰毒注射製劑的限制條款,次年,價值120億的冰毒片劑生產線也被強制終止。

但此時,冰毒誕生已經有83年了。在德國的禁令出台十幾年前,美國舊金山的摩托車黑幫就已經開始自製冰毒,發展了大量的毒品交易,而隔壁的墨西哥黑幫也不甘落後,開設了大量的小作坊,將冰毒銷往了更多地區。

吸毒者的悲慘故事,數不勝數。

前段時間上映的電影《掃毒2》中,吸毒的女生被幻覺所吸引,從學校的高樓上墜落,正值花樣年華的她,就這樣匆匆凋零。事實上,對吸毒者來說,幻覺只是中毒表現的一種。

冰毒的中毒表現,一般分為急性中毒和慢性中毒兩類。

急性中毒,根據程度的輕重,分為四個等級:

I級. 不安、失眠,震顫、出汗、瞳孔散大、顏面潮紅等;

II級. 活動亢進、錯亂,高血壓、呼吸急促、心動過速、輕度發熱等

III級. 妄想、躁狂、自傷、心律失常等

IV級. 以上全部症狀,加高熱、腎衰竭、痙攣、昏睡、循環衰竭等

而慢性中毒,主要表現則是心肌細胞的變性、壞死以及肝臟的損傷,比如誘導肝細胞凋亡——說人話,冰毒就像是人體內的恐怖分子,不僅想要害死心肌細胞,還想誘惑肝細胞自殺,然後和宿主同歸於盡。

死之前,他把自己的整隻右手都塞進了嘴裡……

苯丙胺誘導肝細胞凋亡,圖中黑色箭頭指示的就是肝細胞的凋亡小體。圖片來源:參考文獻[6]

吸毒者的死亡,除了因為服用冰毒產生幻覺而造成自殺外,還有因為中毒引起器官衰竭而亡,一般這樣的吸毒者,死時都骨瘦如柴,不成人形了。

比起這些,更可怕的是吸毒者對其他人的傷害。

就像本文開頭的案子一樣,掏食心臟、最後被人體組織給活活噎死的變態兇手,就是在毒品的作用下,產生了可怕的幻覺。如此血腥的案例,並非虛構。如果我們不遠離毒品,這樣的悲劇就還會繼續發生。

死之前,他把自己的整隻右手都塞進了嘴裡……

那麼,像冰毒這樣的毒品,難道是人類文明純粹的惡果嗎?

很多毒品都是在人類尋找疾病的救治方法時被創造出來的,如果人類在使用時加以嚴格的控制,它們就依然能夠發揮自己的作用。我國目前使用的杜冷丁(又名呱替啶)、嗎啡等藥物,可以在具備專門資質和條件的醫院中憑處方使用。這些毒麻藥品的專用處方,一般被叫作紅處方,因為處方上使用了醒目的紅色,來提醒醫生和病人在使用該毒麻藥物時要萬分小心劑量。

紅處方上有詳細的分類條目需要認真填寫,還要註明使用者的身份證號碼、明確的診斷等,並且有兩位醫師蓋章,其中一位必須是主任醫師,方可使用。各地區可能對紅處方的規定各有不同,但是,往往都會控制得非常嚴格。

畢竟,毒麻藥物和猛獸一樣,如果打開了籠子的大門,被反噬的就是我們。

最後,你是如何看待藝人吸毒的現象的?你認為應該永久禁止吸毒藝人再次營業嗎?

參考資料:

[1]郭景元.法醫鑑定實用全書[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2

[2]張西.苯丙胺類興奮劑三次濫用高峰的歷史嬗變[J].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19.(1)

[3]高衛民.宛洋.毛瑞明.米麗.杜中波.曹志鵬.朱寶利.甲基苯丙胺的中毒機制及中毒死亡法醫學鑑定[J].法醫學雜誌.2012.28(2)

[4]吳榮奇.魏明.李棨.江濤.楊軍.董利民.陳欣.吸毒後殺人並食屍致機械性窒息死亡1例[J].法醫學雜誌.2012.28(6)

[5Joseph A.Prahlow.Roger W.Byard.Atlas of ForensicPathology[M].Humana Press.2012

[6]Reinhard B.Dettmeyer.Forensic HistopathologyFundamentals and Perspectives[M].Springer.2014

[7]題圖:《掃毒2》劇照;圖片來自豆瓣電影

本期編輯團:主稿-我在你左右;編輯-包包;質檢-笑言;排版-CC

參考來源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