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孩子膽子小,太內向了,怎麼辦?」,心理學家說這是好事
一、“我家孩子太內向了,膽小,不愛說話,怎麼辦?”
很多父母,都有這個焦慮,碰到熟人,孩子不願叫人甚至躲開,立馬覺得,慘了慘了,這孩子就是內向。
內向可不好,怎麼辦,怎麼讓孩子變得外向一點?
其實根本不用這麼焦急害怕,也不必絞盡腦汁想著怎麼去改變內向的孩子。
相反,要恭喜你,你家孩子說不定日後大有作為啊。
美國研究內向性格的權威專家馬蒂蘭尼,就曾大膽地呼籲人們:內向本身並不是一件壞事,他們有著獨特的性格優勢。
只要,作為家長的你,善於順應孩子內向的個性,多為孩子創造條件,幫助孩子發揮性格優勢,孩子長大後,更容易成為一個成功者。
二、內向和外向都是性格特質,是平等的,沒有好壞之分
首先,你要明白一點,性格特質包括內向型和外向型,本身是沒有好壞之分的,只是因為我們人的一個不同看法,以及認同感,主觀地將它們區分為好與壞,即外向性格好,內向就不好。
追溯起來,它們都是人的一種“氣質”,不是指“腹有詩書氣自華”的氣質,而是心理學上的一個概念。
心理學家認為“氣質”是性格的基石,是一個人與生俱來的一些自然的行為傾向,比如思考問題的方式,感知事情的方式,體驗情感的方式等。
這種“氣質”在嬰兒身上表現得最為明顯。
比如說,有的嬰兒很喜歡哭鬧,焦躁不安;有的嬰兒卻安靜少哭,易滿足。
這些先天的行為傾向,是孩子骨子裡的東西,難以改變而且本身也並無好壞之分。會伴隨孩子長大,衍生出最為普遍的內向和外向兩種性格特質,顯現於他們的行為方式裡。
為什麼說最為普遍?因為,人類太過於復雜了,單用內向和外向把人分門別類,過於簡單。心理學家為了研究方便,好操作,所以,才籠統地分為這兩個類別。
美國心理學家普洛格和瑞士心理學家卡爾·榮格,就按個人心理活動傾向的不同,把人的性格分為內向型(傾向於內部)、外向型(傾向於外部)兩類。
外向型性格的人:
心理活動傾向於外部,自信、開朗、活潑、善於交際;
內向型性格的人:
心理活動傾向於內部,不善於表達自己的思想,不善於交際。
歸根結底,兩者本身沒有好壞之分。
所以,當你發現孩子內向時,真的不用太過心急,內向不是孩子的錯,不要因為孩子內向的性格,而感覺“這孩子可怎麼辦,沒救了”。
作為父母,你若放棄了孩子,孩子也會放棄他自己。
三、為什麼我們普遍覺得內向不好?
問大家一個問題,記住你的第一想法:
如果,外向性格和內向性格,可以選擇,你會選哪個?
相信基本上大家都會不假思索地覺得外向好,包括一些內向的人。
為什麼,我們普遍認為,內向不如外向好呢?
1)長久以來的誤解和偏見
內向性格的人,因為不善於交際,所以,給人一種膽小,害羞,沉悶,不太合群的感覺,人們難免會對內向者,產生誤解。
最主要的原因有這麼幾點:
第一,內心性格的人其實也喜歡與人交往,只是群體活動會消耗他們大量的精力,所以,他們更喜歡一對一的親密交談。這讓人覺得他們高冷,不好接近;
第二,他們不喜歡展示自己,在別人誇誇其談的時候,他們不好意思打斷別人,認為這可能會冒犯別人,這讓他們看起來神秘兮兮的,摸不透;
第三,內向的人思考時間比較長,通常會反復思量後給出一個想法,這就有點讓外向的人等得不耐煩,從而嫌棄,認為他們有話藏著掖著,不坦誠。
瑪蒂·萊利在《內向者優勢:如何在外向的世界中獲得成功》裡說:很多人並未真正認識性格內向的人,甚至連那些內向人都並不十分了解自己的性格,外界的人大多戴了有色眼鏡看待內向者,認為外向比內向好。
據說內向者與外向者的比例大致為1:3,外向者遠多於內向者。
自古以來,少數要服從多數的潛意識,讓作為外向的人佔了心理上的優勢,內向的人受其影響,也很容易否定自己的性格。
所以,人們對內向的人存在著很深的偏見和誤解。
父母也不能免於俗套,一發現自己的孩子內向的話,就各種膽心。
其實,父母的過度擔心的表現,會讓孩子對自己的性格不自信,從而產生自我否定。(這點我們等會再細說)
2)外向者更受歡迎,更吃得開
美國研究內向性格的權威專家馬蒂蘭尼,在《內向者心理學》中,將內向的人比喻成一個充電電池,將外向的人比喻成一個太陽能電池板。
她認為:
內向的人,他們的精力有限,需要不斷地從自身內部充電,補充精力。比如坐下來獨自思考、調整情緒或休息一下。
外部環境的刺激,對他們是種消耗,頻繁的應酬,和長時間的社交活動會讓他們想要逃離。反觀,外向的人,傾向於向外部世界獲取能量,就像太陽能電池板,只要有外面的陽光照耀就能充滿能量,獨處反而像陰天獲取不到能量補給。
所以,他們很喜歡抱團,喜歡跑出去活動,跟人交朋友,參與各種娛樂活動或運動,或競賽,展示自己的能力和優勢。
這就給人一種開朗好交往的感覺,而且他們確實能交到很多的朋友,擁有很廣泛的人脈,這些都為他們的生活和工作提供了很多的便利和幫助。
在我們現在這個崇尚影響力,自信和個性的社會,有一種傾向,認為要想成功,就得大膽走出去付諸行動。
所以,外向的人在社會上如魚得水;而內向的人則成了被忽視的沉默群體。
3)只看到了內向性格的缺點,沒看到優點
曾經有個教授,在班裡做了一個實驗。
什麼實驗呢?
他拿了一張上面有個黑點的白紙,問學生看到了什麼,學生一瞧,“不就是一張紙嗎?”
教授又讓他們仔細再看,有個眼尖的同學說,“喲,有個大黑點。”於是,其他人紛紛跟著說,真的有個大黑點。
教授又問,你們還看到了什麼?
學生再仔細看過後,說什麼都沒有了。
教授說,這麼大一張紙,這麼大一片白色,你們卻只看到了一個芝麻粒點大的小污點。
說這個故事,是為了告訴大家,我們通常都會犯的一個錯誤:喜歡從眾,而且盯住一個點後,會把它放大,並默認自己是正確的。
內向的孩子不被看好,就是這個道理。
說個我們生活中最常見的例子。
有天你帶著孩子去遛彎,路上碰到熟人了,你跟孩子說,快叫叔叔阿姨。
孩子反而躲到你身後,一聲不吭地。
你為了緩解尷尬,不失禮貌的笑著解釋:“這孩子太內向了,害羞不愛叫人。”
孩子看到陌生人,會怕生是正常的心理,自我保護防禦機制讓他們的反應慢半拍,這個時候,你來一句“這孩子就是內向”,好了,一下子就把孩子的嘴堵上了。可能話都到嗓子眼了,又咽回肚子裡去了。
然後,你抓住孩子“怕生”這個點,瞬間放大到內向,你開始自我催眠,無限放大:內向不好,嘴笨交不到朋友,老實容易被欺負,以後還影響找工作,……越想越覺得,完了完了,這孩子以後咋辦。
孩子內向的缺點都被你想全了,優點卻常常被忽視。
四、內向的孩子的性格優勢
1)心思細膩,洞察力強
內向性格的人更關注自身內心,所以,心思會比外向的人更細膩一點;善於觀察和思考,能看到別人注意不到的地方,有敏銳的洞察力,有些事情看得也比別人通透,只是不願意多嘴。
2)重情重義,踏實可靠
他們交朋友重質量而不是數量,和你不熟的時候,話少,熟了也是個話匣子;認定了的朋友,絕對會掏心掏肺的對待;
他們總是會替別人著想,不想過多的麻煩別人,除了自己搞不定了才會向別人求助。
3)少說多做,執行力強
喜歡想甚於說,能沉下心來專注於手頭上的事。不喜歡吹噓自己,更願意付諸於行動,是天生的好的合作夥伴,跟他們合作,會讓你感到很順利。
4)最大的優勢:更容易成功
前面這三點,都是成功的因素之一,當然還有其他的優勢,比如自律且自控等等,內向性格的特質不僅不會阻礙我們取得成功,反而有助於我們獲得成功的力量。
據統計,世界上70% 以上的成功者其實是性格內向的人;40%的美國公司高管也都是內向者。
比如,微軟創始人比爾•蓋茨、股神沃倫•巴菲特、著名的斯皮爾伯格、曾經說話結巴的英國首相丘吉爾、創辦新東方的俞敏洪、創建阿裡巴巴的馬雲……都是內向型的人!
五、如何幫孩子把內向性格優勢,發揮出最大優勢?
不少父母會有這樣的疑惑,怎麼我家的孩子沒有這種跡象,反而越來越內向了呢?
因為,你的暗示作用。
心理學家
巴甫洛夫認為:暗示是人類最簡化、最典型的就是條件反射。一般來說兒童比成人更容易接受暗示。所以,當你覺得內向不好而反復提醒孩子他很內向時,被貼標籤的孩子自然而然地就越來越內向了。
在這個崇尚影響力,自信和個性的社會,顯然內向性格的孩子會吃虧一點,那怎麼辦呢?我們該如何幫孩子把內向性格優勢,發揮出最大威力?
根據美國心理專家馬蒂蘭尼的《內向者心理學》,我把它歸納為簡單好操作的幾點建議:
1. 接納孩子的內向性格,別把它視為洪水猛獸
接納是解決任何問題的第一步。"我就是這樣的,並且,我這樣很好。"接納後心裡輕鬆反而有助於挖掘更多的優勢。
2. 讓孩子從小養成好習慣,培養興趣愛好
比如,鍛煉身體;多讀好書,增長見識;培養興趣愛好,增強自信心;參與家務勞動,增加價值感等等。
3. 不拿別家孩子和自家孩子比較
比較是最傷害孩子自尊心的,只會讓孩子產生自卑。
《少年說》節目中,一個11歲女生站在台上喊話媽媽,能不能看到她的優點,不要總是拿她和優秀的同桌比較,比成績比懂事,樣樣像別人看齊真的很累。
4. 總是批評打壓孩子
打壓式的愛,不僅培養不了孩子的抗挫力,只會把孩子打趴下。
曾經新聞報導的一個事實,一位初三學生總是被家人批評打擊,某次考了95分卻被說,你要是在努力一點怎麼會只考95分,於是憤而自殺。
5. 給孩子積極的心理暗示
這個看著有點玄乎,但是真的有用。王菲的女兒李嫣,天生兔唇,動手術後依然有明顯的疤痕。就在大家都覺得兔唇會讓她自卑時,誰能想到,她非常自信的鏡頭前向全國網民喊話,我認為自己很美。為什麼?因為家人從小告訴她,每個人不一樣是正常的,她是特別的,所以,她也覺得自己是特別的。
得不到父母肯定的孩子,是痛苦的,浮躁的時代,內向性格是個很稀有的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