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年前的海灣戰爭究竟帶給了中國什麼?世界第四的伊拉克為何潰敗
28年前的1991年1月17日,美國艦隊上發射的"戰斧"巡航導彈擊中千裡之外的伊拉克軍事設施,海灣戰爭爆發。這場戰爭產生了人類歷史上一種嶄新的戰爭模式,美軍幾乎在一夜之間就拉開了與其他傳統軍事強國的距離。至2月28日,號稱世界第四大軍事強國的伊拉克潰敗,戰爭持續了短短一個多月就宣告結束。
這場戰爭引起了世界的震驚。曾經數次與美軍較量的中國軍隊,有驚訝、有警惕、有思考。一場海灣戰爭深深改變了中國軍隊建設和發展的軌跡。1991年1月12日,當美國國會授權美軍將伊拉克逐出科威特後,全世界的軍事觀察家們都在猜測即將到來的戰爭結局。
海灣戰爭前,伊拉克號稱中東第一強國,世界上第四軍事大國,經歷過8年兩伊戰爭洗禮的伊拉克軍隊,戰前擁有95萬正規軍、48萬預備役部隊,裝備坦克5600輛、裝甲車7500輛、火炮3800門、作戰飛機770余架。
1月17日戰爭正式爆發前,伊軍在科威特戰區部署了包括6個精銳共和國衛隊師在內的43個師,4000余輛坦克、2000余門火炮、2800余輛各型裝甲輸送車,呈三個梯隊密集縱深配置。為了防御聯軍可能的兩棲登陸作戰,伊軍在科威特城及附近海岸地區部署了由地雷場、鐵絲網、防坦克壕、沙堤和注有石油的壕溝組成的防御帶,綿延數十公裡。在伊軍主陣地背後,縱深地帶部署的龐大伊軍裝甲預備隊,隨時准備將美軍趕下海去。
按贊本專頁獲取更多軍事資訊 ==》 軍事看看看
兵強馬壯的伊拉克
一面是海灣地區沒有可靠戰略支撐點的美軍,一面是兵強馬壯、嚴陣以待的伊拉克軍隊,戰爭將會怎麼打?"持久戰"、"消耗戰"、"伊軍至少能在科威特堅守1年"等觀點在中國軍內幾乎達成了共識。
然而,海灣戰爭的進程卻殘酷地打破了戰前的一切預測,在美軍強大的空中打擊下,伊軍指揮系統崩潰、通訊聯絡崩潰、防空系統崩潰、後勤系統崩潰,地面戰斗僅僅進行了不到100個小時,伊軍38個師喪失戰斗力,6.2萬人被俘,3847輛坦克、1450輛裝甲輸送車、2917 門火炮、107架飛機被擊毀或繳獲,聯軍方面僅傷亡數百人。
伊軍驚人的崩潰速度,讓中國軍隊感到了從未有過的震撼。經歷過朝鮮戰爭、兩次邊境反擊戰勝利,曾經信心滿滿的中國軍隊開始了沉重的反思,如果把伊拉克軍隊換成中國軍隊,會是什麼結局?以後的仗該怎麼打?以後的仗還能打贏嗎?
海灣戰爭結束後,中國軍內的各個層次召開了大大小小數百次研討會、"諸葛亮會"。結論只有一個,變革!只有抓緊開始已經到來的新軍事變革,才能有險中求勝的可能。
中國軍隊的變革首先從思想開始。海灣戰爭前,包括俄羅斯、中國、伊拉克在內的多數國家軍隊,仍然延續著二戰以來的"地面制勝"理論。"戰爭的最終勝負要靠戰靴和步槍決定"在中國演化為影響深遠的"大陸軍主義",陸軍佔據主導、海空軍發展滯後。
美空軍到達中東
海灣戰爭後,中國軍隊再次裁軍,陸軍部隊大幅削減,海、空、戰略導彈部隊的比例大幅增加,空軍、海軍的重要性開始得到普遍認可。面對海灣戰爭中,美軍航空母艦發揮的巨大戰略機動、投送和打擊能力,中國軍隊逐步認識到海上方向戰略縱深的重要性,海空聯合作戰、近海防御作戰成為軍隊理論界的研究重點。
隨後的科索沃戰爭、伊拉克戰爭、阿富汗戰爭,每一次戰爭都帶給中國軍隊新的震撼,但這種震撼開始變得越來越微弱,因為中國軍隊也大刀闊斧地開始了自己的新軍事變革。海、空、二炮首長進入軍委決策層,部隊編制體制改革啟動,陸軍向合成化、精干化方向發展,海軍向信息化、遠海化方向挺進,空軍發展"攻防兼備",二炮突出"核常兼備、一體威懾",中國軍隊的軍事訓練、演習也向著實戰化、信息化、復雜化方向轉變,跨國境、跨戰區、跨軍兵種,全天候、全時段、全地形演練全面鋪開。
海灣戰爭最終成為改革開放後,中國軍隊作戰思想全面轉型的導火索。
美國航母
從"以美為師"到"以美為靶"
海灣戰爭讓中國軍隊切實感受到信息化技術的威力,但在此後的較長時間內,"唯武器技術論"卻一度在軍隊產生較大負面影響響。似乎沒有航母、沒有巡航導彈、沒有隱形戰機就無法與美軍作戰。"資金、技術優先","等、靠、要"思想開始出現。武器裝備"以美為師"、"以美為標桿"現象凸顯。甚至有觀點認為,現代戰爭軍事技術佔絕對地位,士氣、謀略作用已經大幅度下降,"1999年的科索沃戰爭中,南聯盟軍隊土氣始終高昂,但是在北約的狂轟濫炸和空中優勢面前,仍然只能被動挨打"。
2001年的中美南海撞機事件卻無意間為中國軍隊敲響了警鐘,迫降的美軍EP-3電子偵察機讓中國軍隊"大開眼界",中國的沿海防空、軍事部署、通訊聯絡在美軍面前幾乎"單向透明"。跟著美軍跑還是會被動挨打,美軍有什麼、我們造什麼只能永遠落後!於是,突破"技術瓶頸"還是要讓位於突破"思維瓶頸",軍事技術、軍事謀略和戰斗精神同樣重要,"破敵制勝"的方法更為重要。
夜襲伊拉克
此後,中國軍隊的武器技術發展軌跡發生調整,尋敵弱點、體系破擊成為武器發展指導思想。武器裝備"以美為師"逐步轉變為"以美為靶",這似乎也解答了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邁克•馬倫在評價中國殲-20隱形戰機試飛時"不理解為何中國的軍事發展總是針對美國"的疑問。
從徒步化、騾馬化、摩托化、半機械化、機械化到信息化,中國軍隊一直沒有停止過追趕世界軍事變革的步伐。以海灣戰爭為起點,信息化戰爭已成為未來戰爭的基本形態,建設信息化軍隊,打贏信息化戰爭成為新時期中國軍隊整體轉型的方向。
近年來,一大批信息化新型裝備下發部隊,陸軍基本形成了立體作戰的裝備體系和比較配套的支援保障體系,機動作戰能力得到增強,諸兵種合成作戰的能力得到很大提高。海軍已初步形成了海上機動作戰、基地防御作戰的裝備體系,海上機動編隊的防空能力,反潛作戰、反艦作戰能力大為增強。
空軍基本形成高中低檔搭配的殲擊機、對地攻擊機、運輸機和多種支援保障飛機相結合的體制體系,構成了導彈與高炮結合、高中低空結合、近遠程結合的地面防空火力配系和可以覆蓋全國的對空情報雷達網。戰略導彈部隊能夠獨立或協同其它軍兵種對敵實行戰略反擊和縱深打擊。基本形成了近、中、遠程和洲際導彈齊備的導彈系列。中國軍隊的軍事訓練已不再由戰爭"被動牽引",而越來越多發揮起未來戰爭形態和作戰樣式的"設計"和"驗證"任務。
海灣戰爭
可以說,在主戰兵器的技術性能對比上,中美之間的"代差"已日漸縮短,未來10-20年內,中國軍隊在大型水面艦艇、新型隱身戰機、遠程戰略轟炸機、海上大型目標打擊體系建設、衛星導航、指揮控制等方面將陸續突破瓶頸、取得重大進展。
然而,當下一次"海灣戰爭"降臨中國,結局會是如何?中國軍隊克敵制勝的法寶到底是什麼?中國軍隊的未來是一支力量型軍隊、技術型軍隊還是一支謀略型軍隊?中國軍隊的特色能否保持?這仍然值得中國軍隊去進一步思考和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