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十大消費城市中,深圳為何排不進前五?
在近幾年擴大內需的過程中,城市的消費功能越來越被重視,消費對經濟發展的帶動作用也日益突出。包括北京、天津等在內的城市更是紛紛發力夜間經濟。
日前,北京市商務局發布《北京市關於進一步繁榮夜間經濟促進消費增長的措施》,要求到2021年底,在全市形成一批布局合理、管理規范、各具特色、功能完善的“夜京城”地標、商圈和生活圈,滿足消費需求。
那麼各大城市的消費力究竟如何呢?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下稱“社消總額”)是衡量一座城市消費力的重要參考指標。第一財經記者梳理了40個主要城市的相關數據,2018年十大最具消費力(社消總額前十名)的城市分別是上海、北京、廣州、重慶、武漢、成都、深圳、南京、蘇州和杭州。總體來看,華北、東北城市社消總額增速相對放緩。
按贊本專頁獲取更多環球課題==》 環球課題
上北廣穩居前三 省會城市佔先機
上海市統計局數據顯示,2018年,上海實現社消總額12668.69億元,比上年增長7.9%。其中,無店鋪零售額1925.99億元,增長13.8%。網上商店零售額1506.70億元,增長15.8%,佔社消總額的比重為11.9%。
同期,北京實現社消總額11747.7億元,增長2.7%。從全國來看,目前也僅有上海和北京的社消總額超過萬億元,在全國遙遙領先。作為強一線城市,京滬均是名副其實的全國中心城市,對全國的輻射帶動能力最強。另一方面,京滬的現代服務業、高收入行業最為集中,消費自然也多。
京滬之後,華南的廣州以9256億元位居第三,也是下一個社消總額可能突破萬億大關的城市。盡管近年來廣州在互聯網、金融產業方面與京滬深存在一定差距,但作為千年商都,廣州仍是華南地區的商業、交通、物流、教育、醫療等中心,擁有大量的專業批發市場,消費中心度很高。
前三之後,重慶以8770億元的社消總額位居第四。但重慶總人口達3000多萬,相當於一個中等省份,所以若只考慮主城區,其與北上廣還有較大差距。之後是武漢和成都,社消總額分別為6843.9億元和6801.8億元。而作為一線城市的深圳僅位列第七位,社消總額為6168.9億元,且與前列城市的差距還有明顯拉大的趨勢。
廣東體改研究會副會長彭澎對第一財經記者分析,一座城市本地的消費力對當地的消費是一個重要的支撐,但對周邊地區的消費吸引力也十分關鍵,後者會在很大程度上放大城市的社會消費規模。香港是公認的國際消費中心,深圳緊挨著香港,出入香港購物十分方便,所以深圳當地有很多人會到香港購物,導致相當一部分消費外流。
另一方面,深圳作為非省會城市,對周邊地區的消費吸引力顯然不如武漢與成都這種單核省會城市。彭澎說,武漢是九省通衢,漢正街一直都是很有名的購物中心,專業市場十分發達,武漢對周邊地區的消費吸引力很強。
尤其是,近年來以省會城市為中心樞紐的高鐵、城際鐵路網絡陸續建成後,消費力有進一步往強省會集聚的態勢。
湖北省鄂州市一位官員告訴第一財經記者,近年來在城際鐵路開通後,鄂州很多人一到周末就往武漢跑,周末到武漢購物消費的人特別多。未來隨著武漢到鄂州的地鐵建成開通,這種消費外流會更加明顯。
這種經濟體量與消費力的差異也體現在南京和蘇州之間。盡管蘇州的GDP總量達到了1.85萬億元,而南京只有1.28萬億元,但在社消總額方面,南京卻穩居全省第一。也就是說,省會城市集中了全省最好的醫療、教育、交通等公共資源,是所在省份的消費中心,省內非省會城市與省會城市的差距比較大。
多地發力夜間經濟
從社消總額的增速來看,增速高的城市主要集中在南方。在被統計的40個主要城市中,泉州、福州、南昌、武漢、成都的社消總額增速位居前五位,且均來自南方。
相比之下,增速較慢的城市有不少來自北方,其中,天津增幅僅為1.7%,北京為2.7%,哈爾濱為4.2%。除北京之外,其他東北、華北地區城市的社消總額增速放緩,主要是與近年來能源經濟下行、區域經濟增速放緩有關。
清華大學中國新型城鎮化研究院對我國南北方發展差距進行了相關研究,數據顯示2004~2012 年,我國北方地區經歷了一段較快發展的時期,但以2013年為分水嶺,其與南方地區的差距持續擴大,北方地區經濟佔比開始大幅下降,至2018年跌至近20年最低點,為38.5%。
這其中,產業結構的南北差異是一大關鍵。研究指出,產業結構的“南輕北重”和近年來國家產業政策的調整是不可忽視的重要因素。北方重工業、傳統工業和資源型產業比重顯著高於南方,相比之下,近年來新增高技術產業則呈現南方活躍、北方相對滯後的態勢。
此外,從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來看,南方也整體高於北方,且差距有略微擴大的趨勢。因此,從根本上來講,北方城市需要加快產業結構轉型,加快高新技術產業、現代服務業發展,提高人均可支配收入,這是擴大消費的基礎和根本。
在消費的活躍度方面,北方城市還有不少空間可挖,這其中,夜間經濟將是一個重要的著力點。由於氣候等因素,北方城市的夜間經濟普遍不如南方活躍。不過,當前各大城市已紛紛在這方面發力。
例如,《北京市關於進一步繁榮夜間經濟促進消費增長的措施》日前正式頒布,推出13項措施“點亮夜京城”。包括優化夜間公共交通服務、點亮夜間消費場景、推出 10條深夜食堂特色餐飲街區、提倡商業場所延長營業時間、開展晚間促銷活動等一系列舉措。
從去年底開始,天津著手發展夜間經濟,多個夜市陸續開始營業,在豐富市民夜間生活的同時,也釋放了消費潛力。此外,天津還發布了《關於加快推進夜間經濟發展實施意見》,夜間經濟成為天津消費增長的重要著力點。
實際上,不光是北方城市,南方城市也都在紛紛發力夜間經濟,打造“不夜城”。華南城市研究會會長、暨南大學教授胡剛分析,夜間經濟是擴大消費的一個很好途徑,也是促進人們交流的重要選擇。促進夜間消費需要相關部門做好配套,比如地鐵要開得遲一點,大商場開得晚一點,晚上的燈光、社會管理都要加強。
另一方面,去年9月公布的《關於完善促進消費體制機制 進一步激發居民消費潛力的若干意見》提到,要建設若干國際消費中心城市。這一目標也成為各大城市努力的方向。
這其中,2018年,上海在加快建設國際消費城市的道路上又邁出堅實一步。數據顯示,2018年,上海新集聚商業零售品牌首店835家,其中,國際品牌首店300余家,國際零售商集聚度升至全球城市第二位。境外旅客購物離境退稅銷售額佔全國總量的75%。
此外,今年6月,廣州市社會科學院與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聯合發布了《廣州藍皮書:廣州城市國際化發展報告(2019)》,指出作為全球城市網絡中具有重要國際影響力的區域性樞紐城市,廣州城市地位在不斷鞏固,在“世界一線”城市序列持續晉級,保持內地城市第三位。廣州已具備了從一般消費城市邁向國際消費中心城市的基礎。
胡剛說,國際消費中心不可能遍地開花,未來主要集中在一線城市和成都、武漢、南京等大區中心城市和強二線城市。名牌的、高端的產業主要分布在這些地方,再通過這些城市覆蓋、輻射大多數地區。